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的根据和保障机制
[摘要] 科学发展不仅是一种发展理念,而且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本质。科学发展是围绕着劳动者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发展的根据。科学的发展是以劳动者为核心和方向的发展,必须以民主法制为保障机制。
[关键词] 科学发展;根据;保障机制
当前的科学发展理念,是我国30年改革进程中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国内外理论创新的结果。从实践上看,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出现了各种违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现象,科学发展理论的提出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从理论上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针对现实问题,国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创新,同时,当代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新发展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都成为了科学发展理论的来源。[1]科学发展理念的提出,对于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和理论意义,但与此同时,在认识到科学发展的当代意义的基础上,还应该在理论上拓展科学发展的内涵,将科学发展的理念纳入到社会主义理论的体系中来。笔者认为,拓展科学发展的内涵,核心问题就是要明确科学发展不仅是一种发展理念,而且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本质。社会主义制度取代了资本统治劳动的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了劳动者的统治地位,可以说,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劳动者为主体的制度。科学发展就是围绕着劳动者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发展的根据,而社会主义的根本点就是人的解放,进一步说就是劳动者从一切奴役关系中解放出来,实现自身的自由发展。科学的发展就是以劳动者为核心和方向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必须始终坚持这一点,否则就背离了社会主义制度。
一、当前的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据是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矛盾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实现了快速发展,但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经济矛盾,这些矛盾已经制约了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进一步深入改革开放,必须要解决这些矛盾。
一是逐步扩大的贫富差距。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我们把社会经济政策的重点放在了经济总量的发展上,比如,曾经有一段时间,全国上下强调GDP的增长速度等,忽略了收入分配问题,尤其是忽视了基层劳动者的生存状况,使得中国社会领域的差距急剧扩大。这些差距具体表现为传统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以及当前越发严峻的居民贫富差距。当前,不同的机构和学者对中国的基尼系数的判断不尽相同,但总体上看,大家公认中国的基尼系数在0.45-0.5之间。这一差距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拉美国家,正处于警戒线。过大的贫富差距,会产生一系列问题。
二是自然环境污染。为了经济增长,可以不惜代价,这是前几年中国很多地区发展的逻辑。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与环境问题相伴而生的各种不均衡也在扩大。城市与农村的不均衡、社会不同阶层之间差距的扩大都可能引发在环境方面的剧烈冲突。气候变动及异常天气的增加,使得灾害和水资源不足的问题愈发严峻。
在此情况下,中央政府已经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危害,但受政绩观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
三是能源的极度浪费。为了能实现今日的经济目的和经济利益,在利用能源方面,杀鸡取卵、不顾子孙后代的办法普遍存在。资料显示,陕西省煤炭回采率平均不到30%,新疆煤矿的回采率也大约在30%的水平,而我国《煤炭工业技术规范》明确要求煤炭矿井的回采率最低不应低于75%。这意味着,企业仅能开采出煤炭资源的三成,剩余的七成白白浪费在地下。这使得从储量上看能够开采上百年的煤矿,实际上仅30年就会开采殆尽。石油开采中的浪费现象同样惊人,新疆一般油井的采收率能达到40%,陕北一些油井的采收率连20%都难以达到,这意味着埋藏于地下的原油每吨仅能开采出100多公斤,其余800多公斤的原油全部流失了。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每年能源浪费量近4亿吨标准煤。
四是部分企业资本原始积累冲动所带来的生产安全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私有企业主、部分基层官员以及其他各种势力追求超额利润的需要,在劳动者权利缺失的背景下,出现了各种损害劳动者人身安全甚至生命的案件。矿难、桥塌等事件层出不穷,据统计,2007年全国事故总量50万起,平均每天1387起,因事故死亡平均一天有278人;中国生产亿元GDP死亡率是先进国家10倍。
实践中的这些矛盾,要求在理念上提出科学发展的思路,同时,国内外关于发展的理论,也为科学发展观的系统化提供了条件,这些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形态中包含的科学发展理念、当代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新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以及中华民族哲学智慧中蕴涵的以人为本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但仅从这个层面认识科学发展观还不够,理论上,应明确科学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属性,才能在实践中长远、彻底地贯彻科学发展观。为分析科学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属性,必须明确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
二、资本主义制度下发展的本质是以资本增值为核心的发展
无论从资本主义的批判者还是拥护者的角度来看,都能够看出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
从拥护者来看,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实质就是资本的经济学。资产阶级经济学在200多年里,不管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只有一点没有发生变化,那就是这个理论就是资本人格化在理论上的表现。传统苏联教科书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是一种外在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的正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反,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因为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眼里,没有义务去服从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逻辑批判没有意义。
黑格尔曾经说过,哲学就是哲学史。实际上,经济学也就是经济学史。资产阶级的经济学从一开始就围绕着资本增值这个核心任务。重商主义是商业资本利益的表现,重农学派研究的是产业化的农业而非小农经济。到了斯密这里,已经将全部产业作为研究的对象,从李嘉图、萨伊和西斯蒙第,到这个阶段已经整合了资产阶级在这一个阶段的思想,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真正成了使资产阶级致富的经济学。在资产阶级的理论体系中,斯密理论是其前提。当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发展到上世纪30年代,凯恩斯提出了国家干预的主体思想,其目的无非是利用国家这个实体来实现群体资本家的利益。而近几十年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福利社会的出现,无非是资本对立面——劳动阶级联合斗争的结果,绝不是资本集团放弃了自己的利益。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在经济增长理论上有了很多的突破,出现了新经济增长经济学,他们充分利用数学工具,将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与经济增长的结果通过函数的方式表达出来,精确计算不同要素在社会增长中的贡献,但为什么至今,资产阶级的经济学还没有关于发展的函数理论出现?事实上,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增长核心依然是资本的增殖或者说是社会财富的增加。
从马克思主义来看,马克思在《资本论》等着作中,揭示了资本生产的实质。马克思认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在这个生产方式中,“正像人在宗教中受他自己头脑的产物支配一样,人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受他自己双手的支配。”“利物浦是靠奴隶贸易发展起来的,奴隶贸易是他进行原始积累的方法。”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近年的迅速发展,并没有改变资本发展的实质。当今社会的全球变暖、武器贸易的增加、毒品贸易的增加等都充分表现了这一点。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表的2005年年鉴中说,2004年全球军费开支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达到1.035万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6%,按实际价格计算仅比冷战最高峰时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低6%。美国国会的一份禁毒报告指出,该国每年种植1万吨大麻,超过了从墨西哥和加拿大进口的大麻数量(5000吨)。而加利福尼亚州司法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仅在该州被清除的大麻,其价值就高达67亿美元,其数量也由2001年的31万多株上升到该年的167万多株。
正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发展的核心是资本的增值,这个制度下的发展的其他问题都围绕此问题出发,马克思才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性发生了异化,人的发展最终从属于资本的发展,实现人的发展的社会条件,就是劳动取代资本的统治地位,实现以劳动者为核心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科学发展应是以劳动者为根据的发展
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提出了未来社会主义的设想,即基本消灭私有制度,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促使生产方式围绕人的发展。“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表述为:“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为了人的幸福,“必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由此出发,马克思建立了他的理论体系,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并提出了未来社会的构想。
但是,现实的中国以及苏联所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背景并不是像马克思所设想的那样,现实的中国以及苏联的社会主义是由武装革命夺取政权的,只是社会主义运动制度化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于其所处的俄国和中国资本主义并不发达,封建领主制和集权官僚制的统治仍严重存在,因此,其特点是借用旧的行政集权体制组建新政权的国家机器,以对抗国内外旧势力并组织民众展开工业化。这样做虽是迫不得已的,但其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行政集权体制是革命所****的集权官僚制的体制形式,是旧的国家机器,以它为手段实现革命的目的,只能在特殊情况下、极短期内才有合理性,而且包含着对革命的极大危险。马克思早就预见到这一层,他指出:“当阶级统治的这一种形式被破坏后,行政权、国家政府机器就变成了革命所要打击的、最大的、惟一的对象了。”如果不及时以民主法制对行政集权体制进行改革,那么,它的集权属性和结构、机制,就会在抑制民主、限制劳动者权利的同时,滋生出与社会主义本质和原则相对立的“社会公仆变成社会主人”的反社会主义势力,利用行政集权体制以权谋私,甚至改变社会主义的路线、纲领、政策、法律,形成官僚资本主义的理论、运动和制度。苏联的剧变和解体,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改革以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策被提出来,这对于中国社会财富的增加具有进步意义。但总体上来看,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应该服从于人的发展。
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核心是实现劳动者的社会主体地位和提高其素质技能。从经济层面来讲,就是要实现以下目标:
第一,使劳动者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的主体,使他们通过政治权利保障自己的经济权利不被剥夺。具体来说,就是要完善公有制和民主制度,使公有制真正成为劳动者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第二,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要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技能为目标。在实现生活条件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者身体素质、文化素质以及技能素质等方面全方位的发展。
第三,实现劳动者的自由发展。
四、以民主法制为保障机制,实现科学发展
经济发展进程本身就是多方利益博弈的过程。社会经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的一系列环节,都是社会各个阶层利益对接的结果。没有制度和机制的保障,科学发展最终可能成为空话。为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必须看到制度保障的重要性,同时也要看到解决这些问题的长期性,而这也就是改革的目标之一。这一保障机制应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机制,即民主法制的机制,它是社会主义的政治机制与实现形式。
当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包括贫富差距加大、环境污染、盲目生产等问题,不过是当前社会主义制度内部矛盾的体现。主要矛盾就是旧势力在公共权力机构中的残存,其表现就是马克思、恩格斯警示过的“公仆变主人”的以权谋私,其最大危害就是在路线、法律、政策上违背社会主义原则,损害公共事业和利益,侵吞公共财产,破坏自然环境。促进科学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在不断壮大社会主义势力的同时,抑制和克服反社会主义的不和谐因素。民主法制作为社会主义的政治机制和实现形式,主要的意义就在于此,也只有不断强化民主法制,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发展。
为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以民主法制作为其政治机制和实现形式。民主法制的实质在于公民个体平等地表达自己的利益和要求,制定集合个体权利而形成的代表总体利益和要求的法律,并选举和控制执行法律的机构及其负责人,进而由这些机构中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依法调节、处理个体之间的关系,以保证个体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实现其正当要求。与此同时,要以法制惩处、矫正那些侵害他人和公共利益的行为。这有两个层面。侵害他人的行为是明显违犯法律的,是对个体****利的侵害,这个层面的惩处和矫正也是比较清楚的。而侵害公共利益的行为,特别是在公共权力机构任职的公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甚至以个人、家族、集团的私利影响甚至操纵法律、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造成公共事业、公有企业、公共利益重大损失者,必须以民主法制严肃惩处,并消除其在法律、政策层面的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标志,就是实现在平等公民权基础上的民主权,由全体公民来掌控其个****力派生并集合的公共权利。由民主选举并控制的公共权利机构负责人制订并执行法律、政策,保证公民个人和公共权利和利益的实现,消除对他人和公共利益的侵害,保证公有制经济和公共事业的健康发展。民主法制是惟一的,也是切实可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机制和实现形式。
注释:
[1]王东,刘芃君.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J].党政干部学刊,2007.9.
半月谈[N].2004.10
中国招标信息网[N].2007-4-27
新华网[N].2008-1-18
资本论[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679,681、828.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2):120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2):413.
上一篇:生态公平的当代意义
下一篇: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