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略谈影响人口生育率的几个社会因素

发布时间:2016-05-07 09:24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是影响生育的重要因素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口过程要受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因此,人们的生育行为也必然受生产方式的制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对人口再生产、对人们的生育观有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社会化程度低的情况下,社会生产的发展就只能靠较大数量的劳动力。这样,人们在进行自身再生产时自然会倾向于早育和多育,以便尽快地生产出更多的劳动力。例如,在我国的封建社会,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结构非常稳固,家庭就是直接进行生产和消费的主要单位,家庭的劳动力数量、技能直接决定着家庭的生活水平,为了得到足够的劳动力r自然要早育、多育。相反,生产力发展水平高、生产社会化程度也髙,由于技术构成的不断提高而减少了对劳动的需要。生产力的发达主要是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是靠增加人手来实现的,客观上要求人口保持在较低的规模上。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日益要求就业工人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需要一定的专业教育,花较多的费用和精力,这都促使大多数人逐渐倾向于晚育和少育。


  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高低,对生育率也有很大的影响。生活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生育的人数成反比。因为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以后,就要更多地去追求精神生活,不希望在多子女身上花费自己的精力。另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费用的支出也要增大,结婚、组织家庭、生育子女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因而人们就倾向于晚婚、晚育、少育。反之,结婚、成家和生儿育女所需要的费用也相对减少,因而多生一两个孩子就无所谓。从我国农村现阶段的计划生育工作可以看出,贯彻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方针,在那些集体经济搞得比较好、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城市郊区,一般的比较容易落实,而在那些自给自足程度比较高的偏僻山村,或者是已经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地区,就很困难。


  在生育问题上,人口的增加不仅影响着家庭的生活水平,而且我们更要看到对国家整个经济生活的影响。因为增加人口同人民生活水平、劳动就业、教育、资金积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等有直接关系,同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有直接关系,人口增长过快,就必然相应地增加国家在衣、食、住、行和教育卫生等方面的负担。这就使我们在生育问题上要考虑到经济状况。


  文教卫生状况也影响着生育率的高低


  教育影响人口生产的重要特点是,它在提高人口质量的同_时降低了人口数量。从父母的教育程度看,教育程度较高的人,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工作,同时也容易接受计划生育措施。如在学校和科究单位,生育率都低。在农村一般文化水平较低,有着小生产的狭隘思想,不容易接受节育方法,往往生育率是较高的。下表是北京市福绥境街道人口典型调査获得的资料(见《人口研究》1981年第1期)。


  福绥境亍道不同文化程度育龄妇女独生子女率


blob.png

  可见,不同教育程度的育龄妇女,其独生子女率是不同的,文化程度越高,独生子女率也越高。随着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子女从消费者转为生产者要有一段较长的时间,受教育程度要高学历化,这样花在子女身上教育费用增多。父母为了让子女获得较高的学历,如果经济拮据,将要考虑缩减子女数量,生育率自然也就降低了。


  卫生保健状况也影响着生育率。卫生条件好,生育率就低,卫生条件差,生育率就高。解放前,我国的卫生保健设施极差,广大劳动人民牛马不如,人身不能在医疗上得到保由于卫生条件的琴劣,传染病不断发生,人口死亡率非常之高。因此,为了预防夭折,人们都想多生育,从而导致了高生育率。解放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卫生事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卫生保健有了很大的提高,死亡率不断下降,从而促使了生育率的降低。


  婚姻、家庭也是影响生育率的一个社会因素


  结婚标志着一个新家庭单位的建立。在正常情况下,进行人口再生产要通过一定的婚姻关系,并且是在一定形式的家庭中实现的。婚姻的早晚影响着生育率的髙低。早婚自然就要早育,多育。育龄妇女如果在20岁就结婚生孩子,在一百年之内就会比25岁才结婚生孩子的妇女,在人口再生产过程上多生育一代人。


  由此可见,早婚与出生率增加有很大关系。所以,要控制人口增长,必须提倡晚婚、晚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进行人口再生产的基本单位。家庭结构及其规模的大小对生育率的影响也很大。家长制的大家庭,以几代同堂为光荣,往往15岁左右就已生育子女,30多岁就抱了孙子。我国封建社会就是家长制的家庭结构。正如韩非在《五蠢》篇中指出的那样:“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末死而又有二十五孙”。那时的生育率是非常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由几代人组成的家庭越来越少,子女成年后普遍地都和父母分居,自己成立家庭。小家庭中大部分都是双职工,没有时间抚养更多的孩子,人们逐渐都倾向于少育。


  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宗教对生育芈也很有影响


  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宗接代思想在我国长期支配着人们的生育观。许多人最怕断子绝孙,想方设法要生育一个男孩来继承家业。这种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思想,至今还是一些人响应只生?-个孩子的号召的主要思想枷锁。我们从调査中可以看到:坚持不领独生子女证的有龄夫妇,80%以上是那些生了一个女孩的人>凡是生男孩的,一家人都高兴,领独生子女证也较主动。特别是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有的社员要求多生孩子,生男孩子。这种“多子多福”的旧思想,和在新形式下产生的矛盾,给当前和今后的计划生育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所以,要树立正确的生育观,更好地贯彻计划生育和只生一个孩子的方针,就必须清除封建的伦理道德和宗教的影响,特别是传宗接代、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旧观念的影响。


  在影响生育率的各种社会因素中与社会制度相适应的人口政策也有着很大的作用,在一定时期内甚至起着主要作用。在短期内,人口政策对人口生产的影响往往比社会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作用更为显著,它带有某些强制作用。当然,人口政策是受所处时代的社会经济条件、人口规律的制约,它是与社会经济状况、婚姻和家庭关系以及科学文化水平等方面相适应的,它的性质取决国家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应集中反映人口规律对人口发展过程的要求。控制人口增长,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赵紫阳总理在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阐明了我国的人口政策,他指出:“限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素质,这就是我们的人口政策”。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正确政策。


  综上所述,一定社会的人们的生育行为,是在多种社会因素的决定下进行的。我国人口问题的当务之急是降低人口出生率,控制人口增长。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厉行计划生育,贯彻我国的人口政策,不能忽视社会诸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我们要深入研究影响生育率的一切因素,探讨控制人口增长的途径。


  作者:栗华

上一篇: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人口生育率问题研究

下一篇:从四个自治区看我国少数民族 人口生育率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