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意识的培养实

发布时间:2016-06-04 15:15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普通民众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参与到信息传播过程中,既可以自己创造和提供信息,也能够快速分享和传播信息,每个人都成为信息传播的参与者,每个人都可能是新闻的创造者。在自媒体环境中,大学生依赖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运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以微小的力量关注周边的人和事,并通过信息传播的力量影响着周围的环境。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享有了更为广阔的发言权,但是由于信息传播途径较少受到法律规制,大学生在表达自身价值观念时忽视了伦理道德的约束,恣意表达、盲目评论的现象多有发生。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体,在引导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实践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在自媒体环境下调整高校培养模式,构建家庭、社会、高校交流机制,提升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意识水平是当前髙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


  一、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实践的发展状况


  (一)网络伦理道德意识认知存在偏差,对自媒体复杂性认识不足


  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受到多种信息的冲击,在表达自身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时,大学生思维中的主流价值观念会对学生的言论表达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自媒体下每个大学生都能够参与到个性化的信息制造和传播过程中,个性化的发布信息、分享信息、传播信息使得大学生在面临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时无法有效辨别信息真伪,肓目跟随分享和评论⑴。而对于主流传播的信息大学生又往往带着一种怀疑的态度,相对于公众性质的主流媒体,大学生更愿意相信自媒体平台上曝光的各种“内幕消息”“小道消息”等。如果没有有效的引导,大学生的思维很容易被“个性化”的自媒体形式所绑架,从而盲目的对自媒体曝光的信息产生信任,并不断扩散和传播。自媒体的个性化发展虽然能够为大学生思维价值的多元化提供条件,但其也滋长了大学生个人本位主义的发展,影响了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判断,使得大学生的自我实现价值膨胀,甚至从个体利益看待社会上的矛盾和问题,影响了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认知,造成了大学生伦理道德意识的偏差和扭曲。


伦理道德


  (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功利性强,教学手段、评价方式落后


  高校是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意识培养的主要引导者,其在引导学生思维价值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当前高校虽然也开设了信息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也通过心理辅导等方式对有网瘾的学生进行引导,但是总体来说,高校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状况不佳,未形成系统化的培养机制,网络道德教育功利性过强,教学手段、评价方式等落后。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作用下,当前的高校教育往往更加重视髙校排名、学生就业率提升、各种比赛、教师科学教研活动等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也更加重视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相反思想政治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却往往不受重视。例如,许多高校的校风校纪建设不足,考试抄袭行为多发,特别是日常作业一般都是 将网络资料直接复制下来或者稍加改编,这样不道德不规范的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的制止和惩罚,对相关抄袭行为的评价也缺乏行之有效的标准,高校和教师这种不加干涉的态度会使抄袭行为愈演愈烈。


  另外,在当前高校的网络伦理道德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师依据教材进行知识讲解和材料扩充,这种脱离实际生活的授课方式无法得到学生的支持,因而,思政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教师讲教师的课,学生刷学生的屏”的问题。这样忽视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往往会使学生对思政课程产生厌烦心理,学生很难对教师产生认同感,教师的价值观念也无法得到学生的支持和理解,甚至部分学生十分厌恶思政性质的课程,对伦理道德课程产生很强的抵触心理。


  (三)家庭情感伦理道德培养缺位,社会培养环境尚未形成


  在培养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意识的过程中,除了要充分发挥高校的引导作用之外,家庭的教育作用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对于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意识的培养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家庭教育中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的缺位及家庭与高校沟通机制的不健全等问题的存在限制着高校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意识水平的提升。许多家庭的教育模式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家长在教育过程中更加重视大学生的智力水平提升,忽视对学生伦理道德意识的培养,这种“轻道德重智力”的教育模式往往会使学生陷入道德荒芜的境地。另外,部分家长自身对网络的认知不清,网络行为不健康,其对自己孩子所实施的网络行为缺乏清晰的认识,没有起到充分的监管和引导作用,而部分家长长期迷恋网络游戏或者下载不良视频的行为也会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不健康的网络伦理道德意识。


  除了高校和家庭的教育环境之外,对大学生影响作用较大的是社会环境。我国网络环境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特别是法律法规监管方面十分欠缺。自媒体环境下,大量不健康的网络文化产品如暴力游戏、黄色视频、低级小说、偏激评论等充斥在网络空间之中,大学生如果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就很容易受到这些不良文化因素的影响,从而逐渐形成不健康的网络伦理道德意识。


  二、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意识的培养实践路径分析


  (一)开设网络伦理道德教育专业课程,促进大学生理念创新


  高校要从专业课程建设角度对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有效引导。除了巳经具备的基本课程之外,高校还应当创新网络伦理道德意识培养理论,运用网络发展的最新成果,将网络行为规范教育课程引人到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高校既可以将网络行为规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建设和完善,也可以将网络行为规范教育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对于独立学科来说,高校可以在现行的思想教学课程基础上,引人《网络伦理学》《网络文化学》《网络法律法规》《计算机伦理学》等学科,通过系统化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意识。对于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来说,高校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不同的网络行为规范教学课程,如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可以增加《计算机与信息伦理》课程,而学习广告设计的学生则可以增加《网络文化学》的课程。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为学生提供引导策略。通过多种形式以课程推进伦理道德建设,引导学生的网络伦理情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认知,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识,并进而形成健全的网络伦理人格。


  (二)丰富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劍新教学方式、评估方式


  自媒体环境下,每个大学生都可以既作为信息的创制者也作为信息的接受者。自媒体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使高校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活动的开展难度更大,监管工作更难展开。网络环境下信息的多元化使得学生很难满足于单调乏味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相对于僵硬呆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而言,学生更愿意参与到实践活动中,通过实践活动拓展自身的认知和加深自身对现实问题的理解。因而高校应当创新网络伦理教育实践活动,一方面通过主流自媒体平台为学生传播正面积极的主流价值观念,丰富自媒体平台的材料类型,另一方面丰富实践活动形式,通过职业规划活动,辩论赛活动、小组讨论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对网络行为进行价值判断,鼓励大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上去锻炼自己、发展自己,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实践经历发表到主流自媒体平台上,鼓励学生参加公益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行为宣传活动,或者网络道德宣讲活动等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同时高校可以构建德育实践平台,促使学生以社会热点问题或者周边小事等为切入a,充分发表自身见解,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校还应当运用新媒体技术改革教学方式、评价方式。高校可以运用校园网等开设网络伦理道德教育课程,以学生喜爱的形式宣传网络伦理道德知识,充分发挥校园论坛、百度贴吧、微信公众平台等交流平台的作用,通过学生的动态了解学生的思想认知,理解尊重学生,与学生相互交流。


  (三)发挥辅导员、思政课教师、班导师作用,共建高素质、综合性的思政队伍


  面对自媒体环境的多元化和开放性,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对培养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意识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性意义。从国内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师的职能分类来说,参与高校思政工作的教师主要可以分为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和班导师三种类型。为了提升高校的思政队伍水平,高校应当从这三个方面强化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充分提升辅导员的责任意识,促使辅导员参与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过程中,培养一支了解自媒体文化、善于使用自媒体形式的辅导员队伍,让辅导员成为校园舆论的带头人。其次,要发挥思政教师的指导作用,提升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丰富思政教师的实践经验,促使思政教师形成正确的自媒体文化观念,从而改善思政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另外,要建设一支懂自媒体文化、具有较高伦理道德观念的专业课教师队伍,提升班导师的学科思维水平,促使班导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主动承担起伦理道德的培养责任。


  三、结语


  针对当前自媒体环境下我国高校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意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当充分担负起引导教育作用,从师资力量建设、教学资源构建、网络文化建设、实践活动机制建设、沟通机制建设等多方面入手,引进培植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加强校园网络技术建设,强化家长与辅导员、思政教师的沟通,了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及时引导网络舆论动向,促使大学生形成积极正面的网络伦理道德意识。


                                 白晓宁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401331)

上一篇:从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看我国企业环境社会责任

下一篇:当前农村伦理道德问题与对策,以四川泸州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