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6-04-16 15:14

  大力推进协商民主更加广泛深入、多层次、制度化发展,是党中央在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致力攻坚克难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做出的新部署,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新部署、新任务和新要求,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结合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情况,探索健全协商民主制度的路径,从而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新的发展。


  一、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协商民主是在中国本土生长的民主形式,具有鲜明的中国本土特色。在21世纪的中国,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1.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有其本土内在生成的必然性。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抗日根据地,我们党建立的“三三制”政权,就充分彰显了抗日军民和各社会阶层、团体的民主性质。这一时期所积累起来的抗日协商民主经验和民主形式,为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后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所建立并践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协商民主这种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民主形式的创造性深化。1949年9月,迎着人民共和国诞生的曙光,首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隆重召开,即是我国各民主党派、团体和社会各阶层人民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参与管理国家大事的生动实践。回顾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所彰显出来的政治优势,是其他民主形式所不具备的。


  2.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政治建设经验予以科学总结的结果。任何先进事物的发展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也概莫能外。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逐渐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左”倾错误越来越严重,曾出现“党内确实存在权力过分集中的官僚主义”问题“民主集中制没有真正实行,离开民主讲集中,民主太少”a的政治局面,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这样带有全局性的“左”的错误发生,大批党和国家的领导干部被打倒,各民族党派中的许多民主人士受到迫害,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摧残,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史上极其惨痛的教训。党的H届三中全会闭幕后,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逐步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方面来。同时,提出‘‘必须有充分的民主”“大家敞开思想,畅所欲言,敢于讲心里话,讲实在话。1以此为重要标志,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过30多年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使我们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充分发扬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适应中国人民广泛民主要求的必然选择,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


  3.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以党的H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讲真话为逻辑起点,经过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我国经济取得迅猛发展的同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也不断发展和完善。党的十二大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上,提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作出‘‘社会主义民主要扩展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展各个企业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发展基层社会生活的群众自治”2的重大战略部署,开启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新征程;党的十三大提出“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战略构想,并且第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提出“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3,所有这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践中深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仅要充分体现民主主体积极踊跃参与,民主内容的丰富、多样,民主程序的科学、规范和民主监督的严肃、公正,更重要的是,在人民普遍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渠道、民主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具体运行机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深入开展并取得实绩的重要保障。


  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路径


  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史上的崭新课题。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非自动生成性,决定我们必须不断探索健全的目标方向、客观依据、民主协商的基本内容、民主协商的主体,以及基本原则、基本形式和渠道。我们认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综合考虑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际状况以及多方面因素,循序渐进、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从而充分保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有效贯彻执行。


  1.确认健全的目标,明确发展完善的方向。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包心鉴先生曾指出:“协商民主的含义是指各协商主体通过充分、民主、平等、真诚的对话、讨论达成一致,共同参与公共决策和国家治理,从而最大程度的缩小政治差异、减少政治冲突、增进政治共识、凝聚政治合力。’48协商民主的内涵决定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所着眼的目标,也就是说,我们所健全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_定要确保协商民主宗旨的实现,立足于这一实现而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所谓明确发展完善的方向,是鉴于当前某些行业、某些部门的民主协商活动还存在着领导者凭主观意愿而为之,存在着零打碎敲、不完整、不系统的现象;某些领域的协商民主还存在着形式大于内容甚至是摆样子、走过场的现象,而所有这些问题,同样需要不断发展完善协商民主的规章制度建设及其良好的运行机制予以解决。因此,确认健全的协商目标、明确发展完善的方向‘雅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H?,应着眼于政党、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社会基层和大众网络这样五个层面,从而为“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H79以及它们各自功能与作用的发挥,提供充分保障。


  2.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际出发,明确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资源现状。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必须考虑这样两个方面的基本事实:一方面,要考虑到中国的政治传统。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它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丰富的文化遗产,使每_个中华儿女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但是,却没能留下完整的中国的民主发展史。在中国封建王朝的历代沿革中,劳动人民没有丝毫的民主可言,他们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生态。中国历史上长期不民主的事实,所形成的人民群众的政治依赖性,以及不知何为民主、想参与民主却不知如何参与的客观事实,应该说是实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严重障碍。另一方面,要考虑到民主主体的素质。新中国成立后,劳动人民当家做了主人,中国共产党人揭开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崭新的一页,这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转折点。经过60多年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特别是党的H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日益彰显出主体性地位,尽管其民主意识日渐觉醒,但是还处于尚不成熟的态势。因此,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必须从我国社会政治传统、政治生态的现状和当代多元的民主主体的实际出发,既要动员群众广泛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形成踊跃参政议政的政治氛围,逐步清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传统障碍,又要充分考虑不同主体的多方面的民主诉求,充分考虑不同主体的素质和民主协商的能力,始终把提高不同阶层群众的民主素质,增强民主意识,提高其协商能力,作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头等大事,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3.把握协商民主的基本内容,充分保证制度建设的群众性与人民性。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围绕什么内容进行协商,是其能否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协商民主不被少数人利用,保证协商民主的人民性质,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重大问题,其实质是广大群众行动起来自觉维护党、国家、社会和自己利益的问题。广泛的群众性是人民性的充分保证,它集中地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优越性,也是这一制度富有朝气、永葆青春活力的源头活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协商民主的内容作了明确规定:即“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这是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基本主题和范畴的确认,保证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沿着正确道路前行。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必须紧紧围绕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主题进行,所有这些主题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偏离这些主题,谈论所谓的协商民主,只能是毫无实际意义的空谈,必然偏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正确轨道,这是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必须充分注意、防止发生的问题。


  4.明确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主体,遵循协商的基本原则,健全高效有序的运行机制。在我国,政治协商虽然由来已久,而真正转变为具有普遍性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行为,还是近些年的事。目前,在我国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还有许多的事情要做。当务之急,是进-步明确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主体、基本原则、基本形式和民主协商渠道,逐步建立健全高效有序的社会主义民主协商运行机制。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主体的确认上,要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所确认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实际出发,遵循马克思主义经济利益决定政治利益的基本原理,把国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和社会各阶层群众作为协商民主的主体,实现人民群众的广泛民主参与,真正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基本原则上,坚持党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层次性,坚持民主协商于决策前与决策实施中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形式上,要在国家层面、地方各级政府层面、群众团体层面、基层单位层面广泛开展起来,实行定期社会公示评议会、重大问题协商座谈会、重大决策听证会、重大议案征求意见恳谈会、专家论证会、公民咨询辩论会等因时因事制宜的不同民主协商形式,使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扎扎实实开展起来。在协商渠道上,要着重理顺党和国家机关之间、上级机关与下级机关之间、各种社会组织之间、不同群众团体之间的关系,形成民主网络畅通,民主平台共享,民主意愿充分表达,从而确保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获得最佳政治效益。建立健全协商民主制度体系与运行机制,必将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主体的政治素质和参政议政的能力,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基本原则、基本形式和民主协商渠道,使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处于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并稳定运行。


  三、充分保障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贯彻落实


  健全并践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涉及的民主主体众多,内容广泛,不确定的因素也在增多,需要理顺的民主关系亦复杂多样。因此,我们要从思想上和实践上深刻认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采取切实可行的保证措施:


  1.提高对健全并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增强健全践行的自觉性。“推进协商民主,有利于完善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6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全协商民主制度的重要意义。我们必须深刻领会、深入践行。就协商民主的地位而言,‘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579牢牢把握当前社会各阶层的各种不同利益诉求和社会矛盾,牢牢把握党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这条主线,坚定不移地大力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通过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这正是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根本意义所在。


  2.搞好顶层设计,先行试点,逐步推开。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举,它发端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所形成的_系列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极大丰富和创造性发展=‘雅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这一战略决策表明,这又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因此,在这一推进的过程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为指导,加强党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领导,在全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搞好顶层设计。例如,就社会基层协商民主说来,正如有学者所指出:“必须在制度层面对其动作程序给予明确规范,包括协商契机选择、协商主体确定、协商主持人选定、协商规划制定、协商结果评估以及具体的协商形式等方面。”78在顶层设计先行的基础上,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决定》所阐述的协商民主实施领域和范围“在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主要方面和省、市、县、乡、村各级选择条件具备的单位开展协商民主制度建设试点,创新协商民主形式,探索有效方法,总结实践经验,逐步提升和推广。”88由此,可以有效预防并及时纠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与践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保证协商取得成效。


  3.切实解决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为协商民主顺利开展创造条件。从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初步实践看,践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还存在协商主体素质发展有待提升、协商关系有待理顺、协商形式有待创新丰富、协商渠道有待拓宽以及具体协商运行机制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所有这些,都势必严重影响协商民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因此,各级党政部门领导者和实务工作者要大力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实际解剖麻雀,在充分占有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妥善解决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与践行中存在的问题,为其卓有成效地开展起来扫清障碍、创造条件。与此同时,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增强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就协商民主这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开展深入研究,以不断创新的理论成果,为协商民主的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4.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使之在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进程中得以贯彻、落实与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路线和工作路线,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中国社会问题、解决中国社会问题,获得人民群众真心实意支持和拥护,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辉煌成就的力量源泉和重要法宝。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形式和路径,就是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现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一道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应对来自国际国内各种挑战。我们坚信,随着党的群众路线向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形态的转化,国家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必将开拓新的局面。


  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协商主体多样性、协商纵向多层性、协商内容广泛性等多方面的特点,而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无论哪一个层次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都是在党的领导下,真正反映社情民意,真正体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偏离党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领导,_味地追求不同的社会组织之间、不同的社会团体之间、不同群众与群众之间的对话协商,容易偏离国家社会发展的主题,偏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方向,走向个人主义极端民主化的邪路。这是导致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想根源、政治根源和经济利益根源,它会进而造成社会混乱。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必须防止极端个人主义民主倾向的发生,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借助所谓民主煽动社会动乱的教训必须汲取。

上一篇: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思想的特点

下一篇:当代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潮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