新形势下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工作重点探讨,以农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科技是农业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水平决定着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科技进步程度决定着农业现代化程度。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人新常态,农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如何充分认清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准确把握新要求、新任务’是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文章以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规划院”)为例,分析了科研事业单位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并就下一步农业科技工作重点进行了探讨。
1规划院“十二五”农业科技工作取得的成效
规划院始终坚持“科技立院、人才兴院、质量强皖、开门办院”的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线,以构建“国家级现代农业工程技术支撑体系”和“国家级现代农业规划咨询工作体系”为抓手,紧紧围绕中央“三农”政策精神和农业部中心工作,深人推进“政府服务、科技创新、工程集成”三大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符合自身特点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十二五”农业科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引领并推动了我国农业工程学科建设和发展。
1.1科研领域不断拓展“十二五”规划院始终坚持研究课题来源于实际需求、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针对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工程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主持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科技支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70余项,较“十一五”增长了75%。科研内容涵盖农业资源遥感监测、生物质能源、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产品加工、设施农业等领域的现代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示范、工程集成和标准制定(修订)工作,取得了一大批农业工程科技创新成果,许多重要成果在农业生产上实现产业化开发和规模化应用,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我国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1.2规划咨询水平稳步提升规划院拥有农业行业工程咨询甲级资质、建筑行业和农林行业工程设计甲级资质和工程监理甲级资质,现代农业规划咨询业务一直是规划院主要的工作职能之一。进人“十二五”以来,以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导向,以加快农业产业发展、实现区域农业现代化为目标,恪守“公正、客观、科学、可靠”的咨询准则,积极服务于农业部、全国各级政府及农业部门、龙头企业等单位,共承担完成各类咨询项目1900余项,包括省级、地市级农业规划200余项。咨询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工作成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认可,为政府农业投资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政府部门和建设单位项目的科学决策和组织实施发挥了重要的咨询和参谋作用。
1.3科技基础条件逐步改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作为科技创新的基本手段和载体,对农业科技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十二五”以来,规划院围绕学科建设,以产学研一体化为主线,深人谋划条件建设项目,科技基础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先后承建了农业部生物质工程中心、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装备分中心,以及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和农业设施结构工程两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同时,为了满足科学试验、示范推广的需要,先后投资建设了苏家屯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顺义杨镇中试转化基地和河北永清示范基地。通过强化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提髙了科技产出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步伐,有力地推动了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
1.4科技成果培育效果显现规划院依托国家(省部级)科研攻关课题和各级政府委托的农业咨询项目,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规划院共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48项(国家级1项,省部级47项),较“十一五”期间的6项有大幅提高,其中,“秸杆成型燃料高效清洁生产与燃烧关键技术装备”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青海省‘十二五’特色农牧业发展规划”荣获2014年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成为当年农业专业领域唯一获得咨询成果一等奖的项目;发布国家(行业)标准18个;鉴定成果13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52项、软件著作权14个;发表学术论文475篇(其中,SCI12篇,EI83篇),主持参与编著著作20部。大量的优质科技成果对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1.5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加强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十二五”规划院通过积极做好选拔干部、评优选先、推选专家、专业培训、职称评审等工作,吸引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共培养博士后26人,引进博士25人,取得正高级职称17人,副高级职称40人。多人获得国家荣誉和奖励,其中,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2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农业先进个人1人。2014年,规划院还推荐评选出规划、遥感监测、有机肥料、设施园艺、农产品加工等8个院级优势创新团队,通过科技创新团队的遴选,进一步凝练了学术方向、整合了学术资源,打造了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一流人才队伍,形成了学术梯队,提高了全院整体科研实力。
2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发展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三大特点,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因此,农业科技发展要充分认识当前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着力解决制约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2.1创新驱动,促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
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环境压力、人口耕地、粮食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凸显,亟须大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2014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方式关键靠科技。通过科技创新,重点攻克一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为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科技支撑;突破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研究,带动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培育和发展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w,使农业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2.2深化改革,促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为了构建
总体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体系,充分发挥其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和保障国家安全中的战略支撑作用,2014年年底国家启动实施了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将中央各部门管理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整合形成五类科技计划、专项和基金,强化顶层设计,打破条块分割和资源“碎片化”的痼疾,改革管理体制,统筹科技资源,加强部门功能性分工。改革从源头上破解了科技计划体制机制的弊端,为科技改革带来了春天,为科技创新奠定了基础。整合后的重点研发计划将以重点专项的方式从基础前沿、共性技术到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从终端目标出发,着力解决产业发展亟须攻克的关键问题。
2.3需求导向,促进产业链跨域集成协同研发作为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农业科技工作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科技研发成果解决农业生产和经营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农业科技工作应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重大需求,坚持支撑产业、服务产业的目标导向,完善体系、统筹资源、强化服务,为保证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在创新驱动的新常态下,农业科技将催生新产业,如大生态农业、大生物农业、大健康农业、大数据农业、大品牌农业和大城市农业等?,农业研发模式将从单向技术研发向产业链式集成技术研发转变,而新产业的发展,需要充分调动各级各类科技资源与社会力量,共同开展研发、转化和推广,形成各产业科技力量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基础上的大联合、大协作格局[51,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农业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2.4“一带一路”,促进农业“走出去”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旨在促进沿线各国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丰富的农业资源,为中国农业“走出去”带来极其广阔的市场。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能把农业“走出去”面临的基础设施落后、贸易不便利、融资困难等问题逐步解决,为农业“走出去”带来绝佳机遇夂统筹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做好顶层设计,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实现更高起点上的自主创新和跨越发展,巩固和提升利用国际资源服务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能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建设。
2.5人才战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
当今世界,农业的竞争实质是农业科技的竞争,我国农业科技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与发达国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明显不足,究其原因,核心问题还是缺乏人才。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程度决定了农业科技进步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实施人才战略,培养人才对待科学技术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人才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热情,不断挖掘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原始技术创新人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人才,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要凝聚智慧力量,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的大突破、大繁荣。
3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经济发展进人“新常态”,各项改革事业进入“攻坚期农业现代化建设应顺应新常态下提质增效升级的内在要求,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抓手,努力构建保供与增收并举、速度与质量并重、生产与生态协调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新格局'规划院的农业科技工作将立足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调整新重点,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3.1加强重点领域集成创新研究紧紧围绕农业现代化建设、确保粮食安全的战略目标,以关键技术组装集成为重点,开展农作物资源监测技术、生物炭应用技术、能源环保技术、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技术、温室节能改造技术等重大关键技术创新集成研究,发挥规划院多领域的工程技术和装备集成优势,以应用研究为主体,形成具有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农业大联合,打破部门、单位、区域和学科界限,凝聚科技力量,构建上下联动、左右协同、资源共享的农科教结合新局面。解决影响现代农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技术瓶颈,提髙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
3.2构建农业产业综合研发体系长期以来,农业科研单位的研究课题大多来源于国家与各级政府的项目计划,按市场需求的自主研发项目相对较少。科研与市场脱节,在产出成果的效率和效果上无法与国外大企业的团队式、工厂化相比,难以解决农业发展实际问题'因此,农业科技要转变从文献到研究的科研思路,将农业实际问题作为工作的主要对象,将技术应用变成科研的第一要务,围绕国家目标、产业需求和农民需要,以实验室、创新团队与产业技术体系等为载体,实现科技人员、研究基地与应用平台的有效衔接,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推动研究与市场的结合,赋予科技成果真正的活力和生命力。
3.3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科研基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是衡量科研院所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科研人员掌握实验方法、科技创新和合作交流的重要基地。因此,要充分利用规划院现有的五大科研基地,加强基地条件建设,协同推进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和农业设施结构工程两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发展,聚焦高端研发,创新和试验一批优秀科研成果,使基地在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中发挥真正的效用,提高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
3.4充当农业“走出去”的“智囊团”和“实践者”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进一步增强为农业“走出去”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农业工程技术装备集成创新、农业发展与区域规划、农业项目建设咨询等方面的技术与人才优势,在农业“走出去”的战略规划布局、重点区域与关键行业的选择、投融资方式、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前期咨询等方面充当“智囊团”;在农业“走出去”的农业资源普查与监测、农村沼气与生物质能源环保技术与装备、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设施农业技术与装备等方面充当“实践者”,努力推动形成农业“走出去”工作合力,为实施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做出应有的贡献。
3.5打造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农业科研人才结构优化,合理调整人才队伍结构,培养由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工程师构建的“金字塔”形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做好“传帮带”工作,加速培养一批优秀的领军人才和科技团队,运用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良好的依托平台,提高整体科研水平,争取承担重大项目,研发更多的科研成果以专项资金的方式支持优秀青年科技人员开展基础研究工作,支持科技创新团队开展重点研究领域技术提升提质工作,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王丽丽,周新群,徐哲,石智峰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10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