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社会主义所有制内涵与外延的反思

发布时间:2015-08-15 11:22

  摘要: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属于现代性范畴,社会主义所有制是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追求,为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理念服务的所有制。真正的劳动人民的公有制属于社会主义所有制,某些私有制也属于社会主义所有制。新公有制论者难以科学界定新公有制,使得他们所称谓的新公有制并非都属于社会主义所有制。

  关键词: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所有制;新公有制
  社会主义所有制这个概念的使用极其普遍,但鲜有人对其内涵与外延做深刻反思。解析社会主义所有制这个概念,有助于理清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问题。
  一、对社会主义定义的思考
  社会主义无论作为理论还是实践都是现代现象,是对现代性文明的资本主义样式的批判性反应。可以把继西方中世纪以后兴起的资本主义社会称为现代社会,这一社会的文明称为现代性文明。自15世纪以来,人类沿着这条“理性化”(韦伯语)之路,以科学技术为动力,极力展示和弘扬自已的“本质力量”,一路高歌猛进,以理性和自由的名义希冀着自我解放。理性、自由、民主、解放等构成现代性启蒙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理念。
  然而,问题是现代性新社会含有深刻的内在矛盾,资本主义的现实历史与其意识形态(即启蒙现代性的价值理念)往往构成冲突,“资本主义,既可以当作快乐与新生命之原动力,也可以视为许多失望与灾难的渊薮,因而我们无法在理智上或情绪上漠然视之”。对资产阶级的一种辩证观点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有经典的表述:一方面,由于其创造性和革命性使得:“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基本矛盾制约,资产阶级所有制本身“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而言,具有本质上的悖论性。1856年在伦敦以简洁有力的语言揭示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矛盾:“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蠢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无庸争辩的事实。”这样,“现代时期”或“现代世界”诉求的启蒙价值理念就应该与“它的有限的资产阶级形式”做出区分。
  当然,资本主义是一个现实历史进程,反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其理论与实践也经历了不同阶段,呈现出纷繁的形态。在社会主义看来,正是资本主义这一现实形态,歪曲了现代性的真正的解放意义。
  社会主义是逐渐克服一切形式的剥削和社会异化、确立真正民主、劳动人民自治和个性自由从而社会公正的理论与实践,而“科学”社会主义是实现上述目标的真正切实可行的道路。
  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就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科学的精辟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总而言之,我们把社会主义一般性理解成:随历史现代化进程,从资本主义内部产生出来,通过批判资本主义反人性的矛盾本质,在扬弃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追求一种非资本主义式的人类真正现实解放的现代性理论和现代化实践,它的基本价值追求,可以概括为理性、自由、民主、公正和效率。
  社会主义要得以实现,必须借助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手段,暴力革命或者和平改良的手段。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的政治手段是以暴力革命****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手段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及与之相应的分配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与之相应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公有制本身并非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它存在的意义在于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理念,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
  二、社会主义所有制内涵与外延的反思
  在思想史上,所有制最初是以法权的形式提出的,它的一般意义是指某物归属某个人或部分人,从而该个人或部分人可以对某物进行占有、使用、处分等处理并享受其收益。这种权利一般由社会制定并由法律公布并加以保证。所有权可以理解为对上述财产关系所做的法权上的规定,所有制则是用法权规定和保障的上述财产关系。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一般讲所有制都是指生产资料的所有制,而不是指一般物品的归属关系。
  无论公有制、私有制还是混合所有制,只要顺应社会主义价值追求,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的,都属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社会主义所有制包括真正的劳动人民的公有制,也包括顺应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的私有制和混合所有制。
  某些私有制也属于社会主义所有制,因为:有的私有制贯彻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体现了公正和效率原则。私有制经济主体具有追求效率的强劲动力,是大家的共识,私有制经济更大的贡献在于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效率的提高。普遍推行劳动人民的公有制是传统社会主义者的理想,但是,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经济和按劳分配将面临效率难以提升的巨大难题。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公有制企业中那些因为“多劳”而多得的部分如果超出了个人消费需要,即使有好的投资项目,这多余的部分也将无法直接转化为投资,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这反过来又削弱了人们节俭的积极性和工作的努力程度。所以,私有制经济的出现,从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调动了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整体效率的提升。

  同时,体现效率原则的私有制经济还可能贯彻公正原则。何为公正?简而言之,即公平正义。当代思想家中,对正义理论研究最深刻透彻的恐怕非约翰·罗尔斯莫属。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可概括为正义即公平的理论。何为正义?罗尔斯论述了两个正义原则(第46节):正义的第一个原则:每个人都应有平等的权利去享有与人人享有的类似的自由权体系相一致的最广泛的、平等的基本自由权总体系。正义的第二个原则:社会和经济不平等的安排应能使它们第一符合地位最不利的人的最大利益,符合正义的储蓄原则,第二在公平的机会均等的条件下与向所有人开放的官职和职务联系起来。私有制显然是一种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安排,不过,如果这种不平等安排符合“地位最不利的人的最大利益”,并且社会经济的优势地位对每个人都机会均等,那么,它就是正义的。后者不言自明,无需赘述,要点在于第一个条件是否得到满足。我们曾经以为全社会范围内普遍推行真正的公有制最正义,最符合社会主义精神,但正如在上文提到的那样,它不利于经济资源的充分运用和效率的提升,从而使得社会福利水平提升缓慢,私有制经济及与之相应的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让经济资源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为社会提供了一大批就业岗位,在资本、管理、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按照自己的贡献取得相应的收益而不侵害劳动力按贡献取得收益的权利的条件下,在合法经营、照章纳税的条件下,在私有制这种经济社会不平等安排下处于不利地位的工人也能不断提升自身的福利水平,所以说,真正做到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私有制经济是正义的,是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的,从而可以称作社会主义所有制经济。这里的私有制就可以认定为社会主义所有制。
  当然,当前私有制经济中的大多数不属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经济,因为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收益超过其贡献而劳动力得不到和自己贡献相称的收益的现象比比皆是。普通职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比较多,他们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差,甚至以健康和生命为代价,但是却得不到应有的收益。
  
  三、“新公有制”理论评析
  近两年对新公有制理论的讨论比较多,其实,主要由厉以宁教授倡导的新公有制理论和于光远先生、董辅礽教授的社会所有制理论相一致并有所发展。何为社会所有制?于光远先生认为,社会所有制“是这样的一种所有制,这种所有制中的所有者是社会,也就是作为整体的社会成员。但这里所说的‘社会’是具体的,它指的是在比较发达的生产力的基础上,以一定的关系结合而成的各种社会组织的总合……社会主义公有制就应该是这样的社会所有制”。董辅礽教授进一步把社会所有制形式区分为共同所有制和公众所有制,共同所有制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国家、社会、企业)财产归全体成员所共有,但这些成员又不是共有财产的某个特定部分的所有者,国家所有制、人民公社所有制就是这样的共同所有制。公众所有制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国家、社会、企业)财产归全体成员所共有,但这些成员又是共有财产的某个特定部分的所有者。他还特别指出,“非公有制企业上市后成为公众公司,其所有制是公众所有制”。厉以宁教授认为新公有制企业主要有四种形式:经过改制的新的国家所有制、由国家控股或国家参股的股份制企业、没有国家投资的公众持股企业和公益性基金所有制所办的企业。可见,厉以宁教授所论述的新公有制企业的前三种形式实际上是于光远先生、董辅礽教授所论述的社会所有制的某些形式的另一种提法,至于第四种形式,厉以宁教授把它称为“在共同所有制和公众所有制这两种形式以外的公有制的第三种形式”。由此可见,社会所有制理论和新公有制理论的核心是一致的,后者对前者有进一步的发展。
  社会所有制理论及新公有制理论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难以科学界定新公有制。这个缺陷也是其倡导者认识到的。于光远先生就曾指出,“合伙的私人所有制与合作性质的社会所有制的界限是要经过研究使之明确的。”那么,究竟多少人持股或合伙的企业才算做社会所有制企业呢?如果其数量为N,那么,为什么N-1个就不算呢?可见,仅仅以数量作为判断是否为公众所有的标准在逻辑方法上是讲不通的。于是,厉以宁教授又提出另一个标准——“公众持股的企业是不是真正成为公众所有,还取决于公众持股公司是不是建立了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只要公众持股的企业建立了完善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董事会能反映股东们的意愿和维护股东们的利益,监事会起着监督董事会和总经理的作用,那么这种形式的公众持股企业就属于公众所有制企业。”这个标准也站不住脚。它只强调“反映股东们的意愿和维护股东们的利益”,而没有强调广大普通职工、广大普通劳动者的意愿和利益,那么,即便股东们获取了超过其资本贡献的收益,侵害了企业劳动力应该得到的和其贡献相称的利益,这样的企业所有制也叫做公众所有,是新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显然,这样的所有制违背了公正原则,和社会主义价值追求截然相反,不属于社会主义所有制,自然不能称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参考文献:
  1、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M].三联书店,199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4、约翰·罗尔斯着;谢延光译.正义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5、于光远.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探索(七)[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6、董辅礽.谈于光远社会所有制和私有制的论述[J].经济前沿,2003(1).
  7、董辅礽.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思考[J].广西金融研究,2001(12).
  8、厉以宁.论新公有制企业[J].经济学动态,2004(1).
  9、厉以宁.进一步开展公有制形式的探讨[J].经济导刊,2002(3).

上一篇: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科学发展观

下一篇: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