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宝贵品质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总概括,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它实现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重大理论创新,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开放性是其重要特征和宝贵品质。
[关键词]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开放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种开放性突出表现在:它既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又积极吸纳当今世界各种先进的思想文化理念;它既不断总结国内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又积极借鉴当代世界各国发展的成功模式;它既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又注重采纳思想理论界的探索性意见和建议。开放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宝贵品质,牢牢把握开放性,是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具有开放性的宝贵品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基于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根本理论来源,又基于毛泽东思想这一直接理论来源。
1.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开放性。从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根本理论来源看,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根基。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决不是一经产生就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地进行着自我扬弃、自我完善,是发展变化着的、具有显着的开放性的真理性体系。马克思主义也没有穷尽真理,它对于自身的局限性、历史制约性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自我意识。马克思、恩格斯始终以发展的眼光对待自己的理论。为改变人们对社会主义不正确的看法,恩格斯多次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开放性,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也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发展者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态度。马克思恩格斯不但使他们的理论保持了开放性、发展性,为未来的发展预留、创造了新的空间,而且还给人们树立了一种以开放性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把开放性表现在他们根据社会、实践的新变化、新发展不断地修正错误,补充、完善他们的理论,把他们的理论当作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绝对主义的行动中。恩格斯曾多次批评教条主义者“用学理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认为只要把它背得烂熟,就足以满足一切需要。对他们来说,这是教条,而不是行动的指南”。他一再强调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正是由于不断根据实践的变化修改、补充和完善自己的成果,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才能经受时间的检验,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列宁在传播马克思主义、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斗争实践中,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理论创新,将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列宁指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做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意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列宁一生身体力行,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拓创新。在创造性地将社会主义转换为一种社会形态之后,列宁曾指出:“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列宁根据发展了的世界形势,修正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某些观点和结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理论,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在领导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他又从当时俄国的实际出发,实行新经济政策,使在战争中遭受严重破坏的国家经济得以恢复。晚年,他在病重期间仍坚持探索俄国实现社会主义的特殊道路,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构想,为俄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新阶段,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2.毛泽东思想的开放性。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和现实启迪,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直接理论来源。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进一步体现和贯穿了开放性。综观毛泽东思想从出现萌芽到初步形成直到走向成熟、构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解放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继续发展这一历史过程,实质上就是围绕着“通过革命建立新中国、依靠社会主义发展中国”这一主题不断地进行开放式地实践、回答的过程。通过参加、组织农****动,对农村阶级关系的调查研究和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三次战争胜利和失败及再走向胜利的革命实践,毛泽东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道路、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在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后,它并没有停滞不前,成为一个僵化、封闭的理化体系,而是随社会、历史、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向前推进始终保持着开放性,不断地得到丰富、发展,为自己注入新的内容。作为革命家,毛泽东最痛恨那些“安于现状”的人,并“大声疾呼,唤醒这些同志:迅速改变保守思想!”而他本人在建国后包括晚年的理论和实践,比如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其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关于四个现代化的战略发展目标;关于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和方针;关于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思想;关于防止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预见;等等,既是他在实践和理论上反对僵化、保守,保持开放性的例证和成果,又是在为后人提出需要继续加以解决的问题,使后人在他开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具有开放性的宝贵品质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概括第一次把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伟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起来,整合为一个科学体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深刻联系。从理论自身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1.邓小平理论的开放性。在新的历史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沿着毛泽东开创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继续前进,并在实践、理论两个层面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同时也是开放性的探索和回答,初步解决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九大基本问题,形成了成熟的、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既是50多年来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成功和失误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以开放性的世界眼光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成败的深刻分析和总结,包含了对世界新变化、时代新发展、科学技术新进步的关注和人类发展新文明成果的吸收借鉴。
在邓小平看来,关起门来搞经济建设是不能成功的,关起门来搞理论建设也是不能成功的。他说:“一个新的科学的提出,都是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结果。没有前人或今人、中国人或外国人的实践经验,怎么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论?搞封锁是害人又害己。”邓小平在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不断解放思想,实行理论开放,一方面是吸纳、同化其他优秀思想成果,并不断将自己的思想成果输向外界;另一方面,是这一理论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突破自身,向前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一项探索性事业,邓小平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并没有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所有规律,而是给我们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指明了方向,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后人必将继续进行开放性的实践和回答。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开放性。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着眼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念、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在新的条件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构成一个全面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形态。但这一理论体系也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是需要进一步发展的。正如******所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的,前进的;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我们对于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做出科学的预见,但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我们要坚持正确的方向,但不可能也不必要去对遥远的未来作具体的设想和描绘。以往的经验教训充分证明。这样做很容易陷入不切实际的幻想。”******也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我们推动实践创新的根本指针,又是我们深化理论探索的崭新起点。”
3.科学发展观的开放性。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取得了举世瞩目巨大成就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既面临着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又面对着由于以高投人、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低产出为特征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与能源、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以及在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等严峻挑战。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色,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十七大报告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表述的变化,包含着深刻的内涵,不仅标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且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永远不停止自身发展的属性。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与此相联系,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拓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些理论上的丰富与拓展,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属性。
总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内容,但是这一理论体系没有终结,也不会停滞,而是为后人对其进一步丰富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实践在发展,改革在深化,社会在前进,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实践的发展必然会引发诸多新课题,也必然会促成新的科学理论成果的产生,由此,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篇章,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在现实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上一篇:析韩国农民如何成长为“新型农民”
下一篇:谈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