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村家庭伦理的现实性探微
现代农村家庭伦理的现实性探微
家庭是一个国家最基本论文联盟http://的组成单位,是社会有机体的细胞。家庭伦理对人的道德情操与行为规范的形成,以及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般而言,家庭成员因为血肉相连或者责任义务而相互依赖,结合在一起,其伦理道德既有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积淀,也有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的创新因子。勿庸置疑,良好家庭伦理是维系家庭成员关系和谐、保障家庭温馨幸福的基本条件,是社会文明进步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因而家庭伦理成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农村作为我国建设的一大整体。其家庭伦理的状况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现实性值得高度关注。因此,深入探讨我国传统农村家庭伦理的基本特征,了解现代农村家庭伦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能客观分析并把握新农村家庭伦理的现实性状况,为理解并建设现代农村家庭伦理道德体系提供正确的致思方向,就成为当今我国现代农村建设过程中应有之义,也是现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课题中当务之急。
一、传统农村家庭伦理的基本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个体家庭得以摆脱原来家族公社而获得独立,由此开启了血缘政治历史。家庭伦理功能也以维护家族宗法政治为主,进而转向以调适个体家庭内部关系为主,逐渐形成为符合全社会所有个体家庭需要的新的伦理规范体系。先秦儒家特别是孔子、曾子和孟子等思想家,不仅对西周夫妇、父子、兄弟之礼进行了全面整理、重新诠释,而且根据新的社会现实要求,对之进行创造性的发挥,赋予它们以形而上天道与人性本体论方面的哲学意义,从而使之具备神圣权威性与社会普适性。家庭伦理由此被提升为理论性与实践性高度统一的父子、兄弟、夫妇之道,中国传统家庭伦理道德体系宣告建立。这一传统家庭伦理,曾在中国农村家庭中得到最普遍、最恒久的贯彻实行,为维护传统农村和谐美满的家庭生活,维护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中国传统农村中的家庭伦理,概括地说,主要包括父子、兄弟、夫妇之道三大内容,基本内涵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而相敬如宾。《颜氏家训-兄弟篇》有言:“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自兹以后,至于九族,皆本于三亲焉。”这三种基本家庭伦理准则,归因于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独特性质和历史演化的过程,已经成为中国农村家庭文化的“精髓”部分。农民通过对儒家制定的“礼”的宣扬与实践,把家庭伦理客观化为种种切实可行的伦理规范,贯彻在人伦日用之中。西周以来。农村家庭伦理始终表达的是强烈的尊尊、亲亲意识,体现的是亲疏之分、尊卑之等、男女之别的伦理诉求。最终服务于血缘宗法政治统治。因此,从根本上来看,传统农村家庭伦理是以人的自然亲情为基础,服务于现实政治为目的而建立并不断强化和完善起来的。
自古以来,传统农村家庭伦理中,所有家庭成员都受家庭伦理相应规范与约束,并不是有些人认为的那样,表现为单一的权利或者义务。具体而言,父慈子孝在现实中表现为尊老爱幼,赡养老人的孝道和抚育子女的义务。从这种父子伦理关系上来看,父子之道不只是表现为子女盲目服从父母权威的片面价值取向,还表现为父母必须自觉承担起抚育子女、使其身心健康成长特别是道德修养很高的责任与义务。在父子一伦上。传统农村家庭伦理虽然也强调“父为子纲”,但这并不必然导致为父权力的绝对性与为子义务的绝对性。事实上,在传统农村社会中,父子关系往往表现为父为子之表率,子为父之信徒。当然。在中国的传统意识里。孝道不断得以强化。子女赡养孝敬父母的行为。不仅仅是物质生活方面的赡养,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上的慰藉,以敬爱为上;与之相应,父母抚育子女成长,则需要诚意正心修身齐家,通过自我言传身教,长期潜移墨化的教育之功,使之成人成才,以慈爱为上。兄友弟恭一伦则揭示的是兄弟姐妹之情:既然兄弟姐妹出自同胞血肉之亲,自然有手足相连之情,彼此之间就应该相互扶持,相互帮助,以友爱为上。显然,这是建立在一种各自地位平等基础之上的伦理关系,也是彼此具有对等权利与义务的伦理关系。在夫妻伦理关系上,传统农村家庭伦理注重夫义妻顺,追求夫妻感情相敬如宾的境界。以达到和睦共处白头偕老的理想目标,以亲爱为上。虽然传统农村家庭伦理非常注重“夫为妻纲”,但究其实而言,妻子在家里的尊严与地位并不逊色于丈夫,只是因为性别先天差异,传统家庭崇尚男主外而女主内,各自分工明确。在整体上要求夫唱妇随、齐心协力、共同建设美好家园而已。“相比较而言,夫妇之道成为中国家庭伦理道德中的首要一伦,原因在于夫妇不但是家庭生活的主体、家庭事业的顶梁柱,而且夫妇往往集多重伦理关系于一身:一方面需要上对老人、承担赡养义务,另一方面又需要下对子女,承担抚养义务。因此是承父子之伦、接兄弟之伦的中心体。在各种家庭伦理关系中,夫妻伦理一般是最长久、最牢固的。保持良好的夫妻伦理道德,成为家庭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以上三种家庭伦理关系,通过一代一代不间断地传承,从而具有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构成每个农村家庭成员的基本信念,使他们在现实中能自觉自愿地遵循。
二、现代农村家庭伦理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社会已逐渐由封闭保守走向开放进取,农民更注重现实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对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关注与培育表现出越来越淡的情感倾向。现代农村家庭伦理中出现了许多离经背道的现象,存在的问题日益严峻。这主要表现为在家庭生活中,父子反目,孝道沦落;兄弟相仇。亲情不再;夫妻背叛,婚姻玷污等现象屡见不鲜。
具体而言,在父子关系上,子女越多,父母年老赡养的矛盾纠纷越是尖锐,不少农村青壮年将养老视为“累赘”而逃避,甚至出现虐待年老父母的现象,种种事例常常令人发指。另一方面,子女即使在经济生活上承担了父母一定的赡养费用,但对待父母的态度因自私而冷漠,很少有子女对父母给予精神上的慰藉。这种亲情上的疏离,致使许多农村老人情感上空虚,得不到满足,感觉被子女无情地遗弃,以至于相当多的老人只能孤苦伶仃地生活在情感无依的世界里;丧事不再是子女的哀泣,而是上演欢快歌舞和以搞笑为目的的低俗小品;农村传统的“养儿防老”
的观念,已经逐渐在现代化进程中消解。孝道在不断沦落。在兄弟关系上,彼此为了各自利益,常常上演争权夺利的争斗,兄弟姐妹手足之情荡然无存,轻则破口大骂,重则拳脚相加。更有甚者,不惜把亲人送上法庭,对簿公堂。欲置之牢笼而后快。血浓于水的亲情已经被名利私欲的洪流冲淡,表面上生活在一起,实际上往往是身在咫尺而心在天涯,形同陌路。
农村夫妻之间婚姻道德论文联盟http://观念也表现出混乱。夫妇各自对家庭极不负责的现象比比皆是。有的农村青年一经媒人介绍或自由认识,并未进行深入了解,就急于非法同居,致使许多未到结婚年龄的青年男女,以夫妻名义生活在一起,堕胎现象比较普遍。即使他们结合生下孩子,家庭责任也非常淡漠,一旦感情破裂,便轻易分手解体,留下无穷后患。在各地农村人口流动日趋频繁,出现了大量因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而留守在农村的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多数因生活上缺少父母精心照顾心理上缺少父母情感慰藉。学习上得不到父母辅导与监督,逐渐演变成为问题儿童。一些男人外出打工,赚下来的钱来嫖娼包养情妇;一些农村妇女留守在家红杏出墙;一些农村妇女外出公然卖淫:还有各种各样第三者插足,家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最终导致农村许多家庭破裂,离婚率持续多年呈现不断上升态势。综上所见,现代农村社会家庭伦理已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愈来愈严重,对整个社会而言,已经构成了沉重的负担。
三、现代农村家庭伦理的现实性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人口的急剧流动、各种信息的飞速传播,使得诸如此类现代性因素全方位多渠道地涌入农村社会,深刻地冲击和改变了农民的道德价值观念,使传承了几千年之久的亲情至上的家庭伦理频临破灭与消解的危险:传统家庭伦理已经在现代农民思想意识里逐渐失去魅力与约束力,不再成为他们现实生活中的基本信念。同时,伴随农村社会变革而来的,是需要重建新的家庭伦理,非常遗憾的是,现代农村已经深受现代性以及由之而产生的功利本位思想的侵蚀,功利本位思想已经深入到绝大多数农民思想意识里,成为他们最重要的人生信念,左右着他们的价值取向与行为。现代农村社会并没有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家庭伦理道德体系,从而导致大多数农村家庭成员思想行为缺乏有效的指引与约束,进而在中国广大农村出现了以上种种离经背道令人失望的伦理失范的现象,现代农村家庭伦理的这种现实性已成为当代中国农村正在发生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传统农村家庭伦理是建立在道德本体理性基础之上,受到现代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功利为本位的伦理思想观念的冲击,而变得可疑或难以实现时,农民对自身功利性价值目标的追求就可能超越社会道德性价值目标,被无节制地推到过于重要的位置,以致于其社会道德性价值或自身道德性价值追求因为失去依托。而变得面目全非。一旦农村社会中农民道德本体理性价值信念动摇或丧失。功利性欲望得不到有效地约束与节制,人们就会醉生梦死。追求种种刺激性的体验,不在乎伦理道德,而只在乎口腹之欲。人们越是追求外在的东西,越是在乎当下和眼前的利益。越是渴望赤裸裸物质的炫耀,越是缺少精神生活的理想信念。这样会导致农民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不断去挑战道德底线,造成恶性循环。一个人或者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一定要为当下有限的人生,提供一套关于永恒而有意义的人生哲学理论,提供一套能使人们安身立命的道德本体性价值体系。
现代性起源于近代西方文明,以机器大生产的工业现代化取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标志。西方现代性注重功利主义的价值倾向,以满足人们日益增强的物质生活需要为目的。近代西方现代性发展在价值选择上经历了一个由基督教超越的先验道德向资本主义现实的物质功利的本位性价值转型。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表现为功利本位:一切事物的价值以预定目标是否成功和所获利益是否最大化为原则来衡量,成功的标准和利益最大化的象征就是要实现经济不断地快速增长,货币不断地快速增加。马克思曾说资本的天性是追求利润,是生产剩余价值;韦伯说资本主义文明是清教徒工具理性精神的结果,他们揭示的是同一个道理,即人以追求外在的功利作为实现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根本目标。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传统的以基督教超越道德为基础的价值体系被逐步打破;传统的以对现实世界人的道德为价值选择的对象。被以商品与货币为代表的抽象物所替代;传统的以有限的物质需求来决定的简单再生产,被以无限的物质需求来决定的不断扩大再生产所代替;传统的以道德价值为目标的道德理性,逐步被物质利益为目标的工具理性所替代。现实高于理想,拼命赚钱就是拼命享受现实感官物质生活。人的道德价值被异化为物质功利方面的价值,人的目标变成了物的目标,人的终极意义变成了现实的穷奢极欲。自从中国历史融入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之后,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资本主义以其先进的现代性,摧枯拉朽的架式,向我国城乡快速的推进,不断侵占古老中国传统的领地。资本主义现代价值体系的核心工具理性与功利本位思潮,也如洪水猛兽一样传播到中国,席卷中国城乡,在广大农村地区不断渗透,日积月累,终于造成了现代中国农村家庭伦理的危机。现代农村家庭伦理的现实性既是来源于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失落,又是来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基本价值取向的深刻影响,中国农村家庭伦理被现代性的汹涛恶浪裹挟而下。中国九亿农民千百年来借以修身齐家、安身立命的道德本体性价值理念,在最近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不断地被西方资本主义功利本位与工具理性的力量所动摇、清洗。如果中国农村传统的修身齐家、安身立命的价值理念弱化了,甚至没有了。他们未来精神生活的家园如何建构,是当前农村家庭伦理建设正面临着的迫切问题。
四、对现代农村家庭伦理建设的思考
面临现代农村家庭伦理的现实性困境,如何解决当前我国农村家庭伦理的危机,探索建设与现代性相适应的农村家庭伦理道德体系的可行之道,是关系到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重大课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加强农村家庭伦理道德建设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实现中西伦理价值观念的辩证统一,使其完美融合,偏向一端或者摒弃一方都不是可行之道。现代农村家庭伦理的现状呼唤具有本体性意义的价值重建,以道德本体性为基础的传统农村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家庭伦理和以功利本位性为基础的现代性如何相融,才能重新建立起适合现代农村所需要的。以道德与功利双向本体性为基础的家庭伦理道德体系?郭店楚简《六德》编“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斩恩”将不失为一正确致思的路向:“门内之治恩掩义”即家庭之内当以家庭成员之间亲情为重,家庭私德超越社会公德:“门外之治义断恩”即家庭之外当以社会公义为重,公德超越私德。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性虽然以功利为本位。但这种功利本位是建立在通过契约精神而生发出来的社会公义前提之下。现代农民并没有论文联盟http://深刻理解现代性的这一真正本质与内涵,因而往往走向极端产生离经背道的现象。因此,现代家庭伦理受西方现代性冲击,并不能仅仅局限于家庭内部关系的处理,更需要接受并处理现代性带来的外在开放的社会经济利益关系。必须同时建立起与之相应的,以现代性为本位的伦理原则。鉴于现代农村家庭伦理的这种现实性,现代农村家庭伦理的重建,一方面需要明确治理家族内部事务的方向,其主导原则应是“恩”即亲亲。另一方面需要应对各种外在的社会经济利益关系,其主导原则应是“义”即社会公义。俗话说“家和才能万事兴”、“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使这两种具有本体性意义的伦理原则得以并行不悖。以之正确引导并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才能树立起良好的现代家庭伦理道德观念。其具体可行性的方法试作如下探索:
首先,要充分发挥现代农村女性在家庭中的优势与作用。农村女性作为母亲与妻子的双重角色,是“和谐美满家庭”的核心,对和谐美满家庭的营造、良好家风的形成以及家庭成员素质的提高,都有着至关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要发挥农村女性在家庭中作用,关键在于提高女性素质:一是要提高农村女性科学文化素质。农村女性文化素质越商,其协调家庭关系的能力、抚养教育子女的能力、管理家庭事务的能力、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就越强,这样家庭凝聚力就越强。二是要提高农村女性思想道德素质。现代农村家庭是以情感和义务为基础,家庭中爱心与责任感是不可分割的。乔治一赫伯特曾说,一个好的母亲。抵得上学校的100个老师。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曾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掌握在当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掌握在母亲手中,可见,农村女性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家庭伦理道德建设有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其次,要营造和谐的社会化大家庭背景。社会大家庭的和谐是农村家庭健康发展的必要环境,只有大力倡导和建设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社会风尚,团结互助、融洽相处的邻里关系,整洁舒适、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才可能营造和谐美满的小家庭。再次,大力倡导并推进家庭精神文明建设。现代农民物质文化需求已经不断提高并日趋多样化,但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农民流动性大大增强。各种思想相互激荡,使得农民思想活动更具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从而对农村家庭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社会要大力实施促进农村家庭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工程,开展系列活动,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引导并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当前,我们要站在新的高度,以全新的视角,进一步充分认识贯彻落实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充分运用各种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民喜闻乐见的特色活动,将家庭美德具体化、形象化,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提高农民自觉参与热情,使他们在积极参与中受到教益。
最后,必须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各地方政府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情况,加快落实和完善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解决农村家庭负担,以促进社会和谐进步。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上一篇:论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