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共产党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论文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跨越“卡夫丁峡谷”;破解历史难题
论文摘要:中国共产党在80年的历程中,跨越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卡夫丁峡谷”,破解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难题,取得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宝贵经验,汲取了看近了共产主义、高估了社会主义、看偏了资本主义、忽视了封建主义的教训。
2O世纪是公元第二个千年的最后一个世纪。这是一个非凡的世纪,它既给人类带来两次世界大战和数百次局部战争、武装冲突的深重灾难,然而它又诞生了180多家共产党,涌现出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世界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就诞生于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至今,已走过8O个春秋,它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度过了半个世纪。半个世纪来,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进行了艰难曲折的探索,终于破解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巩固、发展社会主义这一历史难题,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在中国共产党诞辰8O周年之际,研究这一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中国共产党
l9世纪4O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两个必然”的光辉思想。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的客观规律,如何实现这一规律,未来的社会主义将在哪里突破?这是他们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为此,他们提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两个理论:一是“同时发生”论;二是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于l9世纪7O年代后提出来的。他们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和《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中都提出了革命运动方兴未艾的俄国等东方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引用“卡夫丁峡谷”这个典故,比喻俄国等东方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这个“卡夫丁峡谷”,避开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灾难而吸收继承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他们认为,跨越“卡夫丁峡谷”是有前提条件的:一是保留俄国原始社会公有制的生产和社会组织,使其“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1(t's03);二是吸收借鉴资本主义创造的有利于社会主义的一切文明成果,在此基础上建立更高的社会制度;三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引发和推动。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只有当资本主义经济在自己故乡和在它达到繁荣昌盛的国家里被战胜的时候,只有当落后国家从这个实例中看到‘这是怎么回事’,看到怎样把现代工业的生产力作为社会财产来为整个社会服务的时候——只有到那个时候,这些落后的国家才能走上这种缩短的发展过程的道路。”…1(P502)
二战后,东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通过暴力革命取得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的共有l5个。北起北地群岛,南到湄公河畔,东起长白山脉,西到易北河岸,在地缘政治上,社会主义国家连成一大片,形成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军事上,通过双边条约和华沙条约组成共同防御同盟;在经济上,通过双边条约和经互会组织加强互助合作,建立社会主义世界市场。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按照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要求,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实际出发,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暴力革命道路。经过28年的民主革命,****了“三座大山”,于I949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一化三改”运动,顺利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二、破解历史难题的探索
二战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度里建设社会主义。这个社会主义是什么样子,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回答。这是一个历史难题。中国共产党人,为破解这个历史难题,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建国开始,已走过52个春秋。52年来既有沉痛的教训,又有丰富的经验;既有大动乱的年代,又有辉煌的发展时期。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三次飞跃性的认识,但也遇到了严重的挫折和干扰,经受住了重大历史关头的考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勃勃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1.两次历史性飞跃与三次飞跃性的认识。中国共产党在80年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从1921年到1949年由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完成的,其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实践标志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是由Xl~d,平为代表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完成的,其理论成果是xl~d,平理论,实践标志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确立,中国人民从此富起来了。
第一次飞跃性认识:选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以xl~d,平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命题为标志。这次认识,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路线指引下,冲破“两个凡是”,拨乱反正,排除一系列错误干扰基础上实现的。第二次飞跃性认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形成于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到党的十四大,以党的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标志。这次认识,是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出发,在冲破“姓社姓资”框框束缚的基础上实现的。第三次飞跃性认识: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形成于1997年******“5·29”讲话到党的十五大,以党的十五大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标志。这次认识,是在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十五大精神统一全党的思想,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实现的。
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三次飞跃,从认识的针对性上看,冲破了三种崇拜。第一次飞跃性认识冲破了“本本崇拜”;第二次飞跃性认识冲破了“计划经济崇拜”;第三次飞跃性认识冲破了“单一公有制崇拜”。从实践上看,摒弃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错误,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基本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问题。通过这三次思想认识,全党的思维方法有了很大的变化,即“五破五立”的变化:第一,破“两个凡是”的僵化观念,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第二,破苏联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模式,立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三,破超越历史阶段的思想,立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的原则;第四,破离开发展生产力讲社会主义的唯心史观,立“三个有利于”的检验标准;第五,破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思想,立在“结合”的过程中丰富、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
2.一次挫折和三次干扰。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仅有历史性的飞跃,同时,也有挫折和干扰。这个挫折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中断。这次挫折是“左”的指导思想发展到登峰造极地步的结果。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经济损失6400亿元,把国民经济推到崩溃的边缘,受株连迫害的干部群众达I亿多人。其主要教训是: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神圣化,社会主义建设脱离了中国实际;在生产力发展上急于求成,在生产关系上盲目求纯,把“一大二公三纯”推崇为正宗的、真正的社会主义。党的九大、十大、十一大制定了突出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在这个错误路线指导下,长期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第二位;关起门来搞建设,排斥对外开放,把自力更生绝对化,与对外开放对立起来。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还遇到了三种干扰,一是1978年三中全会前后“两个凡是”的干扰;二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干扰;三是“姓社姓资”的干扰。在党和邓小平的领导下,排除了这些干扰,提高了全党同志的认识,拨正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方向。
3.三次考验与五个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前进中经受住了三次重大历史关头的考验。第一次考验:中国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考验。其标志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经受住了“左”和右的挑战。邓小平和我们党排除了“两个凡是”和“西化”等一系列干扰,在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基础上,选择了从中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第二次考验: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考验。其标志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剧变引发的国内“****”政治风波。西方敌对势力扬言,要“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和平演变使苏联东欧改向,第二个目标就是和平演变中国。我们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经受住了这个考验,制定了反和平演变的重大决策。主要包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生产力是根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增强抵御和承受和平演变风险的能力;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有生产力发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才能真正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在这次考验中,邓小平回答了当时人们最关心的三个问题:一是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方针政策、“三步曲”发展战略正确不正确?二是四个坚持和改革开放是不是错了?党的十三大概括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对不对?三是以后我们怎么办?由此,提高全党认识,统一了人们的思想,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三次考验:举什么旗的考验。发生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前后。1997年初邓小平逝世,党和国家走什么路、举什么旗就成为需要向国内外昭示的大事。国内有些人怀疑邓小平理论,企图放弃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误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资本主义”,把现实的社会主义描绘成“真真假假的社会主义,羞羞答答的资本主义,若明若暗的封建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动摇了。******总书记的“5·29”讲话和党的十五大报告有针对性地向全国人民作了回答:要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不管有什么风浪,什么议论,我自岿然不动。高度评价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使全党全国人民都明白:十五大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21世纪。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不仅在重大历史关头经受住了考验,而且在思想观念上有了很大提高,在如何对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认识上发生了五个方面的重大转变,即:在社会主义建成和向共产主义过渡上,发生了由“短期过程”到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的转变;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上,发生了由“书本出发”到从“国情出发”的转变;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上,发生了由“一条道路”、“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多条道路”、“各具特色”的转变;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上,发生了由“长期对抗”、“不共戴天”、“你死我活”到“和平共处”、“对立统一”、“竞争发展”的转变。这些思想上的重大转变,为进一步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破解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巩固、发展社会主义这一历史难题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党对社会主义探索留下的启示
80年来,中国共产党成功地领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宝贵而丰富的经验,给我们留下许多深刻的回忆和启示。
1.珍贵的历史经验。最珍贵的基本经验就是一条,即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邓小平在1982年9月1日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984年10月,邓小平再次强调这一基本经验时指出:“我们取得的成就,如果有一点经验的话,那就是这几年来重申了毛泽东同志提倡的实事求是的原则。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六年来,中国农村就是根据这样的原则,走自己的路,取得成功的。最近通过的以城市为重点的改革的决定,也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是我们吃了苦头总结出来的经验。”(P95)邓小平一气讲了四个“结合”,四个“走自己的路”,这是我们吃了苦头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我们要珍惜这个基本经验,要坚持这个基本经验,动摇不得。
2.普遍性的教训和失误。20世纪的社会主义。有丰富的经验,也有沉痛的教训,从总的指导思想上看,带普遍性的教训和失误,是看近了共产主义,高估了社会主义,看偏了资本主义,忽视了封建主义。
第一,看近了共产主义。在总结这个失误时,邓小平精辟地指出:“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人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中国过去就是犯了性急的错误o"[2J(P139—140)由此可见,看近了共产主义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犯了急性病,违反了客观世界发展规律;二是对共产主义的实现,认识上过于理想化,实践上过于简单化。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斯大林1936年就宣布苏联已“建成了社会主义制度”,1939年提出向共产主义过渡。二战使这一过程中断,战后1952年苏共十九大又恢复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口号。赫鲁晓夫在位10多年一直坚持这一过渡,1959年提出了苏联已进入了“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新时期。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提出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在苏联这种错误的影响下,我们也犯了急性病,1958年搞了“大跃进”、“共产风”,提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口号,试图通过1958年到1960年的大跃进就过渡到共产主义。
第二,高估了社会主义。在看近了共产主义的同时,又犯了高估社会主义的错误,主要表现:一是高估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一致性和协调性,低估了它们之间的矛盾性和不适应性;二是高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大二公”纯而又纯性,低估了它的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三是高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低估了它发展的艰难性、曲折性和长期性;四是高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形式的计划性,低估了市场经济的必然性和不可逾越性;五是高估了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单一性,低估了分配制度的多样性和并存性;等等。
第三,看偏了资本主义。主要表现:一是在对待资本主义命运上,对制度腐朽的认识有余,对机制的生机认识不足;二是在对待资本主义制度上,革命批判有余,学习借鉴不足;三是在对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上,对政治反动性认识有余,对历史进步性认识不足;四是在对待“两个主义”的关系上,斗争排斥有余,共处统一不足。
第四,忽视了封建主义。主要表现:一是忽视了封建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二是忽视了封建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影响;三是忽视了对封建主义的革命性批判。
3.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必须树立四个观点。一是坚信一个规律和一个趋势:“两个必然”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任何一个事物都有产生、发展、灭亡的内在规律,资本主义也如此,终究要由社会主义来代替。社会主义的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制度,由一国社会主义发展到多国社会主义,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要坚信这个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
二是坚信一个事实:社会主义改变了世界。必须看到社会主义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社会主义使人类逐步摆脱了“战争怪圈”,抗衡了战争,维护了世界和平;社会主义在反对霸权主义、埋葬殖民体系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社会主义对推动历史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三是坚信一个观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而是社会主义一种实践模式的失败,即苏联模式的失败。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四是坚信一条道路和一个前途:社会主义前途光明,道路曲折。社会主义制度已有80多年的历史,实践已证明,它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展望21世纪,社会主义前途光明,但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曲折的、长期的、艰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