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社科论文>科技论文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发布时间:2023-12-10 05:54

  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社会科学共同发展才能带来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自古以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大都重视自然社会科学多于哲学社会科学。诚然,自然社会科学的发展带我们认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最深刻的体会就是三次工业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我国在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矛盾问题更加突出,2016年5月17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会议指出,我们在追求发展速度的同时必须顾及发展的质量,在融入世界的同时必须不忘传统,在世界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中必须坚持自己的道路和信仰,在世界的舞台上不仅要物质底气足,还要文化底气足。哲学社会科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是被实践和历史证明了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是我们未来必须坚持的科学。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树立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纷激荡的新形势,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在应对和解决国际国内问题时不至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然而,当前在我们的一些党员干部、高校教师队伍当中,出现了信仰缺失、道路走偏的现象。他们认为西方的政治体制是民主,认为中国走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或者说是假的伪马克思主义。必须承认,一个国家一种政治体制的诞生必定有其合理性,西方的民主适合西方但并一定适合中国的土壤,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违背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矛盾问题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是否科学,回顾一下我国走过的艰难道路即可明白,从一开始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再到“新文化运动”直至“十月革命的一声枪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了,中国人民找到了科学的理论指导革命,建立了自己的政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摸索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然,我们也犯过错误,走过弯路,可是我们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科学地评价了“两个30年”,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我们的工作,我们所取得的成就足以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足以证明马克思主义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好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思想保障。


  二、坚持问题导向,树立理论自信

  “面对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各类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的新形势,如何提高改革决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面对新形势的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2]比如学术研究只重数量不求质量;学术评价体制不完善;学术不端,缺乏真正埋头读经典做学问以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大师。大哲学家冯友兰概括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生动地体现了历代知识分子报国为民的崇高理想。当前我国的学术研究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研究成果也多是一些“剩饭”。因此,我们要克服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坚持问题导向,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社会问题亟待解决,哲学社会工作者有更多的机会将经典与现实相结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走出“老爷的书房”,以当前社会存在的矛盾问题为研究导向,立足传统,借鉴西方,勇于创新,研究如何解决当前社会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推动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不断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添砖加瓦。


  21世纪的中国已经不是从前的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带给国人物质满足的同时也带给国人站在国际舞台上的底气和自信心。“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等词汇已经成为西方学者研究的课题。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外交方面的日益进步需要更多的“关键词”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魅力、弘扬中国精神提供话语支持。从前都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酒香也怕巷子深”。我们还处于“做了说不出和说不清的尴尬状态”,这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努力的方向。我们的道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在各个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包括我们祖先传下来的优秀的传统文化要传播出去,就必须有如同“舌尖上的中国”一般的宣传力和影响力,我们要让世界知道,中国不仅有“舌尖上的中国”,还有“文化中的中国”、“信仰中的中国”。


  三、树立学科自信,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健康发展

  会议指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3]然而,社会发展过程中重经济而轻文化,重物质文明建设而轻精神文明建设的风气蔓延到校园和学术研究领域,最突出表现就是教育部门和高校普遍重视工科和经贸等专业,社科类专业在高校大都在坐“冷板凳”。自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学召开以来,我国多次强调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强化意识形态建设,人文社科类专业在高校的地位有所提高,受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强,但是仍然不乏有教师学生认为“社科专业有什么好学的,是个人都能讲,都能学”,也有很多教师和学生认为自己所教所学专业不受重视便觉得低人一等,甚至在众人面前羞于启齿。很多人甚至没读过几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著就敢在课堂上宣称“马克思主义无用论,过时论”。种种所有,无不体现了哲学社会科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教育领域不受重视的程度之深。


  树立学科自信,必须首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尤其是高校的教师队伍当中树立学科自信,使其了解自己在教什么,教育谁,怎么教,为谁而教等问题。教育尤其是精神文明教育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是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精神延续和文化继承,半点功利心都不能掺杂。哲学社会科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是伟大的社会科学,它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帮助我们走过了历史,也将带领我们走向未来。没有哲学社会科学,就没有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历史,不读史无以明,忘记历史等于背叛过去,任何宣扬马克思主义无用论、过时论的历史虚无主义言论都是居心叵测,都是妄图颠覆社会主义政权的不轨之言。高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最活跃的思想交流场地,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尊重历史、尊重科学,坚定学科自信,为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培养政治素质过硬,专业素养过关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2][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来源:商 2016年34期

  作者:秦婷


上一篇:新形势下科技档案管理模式创新探究

下一篇:论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提升灭火救援指挥调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