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时代:面对人口红利消退
经过30多年计划生育,目前我国人口形势已经异常严峻,出现生育率逐渐下降、性别比失衡、快速老龄化与严重少子化叠加'人口红利衰减等现象,人口结构严重扭曲,已危及人口可持续发展和人口安全。
目前,我国生育率进入超低水平,妇女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总和生育率是指平均每对夫妇生育的子女数,国际上通常以2.1作为人口世代更替水平,即考虑到死亡风险后,平均每对夫妇大约需要生育2.1个孩子才能使上下两代人之间人数相等。通常把低于1.5的生育率称为“很低生育率”,低于1.3的生育率称为“低生育陷阱”。目前我国总和生育率在1.4至1.5间,远低于2.1的更替水平,低于世界2.5的平均水平,甚至比发达国家水平1.7还低。这个水平已经非常接近“低生育陷阱”。经验表明,所有掉入“低生育陷阱”的国家,都没能再重新达到人口更替水平。国务院曾经组织开展的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认为,我国人口总量峰值应控制在15亿人左右,妇女总和生育率保持在1.8左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人口生育政策越早调整,其所产性别比失衡。目前我国的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的平均值已高达117.84,位居世界首位。根据自然规律,男女出生的正常比值应该在103-107之间。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生人口的性别比持续高位。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査数据显示,除西藏和新疆外,我国内地所有省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均呈偏高态势,有15个省份的男女出生比在115以上,九个省份高达120以上。
出生性别比失衡将弓I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导致我国数量庞大的男性打光棍。此外,还出现了家庭结构失衡,大量4:2:1的倒金字塔家庭的稳定性让人堪忧;城乡失衡也不容忽视,城市的繁华吸纳了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呈现以留守儿童、妇女、老人为主的人口特点’导致了不少民生问题。
人口结构严重扭曲,出现快速老龄化和严重少子化。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199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32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标志着老龄社会的开始;2001年我国65岁以上老人比重为7.1%,超过7%老龄化警戒线。目前形势越来越严口的比例达到15.5%,老年人口比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未来可能进入超老龄型社会,2015年至2020年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速增长期,预计202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2.5亿,2025年将达到3亿,到2050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4亿’占总人口比重将超过30%,成为超老年型国家。我国老龄人口增加快于世界水平’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未富先衰;农村比城市先老、东部比西部先老,老龄化进程阶段性不均衡。如此快速的老龄化,将会给经济社会带来巨大负担,养老、医疗、生活等问题将会接踵而至。
与快速老龄化相叠加的是,我国已经进入严重少子化社会。
统计表明,从1982年开始至今,我国0-14岁人口比重已经从33.59%下滑至!J2013年16.4%,其中2010年第一次低于18%,正式进入少子化社会。2014年0-1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只有16.5%,已经处于严重少子化,大大低于27%的世界平均水平,这种趋势还在继续。曰本是最早进入超少子化的国家,之后近20年的经济调整与超少子化不无关系。
少子化导致劳动力规模快速缩减和劳动力的老龄化,造成学校教育生源危机,影响人力资本积累和社会创新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人口红利衰减。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红利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劳动力占比碟出现“刘易斯拐点”o廉?刘易斯在1968年提出,是指从劳动力过剩到短缺的转折点,即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人口红利慢慢消失,最终枯竭。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自2012年以来,我国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连续三年下降,仅2012年当年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就减少了345万;预测2023年以后,年均减少约800万人。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口红利衰减导致经济增长放缓,由于人口剧变造成劳动力供求发生了逆转,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基本丧失并成为历史。
人口问题是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旧常态发展动力是人口红利,实现经济新常态的根本动力是创新,而青年是创新的主体。至今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人口结构处于少子化,即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于20%的情形下能由中等收入演变成发达经济体。作为刚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发展中大国,合理的人口结构水平应该是0-14岁^口占总人口比重处于20%-23%的正常水平。要实现0-14岁人口所占比重由现在的16.5%向20%以上的正常水平回升,需要修复扭曲的人口结构,抢救生育机会,缓解人口危机,确保人口安全,全面放开两孩政策。
作者:肖严华
下一篇:影响:激活经济潜在增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