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人口问题

发布时间:2015-07-06 13:19
[摘要]: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经纳入国家战略规划。这对于第一人口大省的河南来讲无疑将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审视分析河南省情,人口问题仍然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力。因此,解决好人口发展问题已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 人口 河南省
  
  一、制约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人口问题
  
  1.人口基数大,人口低增长率和高增长量长期并存。1990年末,河南省人口总量达到8649万人,占全国的7.57%,在全国仍然排在第2位;2000年末,河南省人口总量增加到9488万,占全国人口的7.49%,人口总数上升为全国第1位。从人口增长的速度与规模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南省人口增长速度明显降低,人口增长率大大低于90年代以前的水平,1992年后开始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由于人口基数的庞大,加之人口发展自身的惯性作用,河南省人口每年增加的绝对数仍然在70万以上,1990年到2004年14年间共增加1068万人,每年平均增长76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84%,低增长率与高增长量并存。2005年底到2008年底共增加150万,年平均增长50万人。2008年底人口总数达到9918万人。2010年7月超过1亿人。
  据河南省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1978年末河南总人口7067万,其中乡村人口6104万人,占86.4%;2000年末河南总人口9488万,其中乡村人口7287万人,占76.8%;2005年末,全省总人口976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994万人,占30.7%;乡村人口6774万人,占69.3%。2008年末河南总人口9918万,其中乡村人口6345万人,占64%。人口过多,特别是乡村人口过多仍是中原经济区建设长期面临的首要问题。尽管河南乡村人口所占比例不断减少,但农村每年仍有一定规模的新生人口,人口数量依然庞大。庞大的人口虽是潜在的人力资源,但只有与生产要素有机结合,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而河南的耕地较少,2007年和2008年耕地面积都是7202千公顷,而人口却净增加49万,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1978年人均耕地面积为1.5亩,2008年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亩。庞大的人口分母效应将给河南实现崛起带来沉重的负担。众多农村人口拥挤在有限的耕地上,这意味着农业内部就业容量很小,大量的劳动力与较少的土地资源资源难以有效配置,农民在农业上的增收空间有限,只能实行小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土地生产率可能提高,但劳动生产率提高极其困难;土地成为“生存资料”公平原则高于效益原则,“发展资料”的功能弱化。在农业内部资源供给不足的情况下,需要借助农业外部的资源。但由于市场机制作用,资源和要素必然流向高收益、高回报的地区和产业,农业这个弱质产业、农民这个弱势群体、农村这个薄弱社区很难获得更多的农业、农村外部的发展资源。尽管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农村技术、资金的投入力度,促进第
  
  二、三产业的发展,但生产要素与人口的配置比例依然较低。
  
  2.人口总体素质不高,难以满足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要求。河南是人口数量大省,但不是人力资本大省和强省。随着中原崛起战略的实施,人口素质较低的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一是文化素质较低。2000年平均每万人中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为27.9人,比全国少13人;全省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率为7.91%。人口文化素质低对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负面影响将是长期性的。二是健康素质较低。河南残障人口数量较多,出生人口素质较低。“五普”数据显示,河南省现有各类残疾人数523万,约占全省总人口的5.5%。在每年出生的110万人口中,出生缺陷的婴儿总数高达7.8万,约占每年出生人口的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在5岁以下儿童中、高度营养不良患病率为6.08%。我省个别乡村部分群众由于采血患上艾滋病,严重威胁人口健康。三是部分人道德素质不高,诚信意识差,缺乏社会责任感。此外,人口素质城乡差异较大。农村人口的身体和文化素质远低于城市人口。河南农村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在25岁及2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为0.4%,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25岁及2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高达14%。尽管河南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启动了大规模的农民培训工程,但由于人口流动以及劳动力转移,农村中年轻、有文化、有技能、有特长的人都外出务工经商,而年龄大、低文化、无特长的人,只能留在农村种地或经营林牧副业,农村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劳动技能依然较低。一方面低素质的劳动者无法向外输出,农村劳动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低素质的劳动者也难以满足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


  3.河南人口结构性矛盾日益凸现。一是持续升高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将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南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攀升。1990年为115,2000年为130.30(“五普”长表数据),是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较高的五个省份之一。据调查,近年来我省出生人口性别比仍居高不下,并随着孩子的升高而升高。到2020年,20-45岁男性比女性多250万人左右。受城乡婚配梯度模式的影响,部分农村女性嫁到城市,我省农村的男性婚姻挤压问题更加突出,容易引起社会问题。二是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发展不平衡。据预测,未来50年河南老年人口比重一直呈上升的态势,由2003年的7.11%上升到2020年的11.43%,再到2030年的16.23%,2040年的22.30%,2050年的24.40%。由于我省是流出人口大省,劳动年龄人口大量外流,将导致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农村地区平均生育水平高于城市,但由于大量青壮年人口流向城市,农村的人口老龄化比城市地区更快且更为严重。老龄化程度快速提高,而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并没有相应的提高。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基本上在5000美元至1万美元,目前平均达到2万美元左右。河南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到3000美元,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更低,人口老龄化是“未富先老”。家庭养老仍然是农村养老保障的主要形式,老年人口的生活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和家庭其他成员供给。农村老年人口由于其经济水平较低,是经济上的最弱势群体之一,社会保障的缺乏更具有脆弱性。在人口老龄化和社会转型的双重前景下,农村老年人口面临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大量农民的生活,也会影响整个农村的和谐稳定,影响到中原经济区建设。
  
  二、中原经济区建设与人口和谐发展的对策
  
  1.进一步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减轻人口总量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压力。进一步强化人均观念,继续把人口总量作为衡量人口发展的首要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的责任目标,确保人口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坚持现行的生育政策不变,进行广泛地宣传教育,促进人们切实转变生育观念,从注重生育数量转向注重生育质量。坚决依法治理违法生育行为,杜绝计划生育工作的漏洞。加强服务,让执行计划生育的政策家庭真正获得实惠,将农村家庭的致富奔小康与计划生育结合起来,对执行政策的家庭,在生产、生活方面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致富的途径,解决农村夫妇执行生育政策的后顾之忧。只有保持农村妇女低生育水平的稳定,有效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才能缓解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2.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把人口大省变成人力资本强省。要全面发展教育事业,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升人力资源素质的核心途径,切实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公共教育要向贫困地区、落后山区和农区适度倾斜。要提高农村人口健康素质,普及健康知识,倡导健康行为,加强婚前医学检查和出生缺陷干预,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努力控制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地方病,解决好农村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庭的救治救助问题。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根本途径,也是我省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有效途径。
  3.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收入。由于农村富余劳动力素质低,必须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培训机构要发挥优势,培训出有技能、有专长的新型农民,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要围绕市场需求,按照定向培训、农民自愿的原则,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和农业科技培训,实施培训阳光工程,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4.发挥多方面力量,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河南省通过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初步建立了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但医疗保险覆盖面有待于进一步稳定和提高,要真正做到确保农村人口老有所医,不会“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重点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增加养老金的支付能力。在政策上向农村倾斜,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多渠道筹集保险基金。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省2009年统计年鉴[z].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孟宪臣.河南省人口发展战略研究[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z].人民日报,2006.

上一篇:第六次人口普查 广东成人口第一大省

下一篇:做好新时期人口和计生服务工作为经济发展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