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摘 要]《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之作,人们以往更多地把它视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纲领,一本阶级斗争的教科书。其实,在《共产党宣言》中,不仅直接使用和肯定“社会和谐”的命题,而且蕴涵着构建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内容,深入挖掘这方面的丰富思想资源,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 和谐社会 指导意义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写于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 它完整、系统而严密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宣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特别是它的阶级斗争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灭亡和社会主义社会胜利的必然性。这部着作从它诞生起时就鼓舞和推动全世界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成为无产阶级最锐利的战斗武器。恩格斯指出,它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带国际性的着作,是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
最近,我再次重新研读《宣言》,却发现《宣言》不仅直接使用和肯定“社会和谐”[1]的命题,而且蕴涵着构建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内容。我认为,与其说《宣言》的发表敲响了旧世界的丧钟,不如说《宣言》的发表昭示了未来和谐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来临!《宣言》不仅为我们描绘出未来和谐社会的美好前景,而且明晰地指出实现共产主义、达到和谐社会的正确路径。深入挖掘《宣言》中所蕴藏的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资源,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共产党宣言》描述的和谐思想
和谐是人类始终向往的一种美好的社会生活状态,而和谐社会更是人类所追求的崇高社会理想。为了实现这个梦寐以求的美好理想,古往今来,多少思想家为之殚精竭虑,勾画出无数令人神往的蓝图。然而,纵观人类思想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所有思想家关于和谐社会的理想和理论都流于幻想或空想之中。而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实现和谐社会已不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是一种客观的历史必然。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起草的《共产党宣言》中,不但描绘了未来和谐社会的情景,而且直接使用和肯定了“社会和谐”的命题。对于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共产党宣言》虽然批判了其“空想”的缺陷,但同时也肯定了它积极的一方面。《共产党宣言》中说,这些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着作,“它们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它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例如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对立,提倡社会和谐,把国家变成纯粹的生产管理机构所有这些主张都只是表明要消灭阶级的对立。《共产党宣言》的大部分篇幅,都是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尖锐矛盾的各种表现,指出这些矛盾的尖锐化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
我们看到,在《共产党宣言》中, 马、恩批判有史以来的社会矛盾,实际上都是以一种和谐社会的理想模式来进行对照分析的,这个理想模式,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得很清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由此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设想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和谐社会的模式。
二、《共产党宣言》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不和谐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被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这种代替并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不仅要有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而且要有正确的途径。
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这就是说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必然导致无产阶级的反抗,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是推动资本主义向和谐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必然发展成为政治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然后,无产阶级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废除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建立一种和谐的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是建立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途径。
三、《共产党宣言》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上提出的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理念与这种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也就是说,《共产党宣言》在当今社会仍然保有鲜活的生命力,也将在新的世纪里继续指导着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其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历史背景、重大意义、基本特征、重要原则、主要任务及落实举措的相关论述是《共产党宣言》光辉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标志着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也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重大认识创新。
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必然的。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的同时,中国社会的各种不和谐现象也越来越突出。这些不仅影响着小康社会的建设,更有悖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性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就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结构之间的和谐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其本质在于人的全面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内,我们一方面要高度重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一方面又要反对不顾国情、不切实际地谈论自由。虽然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自己特殊的国情,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很不均衡,交往方式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样态,个人对自由的理解与追求表现也较大的差异等,但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却不允许我们忽视个人自由和发展问题,否则,我们的实践就不是一种以“个人全面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为目标的现实的运动。但另一方面,不顾实际条件抽象地、极端地谈论自由和个人发展问题,也是有害的,甚至会影响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国家的政治稳定。因此,只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正确地理解个人自由和发展问题,把个人的发展纳入到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的大环境、长过程之中,就一定能够达到个人的比较全面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比较充分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