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从中国共产党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政策,看中国

发布时间:2015-08-15 11:21

  摘要: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关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其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本文试图结合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中,来探索以人为本问题。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土地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
  一、什么是以人文本?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谓以人为本,其基本含义就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古已有之。我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马克思主义在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也指明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规律,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而第一次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成为指导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项重要思想原则。
  二、中共土地政策中的"以人为本"
  以农民问题为例纵观中国共产党依据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社会矛盾的变化,制定了符合当时实际的土地政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达到了不同程度。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对中国的土地革命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必要的经验。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土地革命的极端重要性。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在由瞿秋白主持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八七会议上,中共中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对土地政策作出了一些规定:第一,"没收大地主及中地主的土地,分这些土地给佃农及无地的农民","对于小田主则减租,租金率由农民协会规定之"。在大革命失败的形势下,作出这个规定,是有利于集中打击大中地主阶级的。第二,"没收一切所谓公产的族祠庙宇等土地,分给无地的农民"。第三,"农****动的主要力量是贫农"。第四,"现时主要的是要用‘平民式‘的革命手段来解决土地问题",这就是充分发动群众,自下而上地分配土地。第五,"由农民协会取消重利盘剥者的债务、苛刻的租约与苛约"。这种只取消高利贷而不是废除一切债务的规定是正确的。这次会议的主要缺点,一是没有提出团结中农和如何对待富农的问题,二是提出了"土地国有"的主张。此主张来源于共产国际的指示。作为土地革命的最终目标,有其正确性的一面,但作为实现民主革命的任务是不恰当的,因为它不利于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尽管如此,八七会议把土地革命作为一个中心议题提了出来,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28年六大之前,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虽然肯定了没收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原则,但也存在严重的错误:一是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只没收地主土地,二是没有将富农与地主严格区别开来,三是主张土地国有或公有。
  1928年中共六大明确规定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确定了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的阶级路线,对富农的策略也有调整,但土地所有权等问题依然没有解决。由于历史发展的局限性,六大对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敌人、党的工作重心等问题认识不足。随后经过三年多的土地革命实践,土地所有权问题得到解决,即农民不仅获得土地使用权,同时也获得土地的所有权,并基本形成了一条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1931年,毛泽东制定了"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路线。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方面取得一定成效。1931年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者上台后,在土地革命中执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政策,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企图从肉体上消灭地主,从经济上消灭富农。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这是正确处理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关系的一种特殊的土地政策,有利于全面抗战,具有进步意义。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随着中国人民和美蒋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土地改革的条件越来越成熟。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将减租减息的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到1947年下半年,解放区2/3的地区已基本解决了土地问题。1947年10月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是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的土地纲领。针对土地改革中出现的"左"的偏差,毛泽东在1947年12月会议上强调,土地改革中必须注意两项基本原则:第一,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第二,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②。到1948年秋,在l亿人口的解放区消灭了封建的生产关系,农民获得彻底解放,工农联盟得到巩固,并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基础。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也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中国共产党采取的这一系列土地政策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要,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为革命最终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其基本特点是在保留集体经济必要的统一经营的同时、集体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户,承包户根据承包合同规定的权限,独立作出经营决策,并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前提下分享经营成果、一般做法是将土地等按人口或劳动力比例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分给农户经营。承包户和集体经济组织签定承包合同。具体形式有。(1)包干到户。(2)包产到户。目前,绝大部分地区采用的是包干到户的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主要生产资料仍归集体所有;在分配方面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集体和家庭有分有合。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中央的积极支持和大力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已有93%的生产队实行了这种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取消了人民公社,又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而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是适应我国农业特点和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的一种较好的经济形式。
  由以上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土地政策进行了适时的调整,其调整的依据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最近,有不少经济学家指出,在未来十年中,中国的土地问题将成为最为尖锐、最为矛盾突出的问题,因为在中国城市化的过程中,每年1万亿元至2万亿元的土地增值收入,将成为利益争夺的焦点。中国共产党又将以怎样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维护人民的利益、保障人民的利益呢?
  我国是农业大国,因此土地问题的解决就显得尤为重要。土地问题是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基础,农业是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作头等大事,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如何保证农民利益,是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而要解决农民问题,就要解决好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问题。
  ******同志在继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④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实现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
  参考文献:
  ①《毛泽东思想概论》余茂笈主编;
  ②《毛泽东思想概论》罗正楷主编;
  ③《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高教出版社;
  ④十七大报告。

上一篇:简论继续解放思想与深化改革开放

下一篇:浅谈改革开放30年党的理论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