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三个维度

发布时间:2015-08-13 09:44

  摘 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蕴涵着空间、时间和党建三个维度,呈现出一幅壮观的立体图景。在空间上表现为对内构建和谐社会与对外建设和谐世界的良性互动;在时间上表现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相辅相承;在党建上表现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紧密结合。

  关键词:空间;时间;党建;总体布局
  一、空间维度
  中国致力于对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外积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这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是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相互关联的两冀,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是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空间维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在当前的国际格局下提出建设和谐世界也是为中国国内创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因为全球化所产生的相互依存使得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否和谐,能否实现长治久安,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国际社会是否和谐。国家和地区和谐是国际社会和谐的基础;国际社会的和谐反过来又能够促进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和谐。如果把一国的和谐建立在国际社会的动荡之上,这样的和谐是不可能持久的。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坚持国家和谐与世界和谐、国家利益与全人类共同利益相结合。我们在国内构建和谐社会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需要,在国际上提倡建立和谐世界,也是出于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需要的考虑。构建和谐世界,昭示了党强化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而且在国际社会倡导以人为本的时代潮流。
  推动建立和谐世界与构建和谐社会,二者相辅相成。二者拥有同样的哲学理念,就是多样性共存与发展的观点、和而不同的理念。从对外政策是对内政策延续的观点看,推动建立和谐世界是构建和谐社会合乎逻辑的延伸;从内外两个大局日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观点看,构建和谐社会可为推动建立和谐世界提供坚实的物质与非物质基础,即硬实力与软实力基础;推动建立和谐世界可为维护战略机遇期、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更充分的保障。
  建设“和谐世界”与构建“和谐社会”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新时期中国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站在时代发展和中国振兴的战略高度,将国内执政理念与外交理念在理论上相衔接、相统一,不仅是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实践发展合乎逻辑的必然结果。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和谐世界思想是我们党国内执政理念在外交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和谐社会思想在国际层面的自然延伸。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思想相继提出,并形成有机整体,充分反映出我们党对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相互关系的深刻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站在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高度,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不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使指导自己内外实践的理论和政策具有不断科学化与系统化的高度智慧与深邃眼光。
  二、时间维度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作为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阶段性反映,与在21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在努力方向上都是完全一致的,两者既相互包容,又相辅相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六个更加”的标志要求,内在地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我们在完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长期奋斗。
  从广义上来讲,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远战略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它要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长远、任务更艰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这一伟大社会理想的重要战略阶段,为未来的和谐社会创造条件、奠定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单纯是党和国家在至2020年期间的重要任务,而且还是一项更长期的战略任务,它将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兼顾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同时,更注重社会建设。注意着重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矛盾。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主要任务是在兼顾加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同时,更注重经济建设,努力完成所规定的经济计划指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是全面性的,要使目前达到的小康从低水平发展到更高水平、从不全面发展到更全面、从不平衡发展到比较平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是全面性的,要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并进一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来的。这个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只有经济、政治、文化三者协调发展,才是全面、真正的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的和谐发展,具体地表现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之间的和谐、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又是有机统一的。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可以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可以不断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
  从狭义上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所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这个目标内涵十分丰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把全面小康的目标简要概括为“六个更加”,其中包括“社会更加和谐”。并且提纲挈领地阐述了加强社会建设的基本思路、基本内容、基本原则。但总的说来,由于受到历史的局限,党的十六大还未能将就如何进行“社会建设”做一个专题来系统、全面地加以阐述。此内容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六中全会和******同志的多次重要讲话中得到了系统阐述和完善。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立足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和需要,针对将来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而作出的战略抉择。有利于党和国家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早日实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近几年来,我国社会方面的发展与经济方面的发展相比严重滞后。主要是:资源能源紧缺,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要;体制的深化改革进一步触及了深层次的矛盾问题;社会组织管理面临新问题,等等。只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全力解决上述问题和矛盾,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我们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只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完成此项历史任务。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
  三、党建维度
  涂小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三个维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党自身的建设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全过程,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功的法宝和关键所在。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中,党的建设始终占据着核心的地位。离开了党的建设这样一条主线索,就谈不上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和胜利。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紧密联系,是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另一个独特维度。

  1939年10月4日,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 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的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迫切地需要建设这样一个党,建设这样一个党的主客观条件也已经大体具备,这件伟大的工程也正在进行之中。”这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的特殊环境里,着眼于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任务,首次提出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命题和任务,从而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同时也锻炼和造就了我们的党。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以决议的方式,把党的建设提到“新的伟大的工程”的高度,赋予其具有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紧密联系的时代特色和具体任务,使我们党的建设步入了一个崭新境界。此后,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又以党章的形式正式载明:中国共产党要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紧密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
  ******同志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强调:要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互相促进。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同志指出,我们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从来都是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伟大事业不断为伟大工程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开辟广阔的前景,伟大工程紧紧围绕伟大事业来进行,确保其蓬勃发展。这是对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二者之间关系及其互动作用的深刻阐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现伟大工程同伟大事业紧密结合,必须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伟大工程同伟大事业紧密结合的重要途径。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稳;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我们党才能卓有成效地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结合起来,把治党同治国结合起来。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必须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中去估量。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必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实现伟大工程同伟大事业紧密结合,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大以来确定的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坚强有力地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这是党的建设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根本性问题。党必须适应形势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完善领导体制,改进领导方式,增强执政能力。立足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不断提高党总揽全局的能力,发挥党在各种社会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对于推进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即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正确应对严峻挑战、顺利完成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必须高度重视并抓紧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健全执政体制,完善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保证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所有这些,都是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的具体的要求。
  实现伟大工程同伟大事业紧密结合,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以来确定的历史任务,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亘古未有的创造性的事业,是凝聚我国亿万人民的愿望和力量的伟大事业。现在,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十分迫切,促进发展的任务紧迫地摆在我们党面前。党中央适时地作出各项决策,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不断使人民群众从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事实说明,伟大的事业不但为我们党创造了无比广阔的活动空间和光辉的奋斗前景,而且极大地促使我们党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宝贵经验和无穷智慧,不断完善、加强和提高自己,推动我们党把加强自身建设同做好群众工作、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结合起来。党的历史证明,关起门来建设党是不会成功的,只有大力加强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在学习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实践中,推进党的建设工作,党的建设和党领导的事业才能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景治.“和谐世界”中国国际战略的新发展[J].科学社会主义,2006,(0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上一篇:新农村建设路上的扶贫主体

下一篇:试析毛泽东的过渡时期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