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社科论文>科技论文

航空兵场站指挥论文建设现状(共3篇)

发布时间:2023-12-10 07:19


  第1篇:浅谈一体化联合作战航空兵场站战备建设


  航空兵场站指挥作为后勤保障航空兵作战活动的保障实体,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战备建设,才能满足一体化联合作战航空兵保障需要。

  战备,即“战争准备”或“作战准备”,是国家和军队根据当前或未来作战需要而在政治、经济、外交、科学技术及思想、组织、物资、技术等方面进行的军事准备。

  1航空兵场站战备建设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后勤保障和指挥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

  科学合理的后勤保障体制是保证后勤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是提高保障效率、满足作战需求和前提。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三军后勤自成体系,各军兵种后勤保障按建制垂直,基本上是一级作战指挥环节对应一级后勤保障机构。航空兵场站受辖于各航空兵师,向上归口于各军区军种后勤部,再向上是军种后勤部[1]。其基本指挥程序是:根据军委战略意图、总参战略决策、战区或军种指挥机构进行战役筹划和组织协同、作战任务层层分解到各作战部队,然后再由各航空兵部队实施保障行动。这种保障体制,是与三军相对独立的作战指挥体制相适应的,但在一体化联合作战条件下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一是难以联合,协调困难,跨军兵种的相互支援或协同必须经最高级后勤指挥机构或战区统帅部周转,否则难以实现;二是即使是同一军兵种内部,指挥层次也太多,从战略级后勤指挥机构(总后勤部)到战术级后勤指挥机构(航空兵场站)至少要经空军后勤部、军(战)区空后、航空兵师等五级,实效性差等。

  1.2多机种综合保障能力偏弱

  目前,我军绝大多数场站还是执行固定的单机种保障任务,缺乏多机种综合保障经验。在未来一体化联合作战中,航空兵部队常常会随情况变化而变化,如随作战任务的变化增减飞机、改变机种、出动架次、强度、时间、变更使用的弹药种类、数量等,从而对物资、技术装备需要量、保障方法和完成任务时限产生重大影响。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战区集中了约20种、44个型号的飞机,几个机种同驻一个机场,有时同时高达150架,超强的应急保障能力为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提供了重要保证。因此,战时多机种同驻一个机场、紧急启用看守机场和开辟野战机场是后勤经常面临的保障任务,这就使后勤力量的组织复杂性大为增加。场站指挥员必须统筹全局,全面权衡,根据任务的轻重缓急、主次作出正确决策,随部队需要适时地转换任务,做到有计划、有重点地集中保障力量,才能满足需求。

  1.3机场安全防卫面临巨大挑战

  高技术侦察监视系统的广泛使用,使联合作战后方防卫的隐蔽伪装更加困难。美军的TR-1型战术侦察机可以在21,600米的高度沿国境线飞行,可拍摄到对方国土56公里纵深的目标;先进的卫星照相侦察地面分辨率可达0.1米;电子侦察测向精度1-10度,测距误差不超过30米。远程精确化制导武器的使用又使机场面临着“硬打击”的直接威胁。如美军F-1l7A航程达4800公里,伊拉克用加固导弹发射井技术筑起的飞机洞库,竟有300多个被重型钻地弹所摧毁,因此,从理论上讲,所有目标“只要被发现就会被摧毁”[2]。作为航空兵作战的重要依托,机场是敌对双方打击的重要目标。而目前,我航空兵场站大多存在缺乏机场洞库、伪装手段落后、隐蔽场所不足等诸多方面的问题,生存受到威胁,后勤保障和指挥工作困难,将严重影响一体化联合作战航空兵后勤保障任务的顺利完成。

  2加强一体化联合作战航空兵场站战备建设的几点对策

  2.1加快联勤建设进程,理顺与一体化联合作战相适应的航空兵场站运行机制

  一体化联合作战是由诸军兵种力量构成的战略性作战集团进行的,其力量编成级别高、规模大,能够在更加广阔的空间和一定时间内直接实现战备目的,并对整个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产生重大影响,这就是一体化联合作战所具有的一个突出特点——作战目的具有很强的战略性。而一体化联合作战需要一体化联合保障,后勤保障要从总体上构建一体化保障系统,使后勤保障自上而下保持顺畅的运行渠道,充分发挥后勤系统的整体保障功能,才能真正满足一体化作战需求。一是上下对应,建立统一的指挥机构。航空兵场站作为战术级后勤保障实体,需要建立起与联勤保障体制相对应的保障指挥机构,以便进一步理顺关系。根据一体化联合作战后勤保障的实际要求,在场站建立与战役联勤相对应的指挥机构,统一筹划、统一组织、统一领导航空兵场站的后勤保障工作。二是力量整合,构建战术后勤联勤保障分队。一体化联合作战中,航空兵场站作为基地式后勤保障实体,可能不光要承担空军航空兵作战的保障任务,还可能承担其他军兵种或地面部队的作战保障任务,因此,必须预有准备。对现有后勤力量进行整合、调整,按照一体化联合保障要求,增加一体化联勤保障职能,构建场站联勤保障分队。

  2.2加快多机种综合保障基地建设,增强多机种综合保障能力

  从概念上讲,只要具备保障两种以上机种飞机的能力就可称之为多机种综合保障。多机种综合保障基地强调机种数量和保障功能,相对于单机种保障而言,它更注重专业种类和保障要素的齐全与完善,从一定意义上讲,可以更好地整合保障资源,确保保障效益,从而发挥出整体保障能力。因此,基地化、多机种综合保障是世界发达国家空军普遍采取的基本模式,是航空兵部队保障总的发展趋势。空军要实现“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战略目标,必须具备六种作战能力,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具备适应大规模、高强度持续作战的综合保障能力。所以,空军从战略的高度进行多机种综合保障基地建设是实现航空兵部队基地化保障的探索和尝试,是减轻航空兵部队伴随保障压力、提高机动作战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向基地化保障迈进的一个实际步骤。因此,要想进一步提升空军战斗力,提高航空兵部队多机种综合保障能力,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加快多机种综合保障基地的建设步伐。

  2.3尽快突破技术瓶颈,亟待提高机场战时排弹抢修能力

  信息化战争,非线性作战、空中打击能力增强,打破了传统的先前沿后纵深对抗模式,前后方界线模糊;战场结构不规则,敌我双方频繁机动,攻防互换,战线犬牙交错;作战双方机动频繁,作战节奏快,作战过程缩短等使联合作战后方防卫任务日益严重。在这种作战环境下,作为战斗力生成的重要保障基地,机场已经成为敌对双方在战争中重点突击的目标,战时抢修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当敌机布撒地雷和未爆炸弹后需要及时排除。目前,我军航空兵场站承担机场修护任务的通常是场务连,没有专门的工程保障部队;军械股缺乏排弹专业技术人员,现有人员也因缺乏技术训练等原因导致排弹能力不强,这些都会给未来一体化的后勤保障带来了极大的限制。因此,专业排弹技术问题已成为当前提高机场战时排弹抢修能力的技术瓶颈,必须给以足够的重视。

  2.4加快后勤保障装备更新换代,进一步改善战备物资储备结构

  目前,我军后勤装备普遍存在新老装备同编、装备不成系列、与作战装备不匹配、技术含量低、信息兼容性弱等问题,注重理念更新、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后勤装备通用化水平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要通过法规手段,规范后勤装备、作战装备和民用相关设施、设备等的设计、生产标准;要利用通用信息技术,把具有通信、定位、导航功能的通用微型数字化装置嵌入现行和在研的后勤骨干装备,使其人网,相互兼容;要利用现有民用和军用技术,用共同的软件、标准和规程从横向上对现有后勤装备进行系统改造或改进,使其具备通用性、联运性,从而便于各后勤系统之间、各作战部队之间的技术融合和信息流动,大幅度地提高保障装备和作战系统的整体效能。要按系列化、模块化和通用化标准加强研制和配备场站保障装备,逐步更换无法改造的保障装备。要注重人才培养,在场站中广泛开展练兵活动,形成“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的热潮,推动保障装备使用水平的提高。在战备物资储备方面,就近储备是实现保障物资“平转”的重要举措。以快速转换为标准,有计划地在主要方向或主要战场储备足够的通用和专用保障物资,不仅达到配套全、数量足,而且还要建立适应就地扩编、就地补充的补给格局,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补充力量。根据一体化联合作战后勤保障要求,对航空兵场站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形成合理的资源分布网络。在战区联勤的统筹规划下,具体组织场站联合作战后勤通用与专用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改变单一保障、自成体系的状况,实现后勤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使用。

  2.5提高信息化技术含量,进一步完善后勤指挥信息系统

  信息化战争,安全、及时、可靠的信息系统是实施有效保障的前提。后勤信息的采集、处理、传递、存储等都必须依靠信息系统来实现,如果没有先进的后勤信息系统作平台,就不可能把联合作战对后勤的需求及时、准确地传递给航空兵场站,场站也不能把后勤保障的各个要素紧密地融合为一体,场站指挥员及其指挥机构难以对各项保障活动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整个保障行动就不可能协调有序地进行。因此,后勤指挥信息系统是航空兵场站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一体化联合作战航空兵场站战备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后勤指挥信息系统,必须提高信息化技术含量,改善后勤指挥手段。

  目前,大多数航空兵场站的后勤指挥信息系统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距离一体化联合作战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后勤指挥信息系统仍然是航空兵场站指挥系统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主要表现是系统组织不健全、设备陈旧、配套性差、信息技术含量不高、现代化通信手段、方式落后等。场站之间特别是与场站外部和其它军兵种之间还存在着较多问题,难以互联、互通,这种状况,对于一体化联合作战航空兵保障是致命的弱点。因此,后勤指挥信息系统建设作为一体化联合作战航空兵场站战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任务艰苦而紧迫。

  作者:王勇超霍福江于斌斌来源:中国学术研究2007年3期


  第2篇:航空兵场站军车维修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本文首先介绍了航空兵场站军车维修的现状,通过调研了解了目前现行航空兵场站军车维修作业体制存在的合理性,同时通过调研摸清了航空兵场站车辆维修工作还存在的几个问题。

  1、军车维修现状

  根据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要求,我军已将维修作业体系调整为三级,即基地级、中继级和基层级。通过改革简化层次,建立上下呼应,紧密结合的维修作业体系。车辆维修等级调整后,维修保障任务划分重新作了调整。三个级别的名称与《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维修工作条例》的表述是一致的,三个级别的等级划分,也与之相似。

  现在航空兵场站飞行保障车辆的修理方式主要采取以我为主,结合地方的修理方式。场站运输股下设有修理所或修理分队,配备有维修人员,大部分是经过专业修理培训的士官,修理主要是对车辆的常见和一般性故障进行修理,并负责车辆的日常维护保养、车辆封存、车辆技术状况的定期检查等。

  通过到航空兵场站调研我了解到目前场站主要采取修理分队与地方修理力量相结合的维修作业体制。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由于航空兵场站现在没有较为先进的车辆的检查、维护、修理要求的修理工具,特别是通过电子线路和微电脑控制的车辆。航空兵场站没有配备针对汽车发动机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的仪器设备,也可以说航空兵场站修理分队的修理力量是相对薄弱的。部队有针对性地使用地方修理力量作为补充可以大大提高修理分队的维修能力,从而可以使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2)目前好多航空兵部队配备了新型装备车,也就是所谓的特种车辆。对于这些新型装备如何维修使用将是一个难题,由于特种车辆修理要求高,专业性强,且部队目前还没有专业的培训机构,。由于场站车辆种类多,但数量较少,所以培训特种车修理人员的性价比是非常不合适的,所以就有必要利用地方的维修力量来为我服务。可以采取与特种车厂家建立联系,委托他们为我们培养特种车辆的维修与使用人员。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现在地方好多修理厂为了能够立于不败之地,都配备了大型的先进的仪器设备,对于我们部队来说,地方的维修资源是相当丰富的。部队可以与地方厂家建立人才培训协议,利用地方厂家修理资源,对我部修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可以到地方培训,速学速用,快速形成维修保障能力。

  2、存在问题分析

  通过到航空兵场站运输股走访调研,与运输股股长,修理所所长,分管后勤的副站长进行座谈交流,我了解到目前航空兵场站车辆修理分队能够满足对全部保障车辆的常见和一般性故障进行修理,并负责车辆的日常维护保养、车辆封存、车辆技术状况的定期检查,在与地方修理力量进行结合的情况下也能基本满足对于一些特种车辆装备和新装备车辆的维修工作。但目前航空兵场站车辆维修工作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维修力量不足

  目前修理分队一是人员少,二是工种缺,三是维修水平不高。由于维修人员相对较为缺乏,维修人员的调动相对频繁,有个别修理工有个人想法,个别修理工,特别是修理能力已达到较高水平的修理工,受经济利益的影响,工作积极性不高。同时,由于部队近几年来配备新车型较快,而维修人员的修理技术和新车型维修知识培训相对滞后,且缺乏系统培训给提高修理质量和满足修理需求带来很大困难。

  2.2装备车辆种类多,带来的修理能力欠缺

  从场站飞行保障编配车辆的现状看:一是车型杂。既编有中、高档指挥乘座车,也有装备时间较长的解放、东风等车型达20多种,还有多种特种车辆,好在近几年新装备更新速度已明显加快,老旧装备均已面临淘汰。二是新车型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从目前的车辆情况来看,有的部队编配新车型占车辆总数的70%以上,今后几年新车型的维修任务将越来越重,特别是2000年前后配备的车辆装备,已开始进入车辆故障多发期。但是,目前维修的组织、技术、工艺和方法还停留在维修老旧车型的水平上,已渐渐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2.3维修经费不足,维修工具相对落后

  修理分队机具设备70%以上是90年代前后的产品。维修定额经费标准低,经费短缺,机具设备还得不到更新。由于现有主要机具设备使用时间超长、精度差,完好率只有80%左右,而且各种机具设备配套率低,维修质量难以保证。

  2.4维修管理相对薄弱

  主要是对一些新型特种装备的故障(如液压系统、管路系统),部队暂时解决不了的,只能依靠地方厂家,而地方工厂由于多种原因,给部队修车周期长、质量差、收费高,而部队对这些问题目前还缺乏有力的解决措施。

  2.5器材储备相对薄弱

  (1)储备种类较为单一。对于常用的器材如车辆配件(包括汽油车配件、柴油车配件、履带车配件和装备通用吊车专用配件)、通用消耗料、轮胎、轴承、布电线、石棉制品,蓄电池与极板、隔板、随车工具附件等储备较为充足,对于车辆维修需要的修理工具、原材料等器材储备不足。

  (2)老旧车辆的器材储备足,特种车辆和专用车辆的器材储备较少或基本无储备。由于特种车辆和新装备车辆的器材专用性强、储备少,而使用频率不高,若大量储备,效益不高导致新装备的器材储备只能满足于一次维修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器材储备率。

  (3)特种车辆的部分专用器材储备主要依托厂家,如客梯车液压系统器材、油车加油管路器材、。部分特种车主要是因为装备种类多,数量少,储备后利用率低、且器材的更新快,成本太高,器材储备对厂家的依赖性强,主要是与车辆厂家建立联系,依托厂家提供。

  作者:汤磊刘玉兵段东立来源:理论纵横2008年10期


  第3篇:海军航空兵航材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航材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是实现航材保障能力评估的先决条件,本文阐述了航材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结合Delphi构建方法,建立了航材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对开展海军航空兵场站航材保障能力评估,加强海军航空兵航材保障能力建设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引言

  航材保障是海军航空兵装备工作的组成部分,航材保障能力直接影响海军航空兵的作战能力。近些年,新式战机陆续装备我海航部队,提高航材保障能力,研究航材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航材保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包括组织实施航材的筹措、储备、供应、管理等多道工序,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才可以客观评估其保障能力,而这些因素之间往往具有不确定性、随机性和模糊性特点,所选择的评价指标可能使各项指标权益相互冲突。建立海军航空兵航材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不仅是对航空兵航材保障能力进行科学化、定量化和标准化评估的前提,也是寻求提高航材保障能力的一种途径。

  1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海军航空兵航材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是指反映海军航空兵航材保障能力各要素指标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和集合,是客观评估航空兵航材保障能力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必须严格按下列原则构建航空兵航材装备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1.1系统性和客观性原则

  所选取的标体系必须能从整体上反映海军航空兵航材保障能力的特征及综合情况,同时要突出重点,不仅能形成直接效果,还应该反映间接效果,以确保综合评估结果严谨可信。设计评估指标时应该充分考虑装备保障的实际条件,准确把握海军航空兵航材保障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既要涵盖航材保障工作的基本内容,同时也要尽量反映出海军航空兵航材体系的客观要求,以确保评估指标能够发挥实际效能。

  1.2动态性原则

  航材保障是一项动态发展的、系统性的工作,相应的评估指标应该根据其动态发展情况及时进行调整。这种变化不利于进行指标对比,因此在设计评估指标时,可以忽略那些在一定时期内基本没有变化的现象,以确保各项指标的灵敏性。

  1.3简洁性与科学性原则

  采用关键指标作为系统的评价依据,指标体系应该大小适宜,计算含义明确,对保障效能影响大的关键指标可以进行细分,其它指标适当粗分,这样可以有效控制工作量。另外,应该从科学的角度进一步探究海军航空兵航材保障能力各要素之间存在哪些联系,同时根据部队的情况来确立所设置的指标的名称、涵义、计算方法、分析方法等内容。

  1.4独立性和相关性原则

  设置评估指标体系时,各项指标之间应该具有关联性,而非独立存在的个体。工作人员应该从科学的视角来分析处理各个关联的要素,使每个指标在体系中只出现一次,避免重复,使指标体系客观地反映出评估对象的实际情况。另外,应该根据目标设置指标,尽量避免二者相互脱节,否则评估指标无法反映实际情况。

  1.5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评估指标必须与现有的航材业务法规要求相一致。尽量选择在研究范围内的规范指标,也就是说,所选取的指标应该是通用的,这样便于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并确保被评估对象理解指标的涵义。

  总之,航材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设计要坚持科学、合理、易行等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评价指标的构造和计算,有利于整个评估模型的建立与计算。

  2Delphi法简介

  德而菲(Delphi)法是专家调查法中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于1964年由美国兰德公司率先用于预测领域。它是以匿名的方式向专家组征询意见,并与之反复沟通,不断修正结果,直至专家组大部分成员达成一致意见,基于最终形成的综合意见对评价对象作出评价的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它简便直观,不需要建立数学模型,即便统计数据不完整,或者没有可借鉴的历史事件,它也能预测出研究对象的未知或未来状态。它是传统定性分析的一个飞跃,它突破了单纯的定性或定量分析的界限,能科学地综合专家们的预测意见,为科学、合理地制定决策开阔思路。

  海军航空兵保障能力评估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各场站主力机种,评估中要综合考虑各场站的实际保障需求,涉及的内容非常多,仅凭决策者和航材保障能力评估分析人员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各方面专家的知识和经验来完成。本文采用的Delphi咨询法方法针对评估者和分析者在知识和经验上的局限性,通过组织各方面的专家,使之对指标体系涉及到的问题发挥咨询作用,经过多次反复的信息交换,统计处理和归纳综合,合理地给出保障能力评估所包含的全部指标及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从而确定指标体系的完整结构。该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

  Delphi法的本质是系统分析方法在价值判断上的延伸,利用专家的经验和智慧,根据其掌握的各种信息和丰富经验,经过抽象、概括、综合、推理的思维过程,得出专家各自的见解,再经汇总分析而得出指标集。在使用该方法时,正确选用专家(包括专家人数、专家的领域等)是该方法成功的关键。

  3海军航空兵航材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航材保障能力评估指标的选取应建立在充分了解整个航材工作体系的基础上,通过部队调研和资料查阅,采用理论分析、专家咨询进行综合筛选。

  3.1理论分析

  本文依据航材保障基本理论、法规,分析保障过程,通过分析航材保障的内容和特征,查阅目前有关文献资料,结合部队实际,筛选出使用较广泛、通用性较强的指标,选择重要的、针对性强的、能反映各航材股航材保障能力的指标如体制、人员素质等类别的指标。

  3.2专家咨询

  本文预选了20位专家,得到15位回应(见表1),文森特·W·米切尔(ll)认为德尔斐法中专家人数达到13人以上,误差降幅不明显(Mitchell,1991),因此本研究符合要求。15位专家均从事航材领域相关工作,并活跃于航材保障工作第一线,其中,来自部队的专家尽管研究相对薄弱,但对基层航材保障工作有较全面、系统且独到的见解。

  根据Delphi法,并结合自上而下的设计思路,经过两轮意见征询和修订,最后由研究者汇总得出研究结果,本文总体上将航空兵航材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设置为二级。其中一级指标包括航空兵航材保障体制、航材保障人员、航材供应能力、航材保障设施设备、器材管理、信息管理、战备保障能力七个方面,二级指标是按照一级指标的构成要素,再进一步分解获得的。

  本文建立的航材保障能力系统评估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3.3实例应用

  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级指标赋予权值,并对加来场站航材股进行评估,得分如表3。

  根据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加来场站航材故相对比较弱的有航材保障人员、器材管理和信息管理,实际情况中该航材股地处热带,长期保障两个团,并且人手不足,人员专业素质也有待提高,所以才导致出现这三方面的问题,事实证明本评估指标符合实际,能为部队工作提供指导意见。

  4结束语

  航材保障能力评估是检验航材保障能力建设成果的重要手段。本文提出了航材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航材保障能力系统评估指标体系,为海军航空兵航材保障能力建设评估奠定了基础。

  作者:秦永盛肖江海段刚王少凯丁广威来源:价值工程2015年23期

上一篇:英国文学论文学者的贡献(共3篇)

下一篇:航天运输与控制的发展现状论文(共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