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层面”基本内

发布时间:2015-08-13 09:44

  摘 要:从理论、理想、精神、道德“四个层面”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性质和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动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道德基础,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路径。
 
  关 键 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荣辱观

  Abstract:Analyzes 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t four levels with the aim of forming and propagating the core values, i.e., theory, ideal, consciousness and ethic. The Marxism as a guide determines the nature and orientation of the socialist caus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 keeping up the Marxism to be the guiding ideology is the core. The ideal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on which Chinese people are possible to unite together so as to struggle for their own interests, so making the ideal more popular is important. The national and contemporary consciousness is a fresh impetus to the socialist caus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 giving full scope to the consciousness is also important. The socialist view of honor and disgrace is an ethical foundation of the socialist caus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 getting the view rooted in people/society is a key.

  Key words:socialism; core values; view of honor and disgrace
  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1]这一论断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十七大报告通过“四个用”的表述, 从理论、理想、精神、道德“四个层面”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要求:即,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鲜明回答了在社会思想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的情况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来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开拓前进的重大问题。这不仅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认识更加成熟,而且也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和核心地位。本文将结合十七大精神和当前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要求、新任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层面”的基本内涵进行分析。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是十七大报告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内容的首要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从理论层面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作用。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一种理论,一种科学的理论,同时又是一种信仰,一种科学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无产阶级和人类根本利益的科学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指导思想。在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指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在阶级社会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意识从来都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反映。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党和人民从根本上达到团结统一的思想政治基础,是我们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唯一正确的思想武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旗帜和灵魂。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是行动指南,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我们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形态。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同时期的理论成果,指导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从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重要的价值选择与价值导向。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同时,十七大报告还强调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1]。因此,只有用这个理论体系来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才能在其指导下形成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在全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只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指导实践,才能逐步取得各族人民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才能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步调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要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其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非常重视理论指导的党。毛泽东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曾指出:“我们的党从它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基础的党,这是因为这个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最正确最革命的科学思想的结晶。”[2]从马克思主义在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地位看,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不同时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都以无可辩驳的真理告诉我们,如果偏离马克思主义,怀疑马克思主义,忽视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实际应用,我们的事业就会出现困难、挫折以至于失败;相反,只要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全党和全国的指导思想地位,我们的事业就会转败为胜,转危为安,节节胜利。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的实践反复证明,执政党的意识形态,是居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决定了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形势下,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之中,这些必然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各阶层、各种社会组织以及各种社会群体的文化需求日益多样,人们的价值取向、价值选择明显存在差异,特别是面对社会思潮的起伏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出现的文化多样性和价值观念多元化更为明显。如何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如何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领和整合多元、多样的社会思潮?这些问题成为当今不可回避和不能绕过的客观事实。因此,十七大报告特别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历程也充分证明:“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民族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4]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4]。因此,在当前,必须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于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变化的新实践、新形势、新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科学地、完整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特别是结合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特别是要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
  二、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是十七大报告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内容的重要观点之一。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是从理想层面强调干部群众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理想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繁荣富强的向导。所谓共同理想就是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因此,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必须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理想,就是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共识,而且也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客观需要。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160多年的历史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振兴中华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是中国现阶段实实在在的奋斗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又是每一天都在进行的生动实践;走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的历史活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决定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且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1]实践充分证明了有没有共同理想,与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以及兴衰成败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我们不可回避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邓小平曾指出:“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5]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最高理想,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在当前,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过程,需要经过很多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究竟是什么样子,现在实践还没有发展到那一步,我们不可能对它进行详细的描绘,更不能超越现阶段,作不切实际的实践。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只有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充分显示出来,从而为实现共产主义准备好物质条件和打好思想基础。******指出:必须认识到,我们现在的努力以及将来多少代的持续努力,都是朝着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终目标前进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我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确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脚踏实地地推进我们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既体现了现阶段党的奋斗目标,又体现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这就要求共产党员必须要把为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而奋斗同为现阶段共同理想而奋斗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之中。同时也要看到,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社会主义的历史毕竟是短暂的,我们前面的路并不是平坦的,还会有各种各样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风险,因此我们需要树立必胜的信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三、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是十七大报告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内容的又一重要观点。这是从精神层面强调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讲,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但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的。十六大报告曾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其中爱国主义价值观是民族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在爱国主义价值观中,价值主体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社会、中华民族人民;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是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价值目标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当代中国,价值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中华民族人民具有历史必然性的价值路径选择。因此,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基本内容。
  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指对实现共同理想的动力之源的价值认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 民族精神是以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方式表现出来,成为每个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它曾经创造了以儒学思想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在它的引领下,中华民族的文明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但到了近代它逐渐式微。“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开始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弘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革命精神,继承和发扬全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文明的先进成果,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观念深入人心。改革开放使人们的思想又一次获得解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成为时代潮流。
  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是鼓舞人们奋勇前进的号角和旗帜。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良传统,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历史表明:当中华民族的生存和独立受到威胁的时候,当中华民族为抗击外国侵略而共同斗争的时候,当世界出现重大变革和进入新时代的时候,都是在民族精神这面旗帜下,不屈不挠地抗击外来侵略者,扞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继承优秀传统,就是把民族传统中的优秀的并与当代实践所契合的东西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弘扬,使其不是停留在书本上,而是成为现实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组成部分。”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事业。******指出:“我们所讲的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同促进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同维护国家独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6]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因此,我们的党员干部和群众既要正视我们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也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历史较短的事实,同时要认清和理解世界上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那么多,真正发达的也就是一些西方国家,更要看到社会主义给我国带来的巨大变化,看到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长期斗争中反复探索比较后的必然选择,从而不断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从这个意义上讲,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历史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现实性很强的实践问题。
  “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是民族精神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成果。当今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时代的剧烈变化对各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都提出了严峻挑战,也使得改革创新成为时代精神的核心。一个民族要在当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坚持改革,不断创新。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在经济科技方面还比较落后,社会结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以及人文意识都还处于“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域”的复杂混合和相互缠绕的现实条件下,我们的党员干部应不断提高对客观形势的把握和对时代精神的理解能力。同时,还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这些思想为我们实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保持民族精神的先进性和活力指明了方向。
  四、 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路径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也是十七大报告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内容的重要观点之一。这主要是从道德层面强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一起,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荣辱观是人们对荣和辱的根本看法和观点,是人们日常工作、生活,或者说维持正常社会运转的最基本的一种伦理价值观念,是对人们是否履行一定的社会义务和是否表现为应当的行为的道德价值认识和评价。”[7]
  从内容上看,“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反映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鲜明时代特征,回答了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通过对“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基本内容的全面解读,揭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和实质;强调了在新形势下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从导向上看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在全社会确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因此,只要把握了这一点,也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反映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根本要求。它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是对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思想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和应该养成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高度概括。
  荣辱观是一个民族思想道德的基点,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每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道德基石。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深刻变革,经济快速发展,文化相互激荡,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多方面影响。要造就良好的社会风气,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使之家喻户晓、人人践行,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扎实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确立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和素质为基础。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社会成员都能在时代的要求中明荣辱之分,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有所依托、有所体现。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适应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因此必然成为引领社会思潮的主导力量。
   总之,在当前新形势下,面对社会思潮的复杂多变,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和中国国情的教育,不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
  参考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07-10-25(1).
  [2]毛泽东. 论联合政府[M]∥毛泽东选集: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093.
  [3]邓小平.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M]∥邓小平文选: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63.
  [4]刘云山. 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N]. 人民日报, 2007-10-29(6).
  [5]邓小平.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M]∥邓小平文选: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44.
  [6]******. 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M]∥******文选: 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121.
  [7]章毛平. 坚持知、情、意、信、行的统一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有效性[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4):1-5.

上一篇:浅谈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史

下一篇: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