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云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研究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是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快推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更是推动云南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进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及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强大动力,尤其对于云南边疆、民族、山区来讲更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加快云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意义
1.1云南农业在边疆民族团结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云南是一个对农业依存
度较高的省份,云南农业对产品供给、市场活跃、农民就业、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云南农业和农村经济问题是事关全省社会和经济发展、边疆稳定的全局性问题。虽然农业占GDP的份额逐年下降,但其与工业、商贸、流通等产业的关联度越来越高,其地位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没有因此减弱,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农民就业与增收的支柱性产业。目前,云南农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为16.1%,农村人口为3711.23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80.73%,比全国平均值高出近30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例高达60.43%,比全国平均值高出近24个百分点。云南地处西南边疆,是一个边疆、民族、贫困、山区“四位一体”的欠发达省份,长期以来,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及历史等原因,经济、社会发展与发达地区比较相对滞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艰巨。云南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比较效益低,生产方式粗放,农业增加值较低,农民人均农业生产总值、人均增加值和人均纯收人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7.23%、49.45%和69.00%,位居后列。全省低收人人口和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居全国之首,占全省农村人口总数的10.9%,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12.1%。全省机械化率低,农业机械化率比全国低20个百分点[\农业科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第一推动力,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它不仅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同时,在科学合理利用各种农业资源、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及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2云南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1)促进了农业效益的提髙。全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育种创新工作和良种工程得到加强,水稻、玉米、马铃薯、小麦、油菜、花卉、水果、蔬菜、药材等种植业领域和猪、牛、羊、鸡、鸭等畜禽业领域良种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加强、良种覆盖率逐年提升’种苗生物技术扩繁、标准化种植养殖、设施化种植养殖、商品化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在广大农村逐步普及和提高。目前,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二连增”,总产达到1860.7万t,位居全国第13位;畜牧业生产增长较快,位居全国生产大省行列;优势经济作物和特色经济林面积已突破733.3万hm2,烟草、鲜切花、咖啡、核桃等主要优势和特色产业在全国处于前列,具有重要地位。
2)加大了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优化调整了农作物种植结构,提高了专用作物种植面积,加快了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近年来,云南深化了对云南低纬高原农业自然特点、产业特点、功能特点、区位等特色和内涵的科学认识,发挥和集成云南农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重点打造了粮食、畜牧、淡水渔业、云烟、云糖、云茶、橡胶、果类、蔬菜、木本油料、花丼园艺、生物制药、林下经济、蚕桑、咖啡等15类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影响深远而又有别于其他区域的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和品牌,构建了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高效农业发展新型模式,增强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产业基础,挖掘了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
3)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新的生产要素和合力,开放合作的外向型农业产业体系逐步形成,拓展了农业多功能性,培育了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推进了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产品市场竞争力,逐步建立了新型农业经营体制。
1.3云南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云南将处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农业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及信息化进程加快推进,城乡之间、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联系日趋紧密,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对农业基础性支撑作用的要求越来越高ra。尤其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深化和“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施,云南从过去改革开放的末梢转向开放前沿。随着新形势发展的变化,云南将利用与越南、老挝、缅甸长达4060km边境线等区位优势,积极实施农业“走出去”,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努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同时,要充分利用云南高原低纬光热条件和立体气候优势、生物资源优势、生态环境优势和面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在生产实践中坚持优化结构、优化品种、优化布局,突出特色,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推动农业科技成果与相关学科或领域科技集成和创新,增强科技创新驱动,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力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从而提高农业整体质量和效益。
2云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总最不足,支撑不力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0000多项科技成果和5000多项专利产生,但最终转化为商品的科技成果不到就我国农业领域而言,每年通过技术鉴定、审定的农业科技成果有6000多项,而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技成果仅为30%~40%。云南每年约有200项省市级农业科技成果,且成果总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提高,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但存在总量和整体上难以支撑全省农业发展的客观问题。一是全省特色农业发展迅猛,成果超前研究与储备不足。近年来,全省高原特色农业结构调整速度、特色产业发展速度加快,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环境友好型技术、循环经济发展及创意农业技术等储备不足,大农业技术发展不平衡,林业、水产、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机等研发相对滞后'二是科技与经济、科研与生产脱节。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思维定式和管理模式影响,农业生产和科研工作的计划性、行政性特点较强,与现代市场经济和市场导向型农业科技需求存在严重的错位,管理上只注重研发管理,而缺乏创新管理理念和手段,技术上只注重单项技术研究和突破,缺乏围绕产业发展的技术集成和组装配套,不能形成科技链对产业链的完整支撑。
2.2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不完善一方面,由于经济社会原因,云南产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推广人员专业结构不合理,服务内容单一,从事推广种植技术的人员多,而农产品高附加值加工等专业技术推广人员少,服务侧重产中,而产前、产后服务较弱,难以满足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对关键生产环节的科技服务需求,且基层推广人员学历层次相对较低,知识更新慢。另一方面,云南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目前,全省土地流转率近20%,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060户,农民经济合作组织3.36万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8万人,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中介组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等社会组织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弱,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尚未形成。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打工,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老、弱、病、残、少”留守群体的农业生产技术革新能力不强,广大山区、民族地区靠传统经验和传统方式发展农业生产的现象普遍存在。
2.3政府部门支持力度与引导不足目前,农业科技工作存在资金投人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动力活力不强等问题,成果转化、推广过程中存在队伍建设不完善、生产项目补助不匹配和社会服务化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叱农业科技成果具有公共品属性,是云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基础,虽然近年来云南财政投入农业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有所增加,但农业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到0.35%,而且多用于研究,真正用于成果转化和农技推广的经费很少,尤其在县、乡,用于为广大农民直接提供推广技术的经费更为紧缺m。目前,云南乡镇农技人员除基本工资保障外,每年每人只有2000元的“人头费”,根本无力支撑科技试验、示范、推广工作。从政策来看,一方面,政府购买成果等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成果知识产权有效保护力度不够,指导农业技术市场培育的制度建设滞后,农业科技成果保护政策不健全,造成许多科技成果只能停留在实验室和中试阶段,有效应用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利益分配规定过于原则,只注重对科研人员的奖励,忽视了对成果转化者、管理者、中介者的激励,尤其当前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改革在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上存在不少弊端,客观上造成成果转化和技术收益分配制度缺失,新一轮“大锅饭”现象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从事成果转化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3促进云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对策
3.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为全省农业发展提供支撑
和引领当前一段时期,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云南广大农民脱贫致富,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更是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因此,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点必须面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坚持面向农业产业化发展及产业链延伸的巨大需求,围绕云烟、云糖、云茶、云胶、云菜、云花等大品牌目标,突出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等科技成果创新,坚持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向,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3.2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注入,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和载体各级部门要持续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人力度,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人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人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以及农业科技支出和农技推广资金逐年稳定增长机制。同时,要加大各类科技计划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领域倾斜支持力度,提高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经费保障水平,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特色专业园区及成果交易市场等成果转化载体,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农业龙头企业、良种繁育工程等重大项目示范带动,在重大农业科技产业化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方面给予优惠的信贷支持、减免税收、低息贷款、资金补贴等政策,引导民间、企业、外资参与农业科技投人,努力形成以政府投人为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人新机制,开展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基金、融资、担保和保险等服务,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切实营造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
3.3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增强成果转
化动力按照当前农业发展一体化、产业化、市场化、绿色化等要求,以及科技链支撑产业链的思路,加强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科技成果组装配套和集成创新,加强农业生产、科研、教学单位的密切配合与协调创新PI。结合云南实际情况,一是要重点建立省、州(市)涉农科研机构紧密型合作关系,推动省内涉农科研机构加强学术交流合作和重大产业联合攻关,以产业或项目为抓手,建立省院(所)与州(市)院(所)、州市院(所)之间的横向协作机制,解决当前力量分散和低效重复的问题。二是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培育多元推广主体。大力发展各类社会化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培育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主体,鼓励和支持科研单位、教学单位、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和技术团体等积极开展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物结合、技术咨询等服务,切实加强成果应用示范力度。三是要积极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根据新阶段农业发展特点、农民需求变化和农业技术推广规律,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提高农业技术的到位率尤其要充分把握“云南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机遇,充分利用“12316”、“农技110”、“三农通”和农业服务热线、“三电合一”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手段,以及推广普及“互联网+”农业科技模式,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现代化、信息化远程服务,切实解决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问题,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3.4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管理创新,释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活力认真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相关精神,将农业科技成果以适用技术或物化成果形式通过试验、示范、推广、宣传、培训等方式应用于生产实践,实现农业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放活、用活广大农业科技人员。要用好、用活存量资源,引导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各类科研、推广、教学单位的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技术咨询等多种形式参与农业生产和经营开发,以生产要素入股方式,实施好以劳动、资本、技术、管理、服务等参与收益分配制度,取得合法收入。同时,加强政策引导,建立健全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绩效考评机制和指标体系,实现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奖励等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挂钩,把参与农技推广服务、参加扶贫服务等绩效纳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工作考核;鼓励懂技术、会经营、擅管理的乡镇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以技术入股方式,与乡、村、社或农户直接挂钩,创办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体;完善政策措施,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农业大学等院校有志于服务“三农”工作的毕业生搭建广阔的就业平台,大力鼓励在“三农”领域就业、创业。
王云美1,杨顺安2,李祖翠3,张素芳4
(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昆明650201;2.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县九龙乡农业技术中心禄劝651514;3.云南省昆明市富民县款庄镇林业站富民650404;4.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昆明65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