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解读
摘 要:和谐文化是以和谐精神为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政治特征、浓郁的民族特征和强烈的时代特征。和谐文化建设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并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以人为本,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创新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创造更多更好的和谐文化产品和服务,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和谐;和谐文化;文化建设
一、和谐文化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和谐文化,简而言之,就是以和谐精神为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的文化,它所反映的工艺技术、社会制度、政治体制、法律和道德规范、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信仰、意识形态、思维方式等都应贯穿着“和为贵”和“天人合一”的“和合”思想观念。由此,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就是反映和指导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伦理、科技、军事、法治等建设的和谐文化。其基本特征为:
第一,鲜明的政治特征。在当代中国,和谐文化应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政治特征,其基本方向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首先,和谐文化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武装人们的头脑,帮助人们树立和谐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其次,和谐文化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在内容上,和谐文化要反映人民群众的理想愿望和审美要求,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断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在形式上,则应当力求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方便群众,易于被人民群众所接受。社会主义性质是和谐文化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方向。
第二,浓郁的民族特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是各家各派至上的理想追求。“和为贵”是儒家学派的重要思想,主张以“和”的思想建设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及法律和道德规范,建立和谐的人际和社会关系,认为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道家文化重视“‘天和’,提出‘道法自然’,主张‘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倡导‘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追求万物并进、圆融无间的目标境界,这种天人调谐的思想是和谐文化的哲学基础。”可见, 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是和谐的文化,浓郁的民族特征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必要条件和根基,同时也是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根本标志。
第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谐文化在内容上,反映时代风貌,讴歌时代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形式上提倡多样化,贴近时代风格,广为世界各族人民所喜爱;在生产上要积极应用现代高科技,提高文化生产效率的扩大其影响力。在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国际环境中,和谐文化要“面向世界”,以博大的襟怀和开阔的视野,大胆吸收和借鉴外来的优秀文化成果,博采众长,自我完善和创新,并与世界各族人民共享文化成果。和谐文化还具有时间上的前瞻性和超越性,它能超越具体的时代环境,为新的时代建立新的社会价值体系与行为方式,为新的和谐时代到来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支持。
二、和谐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一)和谐文化主导人的思想意识,引导全社会向着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
文化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具有时间长、范围广和层次深的特点。和谐文化以“和合”的核心理念去影响、引导人们的认识活动和认识结果,从潜意识中自动调控着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并超越现实局限性、创造出新的观念和理想,为社会进步明确前进的方向。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是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重要方式和基本条件,是把人与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和凝聚力量。和谐文化提倡营造以和谐为基调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建立以“和为贵”和“天人合一”的社会共识和道德规范,从而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激励人们团结一致,共同奋斗,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模式的确立,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力量都引导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布局上来,引导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上来。
(二)和谐文化影响人的思维、生活方式,有助于构建和谐、健康的社会规范
构建和谐地社会需要建立和谐、健康的社会规范,无论是政治制度、法律规章还是道德规范的和实施,都离不开人们思想意识的主导和影响。和谐文化在愉悦人们身心的同时,帮助人们自觉摒弃腐朽、堕落的文化思想和生活习惯,养成新的思维、生活方式,并自觉地去创新和适应新的社会规范。和谐文化倡导科学、健康、和谐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通过文化舆论等功能促进其形成社会规范,进而约束和制约人们学习、生活和生产等行为。同时,引导人们以和谐的理念认识、分析和处理事情,自觉地事事、处处、时时“中节”“中矩”,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三)和谐文化引导人类与自然建立和谐合作、共同发展的关系
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以来,人类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无节制地开发自然资源,导致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能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失调,生态环境破坏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谐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发展要符合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和客观规律,并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既改造自然,又顺应自然,既不屈从自然,又不破坏自然。主张天人协调,人要善于利用自然规律为自身服务,同时,还要尽到人类改造自然、培育自然的责任同,不主张片面征服自然。提倡人类活动不超出自然的承受限度,按照人类与自然共同的发展规律,避免和化解人与人之间乃至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或冲突,建立和谐协作、共同发展的关系,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一)加强研究,切实把握和谐文化的发展方向,制定和实施“以人为本”的文化发展战略
文化是人创造的,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并于十六届六中全会将其推向极至,成为党在新时期理政治国的核心理念。“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说来,文化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文化建设的研究,加强对和谐文化形式、实质及发展态势的研究。不仅擅于透过表象把握和谐文化实质,更要具有前瞻性,善于引导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文化产品种类、内容和价值诉求是多元化的,但和谐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其文化思想必须以和谐为核心理念,其宣传导向与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同时,要加强和谐文化形式和文化需求的研究,只有坚持文化导向的一致性和文化形式的多样化,文化才能保持和谐健康、欣欣向荣、百花齐放的景象。
(二)弘扬民族精神,推进和谐文化的现代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积淀起来的精神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博大精深,历史渊远,不仅能帮助人与人、人与社会间建立和谐的伦理关系,而且引导人与自然间建立和谐共处的关系,破解现代工业社会以来人与自然间的难题。如,儒家思想中的“和为贵”墨家的“兼相爱”、道家的“天人合一”等,具有强大的现实需求和时代生命力。由此,建设和谐文化,我们不仅需要,而且有责任积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吸收现代精神文明成果,实现传统文明与时代精神趋向的优化组合,努力推动传统和谐文化的现代创新。同时,学习、借鉴、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实现创新与发展,服务时代,造福世界。
(三)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扩大和谐文化生产,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推动人类社会和谐发展
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谐文化要有和谐理念为灵魂,更需要有人们喜闻乐见的和谐载体供人们欣赏、消费。在社会文化大众化的今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为人们提供和谐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重要途径。建设和谐文化,就要以和谐理念不断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和谐文化产品和服务,使和谐文化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使整个社会处处洋溢着和谐的理念及和谐氛围。一方面,加大政府对和谐文化建设投入,尤其是推动农村基层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为社会大众提供高质量、低价位的和谐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大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另一方面,鼓励社会各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扩大和谐文化生产能力,促进人们的文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同时,要加强文化市场治理和宏观调控,通过行政、法治及经济杠杆等手段抑制庸俗、低级、腐朽文化生产,净化文化市场环境,推动人类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永瑞等.迈向新世纪[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陈旭光.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王伟.和谐文化:“以人为本”的文化发展战略[N].光明日报,2006-01-10.
赵玉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探析[J].东岳论从,2003,(05).
下一篇:浅谈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