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国时期山西人口问题
【论文关键词】人口;问题;看法
1.民国时期山西人口状况。
1.1 状况描述。
鸦片战争后,山西人口呈缓慢增长的趋势。在光绪年间,山西出现了罕见的特大旱灾,灾后又出现瘟疫,人口呈现突然下降趋势。从自然灾害后,到民国八年“五四运动”前,山西人口出现了时升时降的起伏现象。人口总数一直在一千万到一千一百万之间起伏徘徊,始终没有突破一千二百万。从“五四运动”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这一时期山西人口发展的速度出现了徘徊的现象。从抗日战争爆发直到民国1948年解放战争结束前,这一时期山西人口发展的速度呈突增现象。人口从一千一百万猛增到一千五百万之多,打破之前长达五十五年之久的起伏、徘徊状态,增长速度是山西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见的。
1.2 原因剖析。
抗日战争之前山西人口呈徘徊不前的缓慢发展态势。山西人口的这种低出生率和高死亡率是其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1.2.1 人口的出生率。影响民国年间山西人口出生率的主要原因有:
首先,男女性别比严重失调。wwW.lw881.com民国初年,山西人口性别比例一直徘徊于130. 0 左右,1917 年竟高达136.2。这一比例远远高出全国的平均数,就是与邻省相比也是比较高的。人口的性别构成关系与人口的婚姻状况有关,性别比高,意味着就有很多男子不能结婚,从而影响人口的再生产。
其次,民国年间,山西买卖婚姻风气盛行。在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调的情况下,法律对一夫多妻制的不闻不问,则造成更多贫苦男子因经济条件而致终生不婚。
1.2.2 人口的死亡率。造成死亡率高的原因有:
1.2.2.1 鼠疫等地方性疾病和传染病。民国年间,山西长期处于封建军阀的统治之下,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再加上黄土高原特殊的地理气候,农业危机进一步加深,广大农民陷于贫困破产的境地。为维持基本的生存,农民只有降低自身生活水准,常年挣扎在贫困和饥饿的死亡线上。由于营养不良,身体素质普遍较差,再加上当时的医疗水平低下,山西省的地方病和传染病分布广,病程长,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的健康和生命。
1.2.2.2 自然灾害。民国时期,山西农业危机日益严重,风、雹、旱、水等自然灾害频繁不断,几乎无年不灾。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广大贫苦的民众背井离乡,外出谋生者甚众。天灾对于旧中国的农民来说无疑是一种无法抗拒的自然力。而统治山西的阎锡山政府,救灾能力极其有限,再加上一些官吏见死不救,贪污赈济粮款,民生陷于绝境就不足为奇了。
1.2.2.3 兵灾。军阀混战使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战乱匪祸使农村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社会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难民增多,被迫离村求生。
造成抗日战争之后这种现象的原因有:(1)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华北地区大肆抢、烧、杀,无恶不作,迫使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的难民,纷纷涌入山西各地抗日根据地的山区居住;(2)全国广大知识分子、热血青年、工人农民以及华侨认清国民党假抗日的真面目后都纷纷投奔抗日根据地,参军、参战和从事抗日活动;(3)山西系四面群山环绕,日军势力只能控制县城和铁路、公路交通沿线,而抗日根据地的广大农村,在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下,战时军队打仗,保护人民,平时帮助群众生产。各抗日根据地军民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人口增长很快;(4)现代战争防御技术增强,并且八路军、解放军对俘虏的宽待政策以及战后及时恢复生产、恢复秩序,因此在这个时期,山西人口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上升速度很快。[论文联盟]
2.对于人口问题的看法。
民国时期山西地区的移民状况,虽表面上表现为大批农民的颠沛流离,但从长远来看,他们自身的痛苦却带来了社会的重大变革。农民离村过程中所发生的人口由农业向工商业的转移;从高密度向低密度区域的自然调配, 以及通过移民所带来的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等,无疑有利于
然而,中国民国时期的移民与西方早期工业化时期的移民有本质的不同。西方早期工业化过程中的移民,是由于城市工商业的吸引与冲击,而中国的移民,则多半由于农村秩序的混乱与生活的艰难。
移民原因的被动导致了移民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逃荒性。由于移民不是出于外界需要,而是基于家乡生活的困难,移民的规模数量与实际需要形成矛盾,陷入了盲目与无序状态,从而成为社会动荡的根源。因此,这种非常态流徙的人口流动,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2.1 当时山西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 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则使农业生产遭受严重影响,这种情形在举家离村的地方尤为突出。即便不是全家离村,离村外出者也多为青壮年男性,而大量青壮年男子离村又使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农村人口趋向老龄化! 弱小化,其直接后果是耕地大量抛荒,继而农作物产量持续下降,影响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2.2 人口的不断流动,扩充了业已大量存在的流民队伍,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亦更为突出“对生活无着的离村农民来说,当兵吃粮不啻是一条谋生之路,所以他们纷纷从军当兵,加入形形色色的军队;也有农民离村后啸聚山林而沦为土匪者,他们祸害一方,加剧了乡村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2.3 人口大量迁徙对乡村社会结构变迁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一方面大大削弱了乡村由来已久的宗族制度,改变了原有人口和宗族结构;另一方面,人口的无序流动影响着传统家庭的基本组成方式,家庭规模渐趋小型化,等等。
2.4 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既使城市规模膨胀,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可资利用的廉价劳动力,又由于城市对骤然增大的劳动力市场难以消化或消化不良,造成失业人数大增,城市社会问题益趋突出。
2.5 从人口生态学的角度言之, 大批青壮年的迁徙导致迁出地人口生态失衡,拘束了人口的再生产,特别是在流徙途中,人们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状态受到不同程度的磨损,影响了新生代人口的素质。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深刻的体会到人口问题的重要性。一个国家如果解决好了人口的问题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在21 世纪的新阶段上,我们一定要重视人口移动,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人口科学的移动进而将人口的最大潜能发挥出来,使得整个经济社会不断向前进步。
【参考文献】
[1]周积明,宋德金,《中国社会史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年。
[2]李伯重,《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年。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
[4]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年。
[5][美]平狄克,鲁宾费尔德,《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年。
[6]岳谦厚,郝正春,民国时期山西农村人口迁徙之分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4 月第31 卷第2 期。
[7]安介生,《山西移民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 年。
[8]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年。
[9]池子华,《中国近代流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年。
[10]胡伟略,《人口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1]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出版发行,2000 年。
下一篇:中国人口老化问题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