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民主法治基础
摘 要:在社会转型时期,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张。它是一个人们能够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等相处、民主协商、自由发展的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社会,同时又是一个法制健全、管理有序的社会。
关键词:社会转型;和谐;以人为本;核心价值。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苦探索,但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人民十分珍惜并坚决拥护这个来之不易的民主成国。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中国人民不仅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提出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且正在逐步实现把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共同理想。
一、中国的民主政治是符合国情的选择
人类几千年的政治文明史,反复印证了一个道理: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走什么样的民主道路,要与一个国道国情相适应。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广阔沃土,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而进行的伟大实践,是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进步要求的选择。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侵略,内受封建主义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为改变国家和民族命运。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
在救国图存的斗争中,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曾经把目光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民主道路,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1年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和发动了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西方民主制度模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并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的独立、民主党愿望,中国人民仍然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境界。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中国人民在黑暗中思考着、摸索着、奋斗者。
中国人民从艰难曲折的探索和斗争中终于认识到,中国照搬西方民主制度是行不通的,要完成救国图存和反封建斗争的历史任务,必须以新思想、新理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建立全新的政治制度。这一历史重任就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从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达28年的艰苦卓越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先后提出了"工农民主"、"人民民主"、"新民主义"等民主概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政治理论,创造了适合中国国情、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实现形式。
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地位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开始真正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政治、近代的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到1956年,中国绝大多数地区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但是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在探索中也走过弯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使中国队民主政治建设经历了严重挫折,留下了沉痛教训。
20世纪70年代末实现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刻总计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领导人民进行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时期。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共识和前进的方针。
二、新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背景和内涵
进入21世纪,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遇到了新的挑战。对此,我国学术界的一些着名人士提出了"社会转型论"。认为和谐社会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通常伴随的不稳定这一特定现象而言的。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同时由此带来犯罪案件、经济纠纷、民事纠纷、信访数量也明显增多。这一时期是社会问题多发期、社会结构最不稳定期,使社会运行不顺畅。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提出了和谐社会问题。
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也就是说,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既是并列关系,有是包含关系。把民主法治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六条基本特征的第一方面,其内涵深刻,意义深远不言而喻。******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我们不断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是民主法治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民主法治社会。和谐社会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各种积极因素都得到充分调动;就是要有效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确保社会的稳定团结;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是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说到底,和谐社会就是要充分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上是民主社会。同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上还要求实行法治。和谐社会要求社会依照既定的规则有序运行,反对社会无序化与无序状态,法治是社会有序运转的重要保证,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法治中最重要的规则是法律规则。法律所有社会社会规范中最最具有明确性、确定性和国家强制性的规范。依照法律规则来治理社会,人们就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社会就有了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也可以说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法治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手段是民主法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利益。人民是实现社会变革、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和谐与否的最终决定性因素。只有在人民的支持和参与的前提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建立起来。民主是和谐社会得以长期维持与维护的根本保证,是和谐社会的努力方向与理想目标。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得以建立的手段和途径。和谐社会是社会矛盾能够获得及时解决的社会。在法治社会,法律为社会提供了明确的行为规则。严格地遵守法制,社会矛盾和冲突就可以最大幅度地降低或减少,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条件。法治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减少矛盾,而且还在于可以有效的解决矛盾,使已经产生的纠纷能够得到及时解决,使不和谐的状态归于和谐。从减少矛盾和解决矛盾这个意义上讲,法治就是达成和维系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同志指出:"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充分发扬。"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极稳妥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说,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越发展,民主也越发展。同时,要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沿着民主法治的健康轨道切实推进,党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进行,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一个尊重民主权利的政党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一种民心所向的民主制度才能拥有前行的力量。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民主党"主"如果少了一点就会变成"王",作为执政党就要有自觉地民主意识,以人为本,才能获得人民的拥戴。
四、民主法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条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其中民主法治居于首要位置,制约和影响着其他的特征。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和谐社会的制度之源,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使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只有以法律手段来进行改革,使国家权力的行使和社会成员的活动处于严格的依法办事状态,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才有基本的秩序保障,整个社会才能成为一个和谐的社会。
民主法治通过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来促进和实现公平正义。社会公正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关键在于妥善处理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在全社会形成合理的利益格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我国利益主体和利益需求的多样化,使得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如果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不能及时有效的得以调整和解决,就会在各个社会阶层和群众之间造成对立,甚至引发社会不稳定。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通过在民主基础上制定法律法规,确定利益主体、界定利益范围、指导利益分配、协调利益关系,并对社会群众给予救助,就能维护社会公正,避免社会利益之争的激化,使各个阶层实现共赢共荣,共享社会发展进步的成果。
民主法治为人们之间的诚信友爱创造力良好id社会环境。没有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就没有相互的合作和普遍的社会认同,也就没有社会的和谐。和谐社会要求社会成员之间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民主法治可以创造诚信友爱所必需的社会环境:民主党发展有利于培养人们内心的宽容、谦让和互助友爱,法治的完善则有利于规范人们之间的行为,引导人们之间诚信友爱的相处。可以说,民主法治是实现诚信友爱的重要条件,诚信友爱本身也是民主法治的一项价值追求。
民主法治为激发社会活力创造力条件。社会活力不断增强,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造力。民主法治通过法律的形式确认和维护劳动者的创业动力、经济利益和创造成果,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鼓励人们创新的良好氛围,营造平等竞争和共谋发展的社会环境。
民主法治为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提供了保障。一个和谐的社会,必须有一个稳定安宁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有条不紊地社会生活秩序。如果社会动荡不安、秩序混乱、矛盾激化,人们就不可能和睦相处、安居乐业。然而,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没有矛盾、冲突和分歧、裂痕。法治以法律的规范性、强制性为特点,通过立法和法律实施,调整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秩序。只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章可循,才能文明、平和的方式消除社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真正做到政治安定、社会安定、人心安定。
民主法治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制度支持。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物质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空前发展,但也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以民主法治的形式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原则,抑制和制裁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是建立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的必由之路。
五、结束语
提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表明我们党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进行不懈的探索,对社会主义认识越来越深入。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是共同富裕的社会,到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再到社会主义必须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现在我们党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和谐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同时表明我们党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标志着我们党的治国理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M].北京:2005,10,19。
2]******.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2007,10,15。
卓泽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社会[N].北京: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1日。
虞云耀.民主法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N].北京:人民日报,2005年9月7日。
下一篇:浅谈加强社会控制与和谐社会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