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政治民主化的破坏与现代化进程的延误——抗战

发布时间:2015-08-03 10:29

【内容提要】抗日战争的胜利给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带来了重新起步的又一次历史机遇,民主和平抑或****独裁成为中国两大政治威权的不同价值取向,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相继召开为政治民主化进程展现了新图景,但南京国民政府一意孤行使得和平民主的希望化为泡影,进而迟滞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摘 要 题】民国史研究

【关 键 词】重庆谈判/政协会议/政治民主化/现代化

【正 文】
从1945年8月至1949年10月,中国经历短暂和平后又一次经历了严重的政治失序和经济倒退,从重庆谈判、政协会议、马歇尔调停、“第三条路线”的破产到国共武力相向、国统区的全面危机、解放区的军政改革、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表明了******重建政治共同体的失败和共产党建构新政治威权的胜利。抗战胜利后至内战爆发前相继召开的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展现了一丝和平的曙光,但内战的阴霾逐步遮蔽了民主的光辉,******为了延续其政治威权悍然发动内战,中国现代化的构建路径日渐清晰,那就是在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摧毁阻碍现代化发展的权力系统和社会结构,以新的国家权威重新整合社会、配置社会资源。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历经百年的社会秩序由“失范”而“重整”,中国共产党现代化发展新范式的确立成为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政治保障,为现代化的全面启动展现了最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政情舆情转换与政治民主化的历史契机

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由涌动而至勃兴,中国第一次获得了在几乎没有列强威胁及其霸权笼罩下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宽松国际环境;为了避免可能发生的为争取政治资源而进行的军事对决,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阶层的政治觉悟和政治参与意识空前高涨,民主和平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旋律。国际形势的新因素和国内政情的新特点迫使******不能不至少在形式上尝试和平建国的可能性,中国的现代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深入而广泛的体认和接受,现代化的因素也从未在如此深广的空间中得到复苏和生长。历经曲折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再次站在十字路口上,而国共两大政治威权的决策则是主导现代化发展路径的决定性因素,世人无不充满期待地关注着双方的一举一动。
******在战后的政治取向是不论通过何种途径都要将共产党排挤出政治拼图,和平的方式当然是最好,但不惜一战,并为之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方面利用军政权力大肆接收敌伪财产,为可能的军事冲突寻求坚实的物质支撑;另一方面利用美国的支持调整军事部署,取得了军事先机。为了推卸责任和争取时间,在判断中共不会应允的前提下,******摆出了和平的姿态,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共商国家大计。中国共产党若不应允则可以将内战责任全推到中共一方,中共若应允则可以获得部署军力的时间,这在蒋介石看来是一个万全之策。诚如时任******中央宣传喉舌《中央日报》总主笔陶希圣所言:“我们明知共产党不会来渝谈判,我们要假戏真做,制造空气。”[1] (P417)
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根本转变的历史关头,迅速做出一系列的舆论和方略的因应举措。首先,中国共产党表达了在准备做出让步的前提下,期望使用和平手段解决问题的真诚意愿。中国共产党承诺在“******政府承认解放区的民选政府与人民军队”的前提下,秉持和平建国、避免内战的原则,准备在包括缩减解放区军队等重要方面做出让步,以换取难得一现的和平曙光。 其次,在“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方针指导下,进行广泛的军事准备和政治动员,以备政治解决不成而可能出现的军事冲突。另外,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宣布赴渝参加谈判,使得******妄图利用和平舆论宣传陷中国共产党于不义的阴谋破产,从反面衬托出共产党追求真和平、真民主的至诚愿望。
在国际和国内政情的交相影响下,国共双方都感到了一定的压力。从战场转移到政治舞台的某种联合成为可能,和平的希望在熄灭前短暂闪烁过。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确定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原则,强调了“和平建国”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民主改革的目标。重庆谈判是国共两党围绕建国方针、政治构建、民主原则等众多实质性问题进行的一次政治角逐,虽然双方在重大原则问题上仍然存在严重分歧,但终归还是以政治谈判的途径对中国战后的政治走向进行政治协调,和平建国基本方针的确立也是一个积极的成果,至少表明了和平解决的取向。纸上的东西也并非全是空文,有了一纸文件总比没有好,如毛泽东所言:“******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 (P1159)
由于重庆谈判并未解决国共双方存在的主要分歧,双方仍以占领更多实地、尽最大可能争取并确立自己未来的优势地位为基本战略方针,并辅以谈判桌和宣传战的争斗,以争取民众及社会舆论支持,因此时局呈现出又打又谈,打打谈谈的复杂局面。重庆谈判刚刚结束,蒋介石要求各部“遵照中正所订《剿匪手本》,督励所属,努力进剿。” (P174-175)******军沿华北各主要交通线进军,与中共部队发生了大规模军事冲突。中国共产党积极贯彻“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方针,强调“和平基本方针虽已奠定,但暂时许多局部的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仍不可避免”;“顽军正在向我大举进攻”,“我方必须提起充分注意,战胜这些进攻,绝对不可松懈。” (P324)从国共双方战场较量的整体态势考察,******并未取得绝对的军事优势,这对国共和谈的继续进行和停战的最后实现有着重要影响。
国共的政治谈判和军事冲突牵动着所有企盼和平的国人,而国内愈演愈烈的内战局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忧虑和担心,政治问题用政治的方式、和平的方式解决的呼声此起彼伏,不断高涨。以中国民主同盟等为代表的中间势力在政协会议前后开始活跃于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他们为争取走“第三条道路”而奔走于国共之间。在国共问题上,他们声称“不左倾,不右袒”, 在国共之间“超然独立”,以促使中国出现和谐团结的政治局面。在政治制度上,主张以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为范本,建立以国会制、内阁制为特征的民主政治。在实现方式上,主张国共两党同时“解除武装,改变性质”,从有武装的“特别政党”变成为无武装的“普通政党”。 行动的态度主张和平的,改良的,不赞成暴力的革命的行动,而他们企盼的就是早日召开政协会议以解决国共间尚未化解的争端。
美国对中国战后的政治态度是“将共产党人以一种类似西欧共产党所占的地位,纳入一个宪政政体的政治和军事范围之内。敌对的两党将共同参加一个以蒋介石为首的、经过改组的联合政府。” (P264-265)12月26日,在莫斯科结束的美、英、苏三国外长会议发表公报,表示在国民政府下,有一统一与民主之中国,国民政府各级机构中民主党派之广泛参与以及内部冲突之停止,均属必要,并重申不干涉中国内部事务之政策。 (P125-126)这就使不支持中国内战成为美英苏三强公开表达的共识。美英苏三强虽然都公开表示支持国民政府,但又都要求停止国共军事冲突,特别是要求实现中国的民主化,作为执政党的******由此承担着更大的压力。中国共产党认为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公报的精神“与中国人民目前的迫切要求相适合”,希望******遵守公报精神,迅速以政治商谈的方法实现团结与民主。
由于军事进攻未达到预期目标,中间势力及社会舆论反战情绪的高涨,美苏两大强国对中国内战的不赞成态度,使得******不能不以召开政协会议,实施“宪政”作为退步。中国共产党也认识到政协会议的重要性,认为“我们必须坚持用党派会议方式来解决问题”,“我们准备提出的纲领,就应更实际一些、简单一些,而不只是为了宣传。”[10] (P4)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通过的五项决议案确立了军队属于国家、军党分立、军民分治的原则;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同意保留原有1200名代表,但要增加台湾、东北以及各党各派、社会贤达代表名额;关于宪法草案,“保全五权宪法之名,运用英美宪政之实”,[11] (P64)通过了以国会制、内阁制、省自治为基本特征的《关于宪草问题的协议》。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诸项决议,为中国初步打开了民主化进程的门户,为国人展现了建立一个基于民主制度的统一国家,各党派合作建国,并在此基础上和平建设发展的美好图景。

  二、国共武力相向与现代化进程的再度延误

中国人民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将中国社会政治全面刷新,中国共产党在政治斗争中日趋成熟、实力也空前壮大,国共两党力量的此消彼长几乎达于均势。对于国共政治态势和力量对比状况,中共中央早在1944年12月即指出:“国共力量对比,已由过去的国强共弱,达到现在的国共几乎平衡。”[12] (P656)国共双方军队实力相比较出现的这种此消彼长,其实质正如中共领导人在战后初期所认识到的那样:“目前在军事上虽然仍敌强我弱,但力量对比相差的程度并非内战和抗战时期的悬殊。内战和抗战的时候我可战胜,现在更有战胜的把握。”[13] (P234)战后社会与经济恢复的困难和国内外全新的政治形势,规定了******可能的或可行的选择必须是放弃传统的一统模式,选择社会政治多元化的发展方向,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及其通过的各项决议,为实行政治民主化展现了新图景。
政协会议实际上是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国家政权主张、三条中国发展道路的一场尖锐复杂的较量过程,由******、共产党、民主党派及社会贤达等中国主要政治势力或代表共同参与议政,决定中国国是,这种会议形式本身就意义非凡,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十分突出的采取合法形式的斗争,在中国近百年民主运动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诸项决议,为中国初步打开了民主化进程的门户,为国人展现了建立一个基于民主制度的统一国家,各党派合作建国,并在此基础上和平建设发展的美好图景。在讨论政协决议的过程中,参加各方互有让步,******承诺放弃原本独家垄断的权力,共产党承认三民主义、******和蒋介石的领导地位,并因此可以合法登上全国政治舞台,与******一争高下。就国家民族利益而言,政协可谓双赢结局,是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一次绝佳契机。
中国共产党对政协会议通过的决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共中央在2月1日作出《关于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指示》,指出“由于这些决议的成立及实施,******一党独裁和****即将破坏,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国家民主化,这就将巩固国内和平,使我党及我党所创立之军队和解放区走向合法化,这是中国民主革命一次伟大胜利。”毛泽东在向美联社记者发表谈话时表示各党当前的任务,最主要在履行政治协商会议的各项决议,组织立宪政府,实现经济复兴。遵照中共中央的“二·一”指示精神,各解放区举行了庆祝政协胜利大会,并着手选举国大代表和整军等各项工作。在政协会议召开之后的一段时间,中国共产党曾经希望经此走上“和平民主新阶段”,从而使历经战乱的中国走上和平有序的发展轨道。
与共产党的态度相反,政协决议以及政协前后的民主化进程,在******内引起了强烈反弹。******对内过高估计自身的力量,过低估计战后中共与中间民主势力的力量,对外寄望于传统的“以夷制夷”的侥幸外交,长期占据一党独尊地位的******,既无与其他党派分享政权的心理准备,其军政官员更不愿意放弃种种特殊利益。为了达到改变民主化进程的目的,******内反对派做出了一系列动作。******六届二中全会的召开是国共合作由顶峰走向破裂的转折点,会上就苏联问题、东北问题和政协宪草原则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基本否定了政协的决议,“堵死了政治上的回旋余地,******已不能通过自身的政策调整,来化解国共之间的这场政治危机。”[14] (P13)内战的枪炮声终结了抗战胜利后出现的短暂的和平局面,******破坏了由政协会议开启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断送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一次良好契机。
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和地域辽阔的国家,历经近代以来的发展和整合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南京国民政府由于没能通过有效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来建立起一套富有活力的民主、自由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因此,整合社会的各方面利益和强化中央政府权威这两个目标始终没有实现。******以全能主义政治为表征的一党专权的政治结构,缺乏公正的利益分配机制、理性的政治文化机制、现代的政治制度机制、理性的法律机制、良性的政治权威机制和开放的民主参与机制,政治系统实行整合的主要社会政治因素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政治结构形态滞后于社会发展。******只有放弃其一党独大的政治威权,大力推动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才能借助社会系统控制的整合而推进现代化的进程。******没有抓住抗日战争胜利后出现的良好契机,内战的爆发大大延误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进程中,始终以民族大义为重,高举全民抗战的旗帜,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军事战略、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体现了党在政治策略、军事战略和政治建设上的先进性,成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在抗战胜利前夕,就对如何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有了思考,1944年5月毛泽东从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高度强调“要****日本帝国主义,必需有工业;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15] (P146)这是毛泽东最初也是第一次提出工业化,以后又多次谈到工业化问题。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报告中强调:“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15] (P1081)然而中国共产党关于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设想,因******一意孤行发动内战而嘎然而止,直到新中国建立后才成功地全面启动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当中国在抗战胜利后出现的政治民主化契机受到******的破坏时,历经二战炮火洗礼的世界各国都开始了战后的重建步伐,在战争中遭受巨创的英、法在战争结束后立即投入到经济的重建之中,并且很快恢复了生机:德国、意大利等战败国也是步履维艰地从战争的痴狂中苏醒过来,虽在政治上受到诸多限制和影响,但在经济上的起步也是十分迅速。正在大多数国家都集中精力致力于恢复重建及现代化发展之际,惟有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重新陷入内战的泥潭之中,即使是在抗战时期那样恶劣的环境中也没有全部停滞的现代化步伐,在解放战争期间却基本上处于了停滞状态,本来就滞后的中国现代化在二战后各国重新起步的时候又由于中国自身的原因而又耽误了三年宝贵时光,这给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带来致命的影响,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在战后落后于其它国家的逻辑起点。

【参考文献】
[1]中共重庆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 重庆谈判纪实[M]. 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
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同志答路透社记者问[N]. 新华日报,1945-09-27(1).
毛泽东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解放军总部.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军事文集(第1集)[M]. 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出版,1951.
中共中央档案馆.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民主建国会. 民主建国会成立宣言[J]. 文萃,1946,(13).
施复亮. 中间路线与挽救危局[J]. 时与文,1947,(8).
(美)费正清. 美国和中国[M]. 张理京,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世界出版社. 国际条约集(1945~1947)[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
[10]中共中央档案馆. 刘少奇年谱(下卷)[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11]中国社会科学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增刊(第6辑)[M]. 北京:中华书局,1980.
[12]中共中央档案馆.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3]陈云文选(1926~1949年)[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4]邓野. ******六届二中全会研究[J]. 历史研究,2000,(1).
[15]毛泽东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上一篇:坚定不移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下一篇:开展“分类维权”切实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