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家庭伦理剧情模式探讨思考论文(共5篇)

发布时间:2023-12-06 10:56

 

 第1篇:我国家庭伦理剧情节设置的雷同现象


  九十年代以来,家庭伦理剧开始兴盛发展,电视剧《渴望》的播出,让人们通过荧屏了解到一个家庭内部的喜怒哀乐故事。家庭伦理剧广义上是指以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夫妻之间的爱情等人伦道德情感为主线,展开人物关系时在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中表现理解、宽容、仁爱等主题的电视剧。因为观众可以在家庭伦理剧中可以看到许多生活中会遇到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矛盾,剧情也展示了矛盾的升级及化解的过程,让人们感同身受,所以这类电视剧得到了观众的喜爱。


  我国家庭伦理剧发展至今,出现了创作上的瓶颈:叙事模式化现象严重、人物设置雷同、情节照搬照抄等。其中情节雷同的现象尤为突出,致使电视剧发展严重滞后。


  情节是指能够表现人物性格及人物关系的事件。一部电视剧的好坏,情节的设置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情节冲突的跌宕起伏和复雜性,不仅能使电视剧顺理成章的延续下去,还能引发观众的好奇心和观看欲望。在电视剧中,冲突是情节发展的推动力,它促使情节的发展。情节设置越强烈,矛盾冲突越大,观众的窥探欲和好奇心就越强。在我看来,好的情节设置是一环扣一环的挖掘人物背后的人性,提升观众对生活的理解。现如今我国电视剧的跟风现象及情节设置的雷同现象越来越严重,一味地讨好取悦观众和追求稳定的收视率而忽视了原创和创新。


  一、展现婆媳矛盾的电视剧情节设置的雷同


  家庭伦理剧按照表现的题材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表现婚姻关系的2、表现父母与子女关系的3、表现兄姐妹之间关系的4、表现婆媳或丈母娘与女婿关系的。这些电视剧在展示关系时,为了剧情的跌宕起伏,在人物相处时会设置很多矛盾冲突点,以吸引观众。然而基本每部电视剧都是设置类似的冲突。现在的家庭伦理剧基本都以表现80后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为主。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消费观念、审美、生活习惯都与老一辈人有了巨大的区别,就拿婆媳关系来说,她们的矛盾点在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两代人之间不同的价值观导致在观念上有了较为突出的矛盾,婆媳各不相让的行为导致了矛盾的升级。


  《双面胶》这部作品展现了北方婆婆与上海媳妇之间的矛盾,他们的矛盾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南北方的地域差异、老人和年轻人的生活习惯的差异、消费观的不同及知识背景的不同,这些差异导致了二人的冲突源源不断,社会家庭中,有许多家庭都有类似的矛盾,在这部作品中得以揭示。《婆婆来了》这部作品反应的则是农村婆婆和城市媳妇的各种矛盾,依旧是地域差异、生活习惯、消费观念和不同的知识背景引发的种种矛盾。


  两部电视剧虽然发生在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地域里,看似毫无关系的剧情,但细细看来,情节的设置还是诸多雷同之处的,都把情节的冲突点放在观念不同导致的矛盾上。


  二、传统的传宗接代思想与现代思想的碰撞情节设置的雷同


  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绝大多数电视剧就以此为主要情节,老一辈的传宗接代思想与当代男女的先进观念形成了突出的矛盾,现代人以学业、事业为主,浪漫且观念超前,一般不急于传宗接代,然而这种观念却与父母的传统观念背道而驰,这其中矛盾重重,成了家庭伦理电视剧一大主要情节设置。


  就拿《幸福从天而降》和《天真遇到现实》来说,两部电视剧的情节设置都在婆媳之间,婆婆作为传统观念的人,急于抱孙子,而媳妇却不急于要孩子,两种思想观念的碰撞产生了巨大的矛盾,虽然两部电视剧中最终的解决方法是不一样的,但是他们在都没有脱离开传统思想和现代思想的碰撞。


  三、婚姻外遇情节设置的雷同


  表现婚姻关系的电视剧越来越多,由于我国电视剧热衷于抨击现实的特点,致使在表现婚姻关系的电视剧中外遇问题也搬上了荧屏。本是尖锐的话题,却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剧情,或许和人们的窥探欲有很紧密的联系。有的创作者无视道德底线,揭示第三者的内心的痛苦,本应该受到道德谴责的人,却得到了人们的同情。


  《蜗居》是这类电视剧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第三者海藻因为个人的私欲,不顾道德和良心的谴责,破坏别人的家庭,最后结局惨淡,受到了应有的因果报应。《保卫爱情》中秘书彭小娟,发现自己有了男主角的骨肉之后,立刻就冲到了女主人的面前摊牌,希望“上位”,最终她的这种欲望得到了满足。《婚姻保卫战》、《中国式离婚》、《离婚律师》等等电视剧中,外遇问题成为最主要的情节设置和看点,而且他们共同的特点还在于创作者没有批判男性的自私,更多的放在女性之间的争斗上,但在我看来,电视剧应该传播正确的价值观,批判现实生活中错误的现象,让人们清楚道德底线,从而做到生活和艺术的真、善、美的结合。


  现如今家庭伦理剧应该突破现有的情节模板,在故事情节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一味地跟风和效仿只会使其发展停滞。当然一部好的电视剧不仅要吸引观众,更重要的是处处体现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人们的思想,让优秀的传统观念得以弘扬。


  作者:齐鑫

  第2篇:家庭伦理的法律边界


  从乡土社会到转型的大时代,家庭伦理发生了巨大变化。家庭伦理的法律边界在哪里?社会的法律边界又在哪里?一个现代意义的人,在家庭和社会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家庭伦理变迁:从乡土性到现代性


  1948年,费孝通在《所谓家庭中心说》中说,从中国乡土社会看,总是“男归男的在一起,女归女的在一起”,小孩也凑一块儿玩,“性别和年龄划分着乡间的日常团体生活”。所以一个家庭里,夫妻虽然共同劳作,共同抚育子女,但“重要在经济和生育上,而不是重要在个人的社会生活上”。


  相比之下,“在英美,家庭才真是他们的生活壁垒”,“他们在家外是竞争、争斗、讲利害;一回到家里,他们享受着感情的共同生活”。因此费孝通把中国家庭称为乡土性,而西洋家庭称为非乡土性。


  数十年后的当下,中国家庭处于一个特别纠结的状态,乡土性与非乡土性混杂在一起,当事者和旁观者都常常感到无所适从。一般来说,老一辈熟悉乡土性逻辑,新一代追求非乡土性,其间必然产生矛盾。


  传统中国社会讲究了多少年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在大家都认可同一种价值体系的时代,至少两代人追求的目标(或口头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而社会也会创造出制度与特例,来为各人的私欲转圜。


  而到了转型的大时代,这套法则一定会被冲决。科举废除,断了从仕的道路,国弱民贫,青年又没有了上升的空间,愤怒引发的革命往往就从家庭开始,因为一个人遭受的束缚体验必然首先来自家庭。五四时顾颉刚、傅斯年高喊“家庭是万恶之原”,施存统力倡“非孝”,鲁迅则让子君在《伤逝》里说出那句铿锵有力的话: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20世纪中国革命之于社会的改造,乃是由对乡村基层社会的改造达至人的灵魂的改造,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起,首当其冲的就是“家族制度”,即等级制的父子关系和非平等化的婚姻制度。代表一代人对传统社会、家庭制度认知与想象的《家》《春》《秋》“激流三部曲”,实际上就是对传统家庭伦理的一次反动,觉醒了的“觉新们”,都是传统伦理的叛逆者与反抗者。


  《家》改编的电影中,有几个片头大字:“家,宝盖底下一群猪。”


  上世纪80年代后的家族历史叙事,可以看做是五四时期矫枉过正的宗族观的一个回应,此时再提“家族”“宗法”或者“伦理”,就像学者赵园先生所说,“包含于其中的情怀却大有不同”,它们不再是带有负面意义的符号了。


  当下的家庭之混乱,在于单位化社会已经荡然,乡土社会逻辑,因为父母失去了对子女经济的控制权,也只能在情感层面上进行捆绑。在中国社会的“西方式家庭”就能顺理成章地建立起来吗?习惯的力量仍然存在,能够真正划地绝交的儿女才是极端个案。


  然而,当家庭伦理遭遇社会冲击,又会是什么结果呢?


  谈一个具体的案例:2014年,打工者杨九在东莞市厚街镇一出租屋内,挥刀砍向瘫痪的母亲,后用剃须刀片割腕自杀。所幸母子二人均无生命危险。东莞第二市区人民检察院公诉人员经调查认定,疑犯有犯罪中止、自首等行为,考虑到杨九只身打零工照顾病母多年,对其做出不予起诉的决定。


  有专家指出,道德上的伟岸和生活上的惨淡,仅仅在法律上适度原谅弑母的孝子還远远不够,真正能避免“弑母孝子”这种“黑色幽默”再次出现的方法只有一个——完善社会的养老体制。


  历史学家孙隆基著有一本《美国的弑母文化》的书,他指出,一百年前,美国的母亲与中国母亲一样,发展到后来的女权运动,美国母亲想通过对男孩子管制、限制,表达对丈夫的管制,这样无形中扼杀了男孩子的阳刚之气,于是男孩们开始反抗,心理上仇恨母亲,出现一系列弑母杀母的惨案。这种面临难以克服的家庭冲突、心理变态的文化危机,称为“弑母文化”。


  西方的“弑母文化”,在中国却没有其生存的土壤。这得益于自孟母三迁以来,几千年的文化滋养。但是,不得不看到,在从乡土性到非乡土性转移的过程中,一系列新的因素呈现出来,中国的家庭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侠客与青天“黑白配”


  由家庭推广到社会,维系的向度有何变化?


  金庸在谈及“当代人最需要继承和提高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时,说:“现在最缺乏的就是‘侠义’二字。中央电视台做‘感动中国’的专题节目,要我推荐‘感动中国’的年度人选,我选择的人物都是有侠义精神的人。现在中国最缺乏的就是侠义精神。”


  对于金庸先生的这句话,有人表示不可理解,认为“侠义精神”是历史产物,已经过时,就像美国西部牛仔一样,鼓励的不是按正常的逻辑思考,按正常的道德规范和法律做事。


  过去,法律制度不健全,很多弱势群体无法得到及时救助,“青天”和“侠客”这两种一“白”一“黑”的形象应运而出。他们抱打不平、救危解困,无疑受到人们的爱戴,不管是东方社会的“江湖大侠”还是西方的“佐罗”,都是在寻求社会的公正和弱势群体的帮助。


  包括波斯纳在内的一些法律认为,法律是起源于复仇的,作为“永恒”主题的“复仇—公平”由此成为吸引读者的文学作品的重要部分之一。在西方的一些经典作品中,复仇往往也是其主题之一,如《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等作品中都存在着复仇的主线。在文学作品中,由于脱离现实,人们更愿意看到个人侠义精神。


  “侠义精神”并非挑战或者推翻现有的社会制度或者法制裁判,而是对国家制度出现空白后的一种民间力量的补救。单个的“侠义精神”体现在救助困难群体,而放大了的“侠义精神”则是民间力量对国家的一种责任和态度,所谓:“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古代司法解决问题的要诀是以抽象的方针为主,即:“以道德为一切事业的根基。表现在司法方面有两个特点,一是司法从属于行政,二是法律服从于道德。以一般读书人为法官,这也是以道德统法律的一个制度上的前提。”


  可以说,“青天”和“侠客”亦是乡土时代和当时的家庭关系所匹配的元素。随着法治时代的来临,两者生存的土壤逐渐缩小,但并未消失。我们不是需要某一个青天,也不是某一个侠客,而是青天精神和侠客精神。唯有道德与法律相互映衬,共同护佑,才能抵达我们想要的家庭伦理。


  作者:吴越

  第3篇:家庭伦理剧中危机式叙事模式探究


  从1999年中国第一部反映夫妻之间背叛的家庭伦理剧《牵手》开始,背叛作为家庭伦理叙事的一种结构类型,被广泛采用。其所呈现的人物之间的矛盾,所反映的冲突更为激烈,更能带给观众情感上的冲击。在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中,心灵的冲突视为真正重要的冲突。它来自于“心灵的差异”起于人所特有的行动。背叛主题的婚姻危机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第三者”介入作为“主线结构”,另一类是“第三者”介入作为“子结构”。


  一、“第三者”介入作为“主线结构”


  该类型作品主要沿着的家庭中背叛者、被背叛者、第三者轨迹进行叙事。其他人物在副线中,主要是起推动主线剧情发展和人物间情感对照的作用。我们以家庭伦理剧《牵手》为例来解读这种结构类型。


  我们可以看出,全局主要讲的是一个被第三者插足的家庭破裂又复合的故事。这是主线为我们所呈现的叙事,而全局的四条副线则有力的为主线作了很好的衬托并为这部剧提供主要人物之间沟通的媒介。当钟锐抱怨日子索然无味的时候,老乔的日子却过得平淡、和谐,虽然生活中遇到很多困难,但是夫妇两个还是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在叙事中,第三者王纯租住在老乔的房子中,老乔妻子看出了钟锐和王纯的关系,告诉了夏晓雪。才发生以后钟锐和晓雪之间的拉锯战。在另一条副线上,姜医生是有妇之夫,他的追求使晓雪发现自己当时在家庭中的境况与姜妻现在的处境是何等的如出一辙。当时自己的家庭就是被第三者拆散,现在又要变成第三者拆散别人的家庭。她选择了退出。而正是他和姜医生的感情,使得姜妻去医院大闹,神情恍惚的姜医生给何涛打错了药,致使何涛溺水死亡,这也将晓冰的即将家庭毁灭。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第三者对于家庭的伤害。


  二、“第三者”介入作为“子结构”


  在另一种叙事结构中,背叛没有作为全局的主要描述部分,而是作为剧情发展的一部分呈现出来。其作用是对全剧的主题或者主干部分形成支撑或者反衬。2003年的电视剧《结婚十年》就是典型背叛作为“子结构”文本。


  剧中叙事有一条主线,两条副线。主线是成长和韩梦结婚十年,两人的生活事业的风雨历程。两条副线分别是为:第一条,成长家老邻居王叔与赵姨的婚姻。这是一个从组家庭,虽然两个人生活在一起,但是赵姨对前夫林祥曾总是念念不忘。这也一定程度导致了两个人的孩子王菁做了第三者。另一条:成长家的房东周红,周红的丈夫常年在国外,周红频繁的更换情人,丈夫也在国外包了二奶。但是与《牵手》不同的是,虽然背叛同样在主线叙事发生,但是只是主题表达的其中一部分。在《结婚十年》全剧的20集当中,每两集讲述一年中该家庭发生的大事。成长与韩梦在学校相恋,为了成长,韩梦放弃了留校的机会。毕业后随着成长来到了滨海,住在各自的集体宿舍里。两人每天只能下班后见一面,这还得看成长的那位宿友是否在屋,为了拥有一个小小的空间,两人决定结婚。其后成长与韩梦婚后每年的大事分别是:


  第一年:千辛万苦准备、解决住房、结婚;


  第二年:韩梦怀孕,成长辞职;


  第三年:韩梦生子,孩子的奶奶、姥姥为孩子的抚养闹起了矛盾;


  第四年:两个人的工作都干的风声水起。韩梦当上了外企经理,成长当上了公司副总;


  第五年:成长和人合伙开公司被人骗,后来开始自己拍广告赚钱;


  第六年:成长发迹,买了车,开车时状况频出;


  第七年:成长和王菁有了婚外情;


  第八年:韩梦和成长分居;


  第九年:夫妻为了离婚打官司,成长破产,王菁离开;


  第十年:成长当了建筑工人,继续奋斗,夫妻关系和好如初。


  在讲述这对夫妻婚后十年生活中,有关于“第三者”插足的内容占到了整个叙事篇幅的四分之一,共有五集。相对于生孩子、辞职等内容,这一情节具有阶段性和独立性。但纵观全剧,“第三者”插足这个事情对于成长和韩梦的婚姻影响最为深远,直接导致两人分居和家庭解体。主创人员将背叛安排在十三集开始,这正是两人婚后“七年之痒”的时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让观众体会到,和找工作、结婚、生孩子一样,“第三者”插足在婚姻特定的阶段和特定的环境是可能发生的。


  作者:郑宇

  第4篇:黑格尔的兄弟姊妹家庭伦理思想探析


  一、关于家庭伦理的各种思想概述


  1、黑格尔的家庭伦理思想


  黑格尔的家庭思想:家庭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位置。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有一个十分完整且逻辑严密的体系。在这个哲学体系中,每一环节都是紧密相连,环环紧扣的。想要单独研究其中某一个概念或是某一部分都是十分困难的。因此要研究黑格尔关于兄弟姊妹的家庭伦理思想,就应该把握以下的逻辑顺序:黑格尔的伦理思想在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中所占的位置,家庭在整个伦理思想中所占的位置,关于兄弟姊妹的家庭伦理思想在他的家庭伦理思想中又占据怎样的位置。


  黑格尔的整个哲学体系就是其绝对精神的实现过程。黑格尔将绝对精神的实现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分别是“辩证法”、“道德”、“伦理”,而家庭又处在伦理这一环节上。由此可以看出,黑格尔关于家庭的伦理思想在其绝对精神的实现过程中处在最后的位置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其整个哲学理论的起点,而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又是一个圆圈式的运动,在经过了一系列的实现过程之后,最后必将回归到绝对精神。因此,黑格尔的伦理思想是其绝对精神的归宿和最终落脚点。而包含在这一环节的家庭对于绝对精神而言,有着十分深刻的意义。


  2、黑格尔家庭伦理思想的主要构成


  在黑格尔看来,家庭这个整体作为一个实体而存在。而这实体是指相对于家庭的成员而言家庭是普遍的,家庭成员则是其家庭个性的体现,同时家庭成员将家庭作为自己行动和现实的最终目标。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一书中是这样表述的,“个别的家庭成员对其作为实体的家庭整体之间的关系,这样,个别家庭成员的行动和现实才能以家庭为其目的和内容。”同时黑格尔还认为在家庭成员之间主要存在以下三种关系:夫妻关系、父母与其子女的关系、兄弟姊妹间的关系。上述三种关系在《精神现象学》中都有体现。首先,关于夫妻关系在《精神现象学》中是这样描述的“一个意识承认自己即在另一个意识之中的直接的自我认识和对这种相互承认的认识”、“因为这个自我认识是自然的,不是伦理的,所以它只是精神的意象和表象,不是现实的精神本身”以及“因此,夫与妻的相互怜爱(Pietgt)混杂有自然的联系和情感,而且夫妻关系的自我返回并不实现于其自身”;其次,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在《精神现象学》中的描述如下,“而父母与子女的怜爱,情况也是这样,父母对子女的慈爱,正是从这种情感产生出来的”、“是以他物(子女)为其现实,眼见着他物成长为自为存在而不返回他们(父母)这里来”、“他物反而永远成为一种异己的现实,一种独自的现实”、“这种生成消逝世代交替,也并非没有它的持续存在,它的持续存在就是民族”。黑格尔关于兄弟姊妹的家庭伦理思想由于是重点阐述的内容,因此将在黑格尔关于兄弟姊妹家庭伦理思想的集中体现中详细论述。


  二、黑格尔关于兄弟姊妹的家庭伦理思想


  1、兄弟姊妹间的关系是自然的也是伦理的


  黑格尔认为兄弟与姐妹之间伦理关系的形成是通过血缘这一纽带。血缘关系是一种自然的、无可选择的,天然的联系。不仅如此,兄弟姊妹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毫无欲求,并不存在索取与奉献。“他们并不像夫妻那样相互欲求,他们的这种自为存在既不是由一方给予另一方的,也不是一方得之于另一方的,他们彼此各是一个自由的个体。”他们对彼此既没有相互欲求,也不存在相互决定的情况,可是兄弟姊妹之间却能始终保持着亲密和谐宁静的伦理关系。


  因此,兄弟姊妹间的关系能够保持伦理上和精神上的安静与平衡。黑格尔同时还说,夫妻关系是相互交叉的,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也是交叉的,但“兄弟与姐妹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彼此毫无混淆的关系”。“他们同出于一个血缘,而这同一血缘在他们双方却达到了安静和平衡。兄弟姐妹之间的伦理关系被黑格尔认为是所有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是让人最难以割舍的一种亲情伦理关系。他们是出于一个血缘,但他们不交叉的,温柔亲密却又保持着各自的独立与自由。


  2、姊妹对于兄弟的感情更为特殊、高尚


  黑格尔还认为,在姊妹角色下的女性,是个别与普遍的直接统一。“因此,她们对伦理本质具有最高度的预感”。“女性是这个世界上最具有伦理感的存在,这个世界如果没有女性,伦理的瓦解速度将会一发而不可收。也就是说,女性对伦理高度的预感,很大程度上是对家庭的直觉。所以,女性就是家庭的守护神,女性就是与家庭守护神联系着的”。“但是兄弟,对于姐妹来说,则是一种宁静的等同的一般本质,姐妹对他们的承认是纯粹伦理的,不混杂有自然的(快感的)关系”。这是兄弟对姐妹的伦理情感和姐妹对兄弟的伦理情感最大的不同,“所以,弟兄的丧亡,对于姐妹来说是无可弥补的损失,而姐妹对弟兄的义务乃是最高的义务。”就像“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一个丈夫死了,可以另嫁一个,一个儿子死了,别人能让我再生第二个,但我不能希望再有一个弟兄降生人世”。所以说,姐妹对于兄弟的情感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情感。


  3、黑格尔形成兄弟姊妹伦理思想的原因


  黑格尔形成兄弟姊妹家庭伦理思想的原因是多方面。在此,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虽有不尽完善和准确之处,但大概有几分可能。


  研究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必然涉及到研究黑格尔的生平经历。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具体到个人,个人所处的时代所具有的一切社会特征决定了所处在这一时代的人所具有的思想意识的内容和来源,同时个人的思想意识是对其所处时代的反映。同样,黑格尔关于兄弟姊妹的家庭伦理思想正是对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家庭倫理的反映,同时也是对他自身人生经历的反映。


  (1)黑格尔自身人生经历的影响


  研究黑格尔的家庭背景可以发现,黑格尔出生于当时德国一个中小贵族家庭,身为长子的黑格尔按照当时德国继承法的规定,在其父去世之后,继承了一笔遗产。正是这笔财富让黑格尔能够免于为生计奔波而专心投入于哲学研究之中。黑格尔形成兄弟姊妹伦理思想的一个家庭因素,黑格尔有一个先天智力残缺的妹妹。但是,黑格尔一生都对这个妹妹不离不弃。根据《黑格尔传》的记载,黑格尔一生都在照顾这个妹妹,一直承担着扶养责任。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黑格尔在其家庭伦理思想中认为兄弟姊妹的关系甚至比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更为高尚纯粹,是真正意义上的伦理。这也许是形成黑格尔兄弟姊妹家庭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因。


  (2)当时德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黑格尔所处的时代是德国由封建帝国向新兴资本主义国家过渡的时代,是德国资本主义革命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德国传统贵族的财产继承方式虽然受到资本主义财产继承方式的冲击,但是依然在德国是主流的财产的继承方式。在影响黑格尔的第一个原因中提到,黑格尔作为家中长子因此合法地取得了父亲财产的继承权。而作为次子、次女出生的弟妹则无权继承父亲的财富。或许在黑格尔看来,不具备继承资格的弟妹对于自己来说只是血缘上和情感上纯粹的关系,并不夹杂着如夫妻之间经济利益上的欲求。研究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就会发现,其思想中革命的一面和其保守的一面。黑格尔的哲学在被定性为“官方哲学”之后,保守的一面就愈发明显。当然,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原因。黑格尔的家庭环境和成长背景也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三、对全面开放“二胎”政策下中国家庭兄弟姊妹伦理关系的借鉴意义


  2015年,国家推行了全面开放“二胎”政策。这个政策具体是指不论夫妻双方是否为独生子女,只要夫妻只生育了一个孩子,就具备再次生育第二个孩子的资格。即独生子女的家庭均可以有机会再次生育家庭的第二个孩子。关于这个政策的社会、经济、政治方面的问题在这里不做讨论。政策可能带来的家庭伦理问题,即家庭中第一个身为独生子女的孩子能否从各个方面接受第二个孩子的问题将是不可避免的。针对这个问题,黑格尔关于兄弟姊妹的家庭伦理思想的借鉴意义在于,黑格尔强调兄弟姊妹之间感情的纯粹高尚对于身为独生子女的孩子来说,可以培养对弟妹的深厚感情。笔者认为独生子女接受自己将要来到人世的弟妹,接受其成为自己家庭中的一员,最为重要的是从情感上接受自己的弟妹。而黑格爾所认可的兄弟姊妹间纯粹而高尚的情感正是要求兄弟姊妹间情感上的相互认可。因此,面对全面“二胎”开放生育政策可能产生的独生子女与其弟妹之间的关于兄弟姊妹的家庭伦理新问题,寻求理论上的解决办法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方越等

  第5篇:国产家庭伦理剧婆媳关系模式的思考


  社会是由家庭组合而成的,家庭和谐社会才能和谐。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庭关系,但不同的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也构成了不同种类的家庭关系,如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兄妹关系、婆媳关系等,而婆媳关系却是矛盾最突出的家庭关系。艺术起源于生活,国产家庭伦理剧中婆媳的人物形象、婆媳发生矛盾冲突的故事情节、婆媳矛盾处理的方式都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婆媳关系来构建的。


  一、国产家庭伦理剧婆媳关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叙事焦点侧重于冲突


  在国产电视剧中大量增加家庭生活的叙事内容,主要将家庭及个人生活为叙事焦点折射社会现实。如今涌现了很多以婆媳关系为叙事焦点的国产家庭伦理电视剧,比如不久前上映的《虎妈猫爸》《当婆婆遇上妈》《咱们结婚吧》《媳妇儿的美好时代》等,都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也引起了非常强烈的社会反响。国产家庭伦理剧关于婆媳关系的题材也很广泛,婆媳关系的叙事焦点可以涉及群众就业、子孙教育、看病就医、拆迁买房、大龄剩女剩男等颇多社会热点,通过这些社会热点来展开婆媳冲突,从而映照社会现实。比如在电视剧《虎妈猫爸》中,媳妇擅自主张女儿晚上一年学,婆婆对此不满意,一怒之下将家里的所有存折、房产证扔在桌上,并生气地说:“现在我把家里的全部财产交给你,你不是喜欢做主吗,以后家里都交给你做主!”婆媳二人因孩子的教育问题大吵一架,由此可以看到,在婆媳关系中,婆婆是一家之主,喜欢掌控家庭生活的地位,而媳妇只能服从婆婆的安排,也切实体现了现实社会生活中婆媳相处存在的问题。叙事的题材丰富,但是叙事的焦点侧重于表现婆媳关系的矛盾和冲突。


  (二)婆媳关系丑化、夸张化


  国产家庭伦理剧的戏剧冲突一般只设置为生活化的冲突,通过大量的矛盾冲突构建婆媳的矛盾关系,并且对婆媳的丑恶形象夸张表现。在当今的国产家庭伦理剧中,在构建婆媳关系这一方面,着重讲述婆媳的矛盾、冲突与斗争,并没有涉及更有正能量的内容,没有向观众传达乐观积极的家庭观念。比如在《当婆婆遇上妈》与《媳妇儿的美好时代》这两部电视剧中,大部分的剧情都是围绕“两位婆婆因为不喜欢媳妇,没事找事、处处刁难媳妇的冲突和矛盾”来展开,使婆婆的形象被夸张丑化。过量的冲突设置会使观众看剧疲劳,也会拉开现实与电视剧的差距。电视剧中,婆婆为对付媳妇而做出的不道德行为也会影响观众的价值观。电视剧太多的负面情节会影响观众的思想,不利于现实生活中和谐家庭的构建。


  二、构建国产家庭伦理剧婆媳关系模式的合理建议


  (一)创新婆媳关系模式


  创新婆媳关系模式首先要塑造更符合时代特征的新型婆媳人物。在构建婆媳关系时,要结合新时代人物的性格,结合新时代的文化特点,将新时代的婆媳关系处理方式及价值观念表现出来。目前的国产家庭伦理剧主要以矛盾和冲突为叙事焦点构建婆媳关系,而忽略了婆媳关系中和谐的部分,并没有体现出新时期真正的婆媳关系。在电视剧《咱们结婚吧》中,杨桃是一个具有新型婆媳文化观念的新时代媳妇,对于婆婆误会给她送被子是“走背字”、因年龄大反对结婚、婚后必须马上生孩子等“刁难”,她主动调整自身的沟通方法,大度接受婆婆的“刁难”,即使非常生气,但耐心倾听婆婆的话,委婉地提出相反意见,言辞不粗鲁。这种敬爱长辈、崇尚和谐的文化品格,相比于那些浮于言表、追求利益的家庭伦理剧,更为可贵。创新婆媳关系,要结合新时代人物的特点,也要继承并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塑造新型的婆媳关系,升华婆媳人物的文化品格。


  (二)倡导表现和谐的婆媳关系


  电视剧中表现的家庭关系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婆媳相处是每个人都需要经历的人生阶段,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都没有相关的知识或学科指导人们如何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在编创婆媳关系的故事情节中,要把正面积极的家庭观念赋予其中,要加大婆媳和谐相处的表现力度,创造更多积极向上的电视剧文本,引导婆媳妇正确地处理冲突,用爱与包容化解矛盾。这样才有助于在现实生活中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发挥国产家庭伦理剧的现实作用。


  作者:贾翔羽等

上一篇:推动城中村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下一篇:精选优秀的节约用水论文范例鉴赏(共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