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社科论文>科技论文

科技论文2700字_科技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发布时间:2023-12-11 21:06

  导读:要想撰写一篇出色的科技论文,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必定也会提前做好很多的准备工作,比如说大量的参考文献资料,这样才能在写作的时候有方向,本文分类为社科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科技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科技论文2700字(一):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科技思想的思想渊源研究论文


  摘要:有机马克思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智慧、过程哲学有机融合而成的一种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科技理论作为有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这些思想的深刻影响。有机马克思主义为了应对当前科学技术发展背后的现代性本质,造成人与自然、人与人无法和谐相处,形成生态危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吸收了怀特海自然哲学、马克思科技思想、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提出了生态科技思想。


  关键词: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科技;思想渊源


  一、怀特海自然哲学思想的影响


  有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倡导者小柯布作为怀特海弟子,他的思想深度传承了怀特海有机思想的精华。在之后有机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怀特海自然哲学思想的影响。怀特海的自然哲学思想,或者更精确地说是科学哲学思想在他整体的机体哲学或者说有机哲学的发展上,占据了关键地位。原本是数学家与逻辑学家的怀特海,刚开始就致力于自然科学哲学的深入研究,专注探讨自然科学的原理及自然本身的概念。


  怀特海提出以单个事件为出发点,将它看成是自然要素中的最小单位,单个事件内部以及事件与事件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关系,而关系也是自然的要素。在怀特海的机体哲学研究中,有机体、事件、关系等概念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最终形成了一个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各个部分会根据整体需要调整自己,调整后整体会形成新秩序。在这个有机体中,外部环境也会对它产生影响,适宜的环境会帮助有机体调整进化。


  “与一般后现代主义者一味盲目地批判抗拒现代性不同,怀特海追求的路径是建设性的”。正如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另一倡导者所言,将怀特海批判和倡导现代科学的学说看作建设性后现代的,不仅是恰当的,而且是具有一定启迪作用的。有机马克思主义深刻吸收了怀特海过程思想,在关于科学技术的看法中,同样也要求建设后现代有机科学,达到科学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最终达到生态文明。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影响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我们无法直接找到“科学技术观”这一概念的表达,但实质上在他们的许多思想中都包含了关于科学技术本质以及它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和可能会造成的影响等相关叙述。例如,他们从科技的本质在资本主义使用过程中的转变出发,对科技异化及如何克服这一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这些科技思想为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科技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在研究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关系时指出,机器工业是近代科技发展的产物,是和资本主义生产相适应的生产形式。在研究科技进步与工业经济发展的关系时也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造相对剩余价值,得到更多的利润,“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本主义正是靠着科学技术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生产价格,获取更多的利润,从而达到财富积累,工业得以再次发展与扩张。马克思、恩格斯在赞扬科技对人类生产生活的积极作用的时候,始终强调人类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人类的活动始终需要以自然规律为基础。由此可见,马克思对于科学技术的看法也是持着辩证的态度,要求正确发展科技,使得科技可以造福人类又不会违背自然规律。


  马克思科学技术观也有着生态的维度。科学技术是决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人类利用科技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目的是使外部世界符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但是,科学技术的不恰当使用,包括过度使用,会造成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干预,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破坏自然界的平衡。恩格斯就明确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往往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马克思认为人类本身就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自身就属于自然界,始终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因此在使用科技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和尊重自然界的规律。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认同赞扬的科学技术使用方式应该是符合生态思维的。


  可以看出,马克思虽然并没有给科学技术做出专门的论述著作,而是将目光聚焦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科技的运用可能会对于自然环境造成的后果。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当时所处的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的限制,他们并没有直接叙述科学技术与生态危机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但他们关于科学技术的理论以及人与技术的关系论述,已经内含了生态思维视角,在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科技思想的发展中给予了理论支撑,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理解科学技术以及相关理论都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三、中国古代科技观念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不是孤立的,科技的产生发展历程符合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和谐思想,主要包括阴阳和合思想、天人合一思想、人际和谐思想等更为深刻地影响着科技观的发展。


  中国传统和谐思想总是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把世界看成一个本质上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并用这种思想去解释一切事物与现象。在它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科技自然观也呈现一种天人合一的整體观。天人合一的思想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应该顺应自然,遵从自然规律,回归自然的怀抱,人类自身也能得到更和谐的升华。正如庄子所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种思想的长期流传与实践,就形成了人与万物、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天道与人道的和谐统一。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发展都受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特有的整体有机科技观念。这种科学技术观着重强调看待某一件事物不能单独看它自身,还需要从它周围各个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整个世界的和谐统一性的角度来看待和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建立在有机整体自然观之上的。这样发展的理论是一种大科学观体系,既可以运用于解释自然现象,也可以运用于解释社会问题,具有着无限的包容性,甚至可以接纳之后不断出现的新兴问题。同时,传统科学技术并不代表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极强的应变能力,能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更新迭代。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者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给予了相当大的关注,中国传统科技思想倡导的有机、整体、天人合一等观念,也给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科技思想的形成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作者简介:姚利(1994—),女,浙江桐乡人,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


  科技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服务的融合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京津冀区域的科技创新资源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基础,探索京津冀科技创新服务的融合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区域整体科技竞争力。针对京津冀科技创新服务业存在的三大痛点,通过构建京津冀特色产业综合科技服务平台,建立京津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能够实现较为完善的协同创新服务发展模式。新的融合服务模式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平台的聚合效应、辐射效应和溢出效应,提升科技服务的专业化、垂直化程度,深化科技创新服务的跨区域一体化应用。


  关键词: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服务;融合模式


  一、京津冀科技创新服务发展现状


  京津冀地区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特的战略优势,是重要的科技创新引擎和新增长极[1]。京津冀区域的科技资源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基础,科技资源的融合与共享是区域科技创新的关键路径。科技创新服务作为信息和知识密集型的新型业态,运用现代科技知识、现代技术和分析研究方法,主要提供科学研究、专业技术咨询、科技信息交流与推广、创新技术孵化和知识产权等系列服务[2]。探讨京津冀科技创新服务的融合模式,对于提高区域整体科技竞争力,提高京津冀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其功能尚不能充分满足区域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需要。当前,京津冀科技创新服务业存在三大痛点:一是科技资源条块分割,开放共享程度不高,缺乏全资源整合的集成服务;二是行业技术服务垂直化程度不高,缺乏全生命周期的科技创新市场过程服务,服务机构专业化程度不高,高端服务业态和知名品牌较少;三是区域协同机制不健全,三地发展高度不均衡,区域协同程度不高、尚未建成具有较高集成度和较强服务能力的跨区域综合科技服务平台。


  二、京津冀特色产业综合科技服务平台构建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中,京津冀区域的科技创新服务亟需纳入一体化的规划与协同发展。在京津冀的科技创新发展进程中,实现三地协同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北京的科技技术资源优势、天津的经济技术条件和专家资源优势以及河北的劳动资源优势优势[3],集成各类创新资源和要素,构建包含场景化服务、精准定位、智能交易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开放互动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将成为首选[4]。


  京津冀特色产业综合科技服务平台的规划设计以支撑产业升级转移、产业联动发展为目标,以“多方融合、开放共享、创新协同、数据驱动”的科技服务模式创新和路径创新为主旨。平台以需求为引导,以资源组织为基础,以平台应用为重点,以精准服务关键,以成果落地为目标,面向京津冀科技服务业现状和京津冀特色产业需要,通过语义化组织4大类科技资源,将特色科技服务资源池、场景化综合科技服务适配定制、智能交易子平台等成果进行规模化应用,建立资源融合、服务适配、创业孵化、交易支付的一体化、跨区域综合科技服务平台,为京津冀多个行业中小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服务的模式和机制[5]。


  从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科技服务业的时空间演化特征及演化机理、基于区域性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的产业集群运作逻輯及运作机制三个科学问题出发,探讨基于RDF的多源异构科技资源与服务大数据技术、面向场景的语义化适配技术、基于深度学习的精准匹配模型及双向推荐等关键技术[6],深化创新券、服务券、税收优惠政策等科技金融手段的跨区域一体化应用,构建一体化京津冀特色产业综合科技服务平台。


  三、京津冀科技创新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


  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共建共享是针对区域经济大发展需要,在现有国家政策支持环境下提出来的。它既是科技服务界、政府企业界、图书情报界等领域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区域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在对教育、知识资源的共建共享已经颇具规模,在已有的技术和成功经验的借鉴下,有必要对科技创新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建设,且在分散建设基础上整合,以发挥区域内各类型科技创新资源更大的作用。


  科技创新资源共享的核心理念是打破不同系统及区域的界限壁垒。以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区域公共信息服务架构为愿景,建立具有执行力的组织结构和运行规范,推动信息服务从简单的共享和技术转让向更高层级的合作研发、共建实体等方向发展,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分配,带动科技知识资源的升级发展。建立京津冀科技信息服务创新共同体,建立跨区域、跨机构的科技资源交流互动,为综合信息服务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面对信息需求社会化和开放化打破区域界限,建立科技创新资源服务共同体,促进协同创新与共建共享理念的落地。通过座谈、签约、培训、交流等多种形式,充分认识并发展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科技服务机构的自身优势,推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特色资源优势互补、服务提供精准适配、用户大数据分析等体系建设,构建面向京津冀区域建设发展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在区域科技创新资源管理机制方面,主要包括组织机构、制度规范和分层实施三个部分。第一,成立组织管理机构,实现有效的调控与管理,从京津冀科技创新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为目标,为京津冀政府、企事业单位的科学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和意见建议。第二,制定相关规范制度,保障信息资源建设的规范性,指导各机构严格按照资源建设规范开展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建设工作,并组织资源共建共享联盟间合作,进行效果评估。第三,建立跨区域科技创新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的分层实施逻辑,根据需求与京津冀多类型信息服务特点,制定出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服务的框架及机制[7]。


  构建京津冀特色科技资源池,涵盖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财力资源4类科技服务资源,融合政府、企业、第三方机构、金融机构等各方职能,提供8大类场景化服务,实现一站式的科技信息资源服务。针对当前科技服务资源条块分割、服务分散、难以获取和综合利用、开放共享程度不高的状况,设计京津冀特色科技服务资源体系,定义信息来源、多源异构数据的关联机制、语义化表达、信息抽取与推送机制等;研制各类科技服务资源描述和服务的相关标准规范,进而建立跨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共建共享机制[8]。


  此外,在京津冀的跨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中,应扩大社会参与力量,将资源建设和应用纳入督导评估之中,建立可行有效的评估体系,制定有关资源建设的评估标准,实现科技创新资源的评估、筛选、审核、监管,促进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应用。


  四、京津冀协同创新综合科技服务融合模式探索


  针对京津冀科技服务业的三大痛点,积极探索建设京津冀综合科技服务融合的新模式与路径,发现其协同共建模式、协同配置、政策激励机制模式、利益分配与共享模式等,为京津冀协同创新综合科技服务融合构建理论基础框架。从京津冀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入手,分析创新要素,进而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综合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模式与框架,支撑京津冀协同创新综合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运营的可持续化发展[9]。


  推行综合科技服务智能交易服务模式,基于区块链技术、虚拟化技术、弹性计算等方法体系,构建高可用、高可靠的京津冀科技服务智能交易平台。运用文本挖掘、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和深度学习等算法,对智能交易全生命周期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通过分布式共识机制的方法,基于联盟链构建多方参与管理的科技交易平台模式;运用链式存储结构、Merkle树、哈希函数等方法,实现对服务的类型、摘要、用户个人信息、交易类型等交易信息的存储;通过智能合约技术,实现交易平台的智能化管理[10]。


  通过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生态环保等京津冀关键产业的全方位对接,提升科技服务的专业化、垂直化程度,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供精准服务,打破原有对口支援、对口对接、产业转移的思路,以整合一体化科技服务平台支撑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和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服务实体经济,培育新兴业态,促进京津冀协同的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建立支撑京津冀协同创新的综合科技服务发展的融合新模式。


  五、结论


  通过对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服务的融合体系中的精准对接、虚拟研发服务、技术转移、智能交易、跨区域结算的全链条以及跨区域的科技服务机制进行探索,能夠最大程度地利用平台的聚合效应、辐射效应和溢出效应,提升科技服务的专业化、垂直化程度,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供精准服务,深化区域科技创新服务的跨区域一体化应用,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率和复用度,产生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上一篇:为农民上好科技课,科技助推农业发展

下一篇:提高科技期刊送审效率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