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根源探析
[摘 要] 当前,民主社会主义为何受到国内一部分人的热捧?又何以在东欧、西欧、前苏联传播泛滥?其中有深厚的社会历史、经济、阶级和认识论根源。民主社会主义是一股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在中国搞民主社会主义既没有历史的前提,也没有现实的基础。
[关键词] 民主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源
Abstract:Nowadays, the reasons why Democratic Socialism receives a great welcome by the domestic people and how it is disseminated like floods in Eastern and Western Europe and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are that they come from the source of social history, economy, class and the epistemology. The author thinks that Democratic Socialism is a social trend which is against Marxism. Practicing Democratic Socialism in China neither has a historical base nor a realistic foundation.
Key words: democratic socialism ;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root
近期,民主社会主义成为学界关注的理论热点。20世纪初,民主社会主义就开始在中国传播,但由于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阶段,没有欧洲资本主义和平发展环境,更没有其赖以滋长的社会土壤,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蔡和森等人的尖锐批判下,很快败下阵来。东欧剧变前后,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死灰复燃,后经过批判暂时沉寂下来,近年来再一次在理论界蔓延开来,成为讨论的热点。那么民主社会主义为什么会产生?它的影响力为什么如此之大? 其赖以存在滋生的根源何在? 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对它产生发展的根源,尤其是在西欧较长期发展和在东欧迅速泛滥的原因进行探讨,从中吸取教训,才能更好地坚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一、社会历史根源:资产阶级人性论
从思想基础看,民主社会主义以抽象的人道主义为其理论基础之一,而抽象的人道主义又源于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在欧洲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根源。
资产阶级的人性论源于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针对中世纪神学以神为中心,贬低人的地位,蔑视世俗生活,提倡禁欲主义等观点,文艺复兴的思想家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并要求尊重“人性”、“人的尊严”、“人的自由意志”,主张把人的意志自由,把人的尘世生活提高到第一位,提出“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想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多么端正,多么出色!论行动,多么像天使,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1]诚然,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继承了人文主义及其思想,反对以神为中心,立足于以人为中心,起过解放思想的先河作用。但是,其基本内容却是资产阶级人性论的抽象理论。由资产阶级的人性论逐步演变而来的民主社会主义提出的基本原则是“以我们对自由、平等和人类兄弟友爱的信念为基础的[2]113。 “它的目的在于使所有的人从各种形式的经济、精神和政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2]8,“成为资本主义和一党制国家共产主义的替代力量。”[2]339
民主社会主义者费多谢耶夫等人曾经在自己的论着中对民主社会主义做过这样的概括:对于作为思想理论纲领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描述,大致可以简述如下:承认“全人类伦理学”原则,“所有社会集团和个人的利益和谐一致”,“互助和博爱”,“超阶级的普遍民主”, “自由与平等是社会主义之本”[2]60。由以上西方民主社会主义者的言论,我们不难看出:
其一,这些理论师承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中所盛行的“天赋****”、“自由、平等、博爱”和“超阶级的普遍民主”等资产阶级的人性论。
其二,这些理论同第二国际的拉萨尔、伯恩斯坦、考茨基等机会主义者所鼓吹和宣扬的“阶级调和论”、“和平长入社会主义论”、“超帝国主义论”、“纯粹民主论”等唯心史观的人道主义一脉相承,同出一辙。
其三,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在欧洲历史久远,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且传播甚广,影响深远。
二、社会经济根源: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相对稳定
从历史上看,民主社会主义是在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发展时期产生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泛滥也与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自我调整使资本主义出现了新变化和较大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人民生活改善,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都走在了世界前头。相比之下,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着很大差距。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末,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又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这种状况使不少人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产生了怀疑和动摇,丧失了社会主义信心,从而为民主社会主义产生提供了条件。
1.科技先进成果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
现代科技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改变了生产力的规模和结构,使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诸要素及其结构、产业结构和经济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在现代科技革命的影响和作用下,在国家职能、民主形式、阶级结构、政权结构及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现代科技革命促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社会失业、经济危机等社会矛盾都有所缓和。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调节,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其政治和经济的危机。
国家对经济和生产的干预和调节成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国家干预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于克服当代资本主义所面临的政治与经济危机,缓和社会矛盾,缩小收入差距,克服资本主义经济无序发展的状况,保持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二战后,在经济发展速度与综合国力方面,资本主义国家远远走在社会主义国家前面,这样就对社会主义国家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严重的挑战。
三、认识论根源:对思维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缺乏辩证把握
从哲学方法论的层面而言,这里有一个认识论的问题,即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问题。第一,从整个客观世界层面来看,任何真理性认识只是对无限宇宙的一部分或片段的正确反映,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总是有限的。第二,从特定事物层面来看,“都只是对该对象一定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3]换言之,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总是不完全的,近似的,具有相对性,不可能全面、准确、及时地反映复杂多变的客观实际。
认识上的局限性往往会造成意识上的模糊性和失真性。许多人注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两者表面的相似之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思想多样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多种所有制成分的并存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民主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混合所有制等,却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两者在根本问题上的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奋斗目标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等都与民主社会主义的有关主张有本质区别。此外,民主社会主义提出要建立民主、自由、人道、公正的“社会主义社会”;主张裁军维护世界和平,重视环境保护等理论和主张,极大地蒙蔽和欺骗众多“自由之士” 、“ 民主之士”和“环保之士”。这些人并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并没有用历史唯物主义犀利的眼光,理性地看待民主社会主义所宣扬的理论与主张,没有认识到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四、社会阶级根源:“新中间阶层”的剧增
“新中间阶层”的剧增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带来了产业结构的巨大变革,传统产业的比重急剧减少,新兴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迅猛发展。随着这种变化,阶级结构也明显发生了变化,以小业主、小商贩、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为代表的传统的中间阶层趋于萎缩,以科研人员、教师、医生、社会福利人员、文艺工作者为代表的新中间阶层崛起。同时,整个“新中间阶层”的人数在剧增,这里包括以熟练工人和技工为主体的新型工人,以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体的技术人员,以“白领工人”为主体的职员等。“新中间阶层”的比例在各国都大幅度上升,有的国家达到60~70%,远远超过了传统产业工人所占比例。
“新中间阶层” 能成为民主社会主义的重要阶级基础还在于:这种新兴的“中间阶层”特点是不直接占有生产资料,主要靠工资收入;文化素养和技术水平较高,在政府机构或公司企业担任一定职务并与其有利益关系;与垄断资本有矛盾,但希望保持自由的市场经济;相当一部分在为资本家服务,成为出卖脑力劳动的雇佣劳动者。这样一个阶层,对社会状况尽管不满,但反对态度并不明确坚定,希求变革社会,又不希望因动荡和混乱而失去自己的既得利益,他们既找不出一付救世良方又试图寻找其政治上的代言人。“新中间阶层”的这种政治面目和摇摆不定的政治身影正好为民主社会主义所利用。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恰恰代表了这一阶层的利益要求,社会党成了他们政治上的代表,同时也大大拓展了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阶级基础。
五、隐形或潜在根源:政治主张的实用性、隐蔽性
民主社会主义的这种“软”主张主要集中表现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民主的、局部的改良,以和平的渐进的方式实现所谓“民主的社会主义”,而对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根基既不触动,也不****资产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剥削。这样一种政治主张能够被资产阶级所容忍和接受,也使它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获得了较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特别是资本主义和平发展时期,一方面资产阶级能接受甚至乐于让民主社会主义的政党上台执政,因为资产阶级想通过改良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维护长久的统治。民主社会主义的政策及主张迎合了资产阶级的这种需要,所以获得发展。另一方面,民主社会主义的改良政策也具有相当吸引力和感召力。具体表现
1.理论的实用主义。这是民主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民主社会主义的显着特点。它不要求各国各政党必须执行社会党国际的路线、政策,而主张不同地区、国家因特点不同,政策也应不同。比如南欧社会党政策就比北欧的要激进一些,以争取中下层民众;对落后国家,甚至允许采用非议会和激烈变革的措施等。此外,还主张世界观及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以此吸引具有不同信仰的人都支持和参加社会党,扩大它的影响。在最终目标这一根本问题上,也采取了比较抽象的灵活态度,认为“人类个性的自由发展”,“自由人以平等地位共同工作”,“公正”、“平等”、“相助”等即为最终奋斗目标。这种实用主义和随意性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社会各界的“口味”,成了它发展的重要闪光点。
2.民主社会主义的隐蔽性。民主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反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潮,但是它却用“人道”、“民主”、“社会主义”等伪装掩藏起来,具有很强的欺骗性,使人们往往误认为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他们倡导“平等、博爱” 、“社会公平” 、“全民福利”和“超阶级的普遍民主”等,极富煽动性。
3.迎合了某些群体。一些年轻人比较喜欢环保运动,和平人士酷爱和平,一些妇女强烈呼吁女权运动等,这些组织一般意识形态较为淡薄、组织松散、目标单一。各国社会党逐渐认识到这一点,并不断把这些社会运动整合到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运动中来,大大拓展了其影响力和阶级基础。
六、社会现实根源:西欧和北欧“福利国家”的实践
福利国家制度不是民主社会主义的专利,但民主社会主义却是福利国家的积极倡导者和建设者。 二战以后,一些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在西欧和北欧一些国家上台执政,瑞典、挪威、丹麦等国社会民主党还长期执政。他们推行民主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纲领,搞所谓的“福利国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世纪90年代,民主社会主义对福利制度又进行了新的探索,赋予了福利制度新的含义。在某种意义上,所谓福利国家就是由国家立法而建立起来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一是社会保险制度,主要包括疾病保险、养老保险、事故保险、失业保险等;二是社会补偿制度,它是指国家对因公死亡或者伤残的人给予补助的制度;三是社会补助制度,主要是指国家对有各种困难的人和群体给予补助。此类补助名目繁多,主要包括产妇补助、儿童补助、教育补助、住房补贴等项目;四是社会救济制度,这是保证每个人都有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主要救济的对象是先天残疾者、弱智者、中年丧偶者、单亲父母、多子女家庭、移民家庭,等等[4]。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西欧福利国家制度的主要特点。一是,社会保障覆盖面宽广,时间跨度长久。从英、法、德、荷兰和北欧三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来看,其基本都涉及一个人的生、老、病、死、伤、残、教育、丧偶、失业等人生必经的或偶遇的风险。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基本上都有相应的解救措施,的确是“从摇篮到坟墓”的无所不包的社会保障制度。二是,社会保障项目资助金额高。1964至1970年的英国工党第二届内阁曾较大幅度地提高养老金、疾病和失业救济金的数额。法国社会党在1981年执政后也实行了如提高最低工资、增加养老金等措施,增幅分别为25%和50%。
民主社会主义的这些实践具有很大的诱惑力,确实也取得了一定成效。首先,它缩小了贫富差距,维护了社会稳定。西欧各国的高福利是通过高税收来实现的。各国政府通过对不同收入的阶层实行有差别的税收政策,特别是累进税减少了由所有权所产生的分配差距,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其二,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公民自由。社会保障制度具有普遍性,几乎惠及所有的公民。从生到死的保障增强了社会中下阶层对失业、疾病等风险的抵御能力,有助于将个人从僵化的制度中解放出来,从而扩大了公民个人自我设计、自我选择的自由。其三,体现了团结互助的精神。福利国家的特点就是把大量的财富从就业者方面向正在成长的一代和老的一代再分配,从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再分配,从强者向弱者再分配。这样代代相接,为代际公平、代际和谐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体现了社会成员之间团结互助的精神。
总之,福利国家制度集中体现了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自由、民主、平等、相助,是西欧各国社会党理念的具体化。因此,福利国家被视为民主社会主义的同义语,其实践所取得的成就又为其传播、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七、外部根源: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改革的失误与挫折
前苏联在7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重大失误,尤其是在斯大林时期践踏民主和法制,出现了严重的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不正常现象,严重地损害了社会主义的形象。当时,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使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信念发生了动摇,因而民主社会主义一出现便受到热捧。
1.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改革遇到的挫折。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和指导思想上的问题,以及体制上的不够完善,出现了一些大的失误。比如斯大林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肃反扩大化,二战后初期苏南冲突以及随后在东欧的清洗,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冲突甚至战争等。东欧各国之所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有重大关系,所以最初各国大都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随着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显露,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导致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水平并未得到提高,有的国家,如波兰、匈牙利甚至还有所下降,各国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改革大多收效甚微甚至失败。这些失误都被民主社会主义所利用,以此为借口大肆攻击现实社会主义制度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引诱人们轻信民主社会主义思想体系。
2.西方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对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传播民主社会主义理论与思想是“和平演变”的重要内容,并且大获成功。在“波兰和匈牙利开始出现民主运动之后,东德人和捷克斯洛伐克人也一致问道:‘为什么我们不干?’,在这些人开始发动民主运动之后,罗马尼亚人随后又自问到:‘为什么我们不干?’”, [5]并且演变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在波兰,“民主化”花了10年时间,在匈牙利花了10个月,在东德花了10周,在捷克斯洛伐克花了10天,在罗马尼亚花了10小时。
3.西欧共产党自身的弱点。西欧各国共产党在战后初期,其力量与社会党势均力敌。但几十年来,由于各党自身的许多弱点,比如政策往往脱离本国实际,不注意做群众工作和进行日常的必要的斗争,党内派系争斗严重等,导致了其力量和影响的明显减弱,如今已远远被社会党所超过。
总之,由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民主社会主义是西方国家特定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的产物,在中国搞民主社会主义既没有历史的前提,也没有现实的基础。民主社会主义并非民主的社会主义,而是一股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只要我们真正重视并着力解决民主、公平、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会放射出更加绚丽的真理光芒。
[参考文献]
[1]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61.
[2] 社会党国际文件集编辑组.社会党国际文件集[G].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3] 李秀林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353.
[4] 刘玉安.北欧福利国家剖析[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46.
[5] 高 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