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谈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与意义

发布时间:2015-08-15 11:22

  内容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而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积极成果,表征着人与自然关系的进步状态。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结构和文明进程认识的拓展和深化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 和谐世界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不仅提出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而且指出要“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思想。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结构和文明进程认识的拓展和深化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关系
  “文明”(或者“社会文明”)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范畴,是从社会实践的基点上提出的。恩格斯曾经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一种社会品质”。因此可以说,文明是一个与野蛮相对应的范畴,是指人类在能动地探索和改造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积极成果,表征着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开化状态。
  “生态文明”由“生态”与“文明”两个词合成。“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意是指房屋、家庭,19世纪中叶以来具有了现代意义,主要是指自然界诸系统之间的交错复杂关系。 “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开化状态。因此,一般来说,“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积极成果。
  从狭义上说,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对应。物质文明就是指人类在能动地探索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物质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力的进步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政治文明就是指人类在能动地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政治成果,表现为人们政治理念的进步与政治制度的完善;精神文明就是指人类在能动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精神成果,表现为精神生产的进步与精神生活的满足和提高;生态文明就是指人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积极成果,表现为人们的生态意识的增强、生态制度的完善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等。
  从广义上说,生态文明是一种文明类型。从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大体上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现在正处于从传统工业文明向现代生态文明的过渡时期。文明基本类型的划分,主要是根据不同时期的核心产业而加以区分。工业文明是以工业为核心产业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则是以生态产业为核心产业的文明形态,是后工业文明时代的文明类型,它是人类社会(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反思传统工业文明弊端的基础上提出并且努力建设的一种文明形态,它不仅意味着要改造传统的产业结构、增长模式和消费模式,而且涉及到制度、观念等要素的全面变革。
  从生态文明的结构来看,生态文明首先包括强烈的生态文明观念,这就要求我们摆脱“人类中心主义”,不能仅把自然看作人类征服和掠夺的对象,而应该把人看作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观念;其次,生态文明包括一系列为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和建设而建立起来的组织机构和制度规范;再次,生态文明还包括人们在生态文明观念指导下和生态制度的规约下所采取的生态实践活动。
  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
  (一)马克思主义提出尊重自然规律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进行深刻批判,提出了尊重自然规律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指明了方向。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社会发展初期,形成了人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由于人类的生产目的是获取使用价值,人与自然基本上维持一种原始的共生关系。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造成生产的无限扩张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因此,他们向人类发出警告,并指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 “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在他们设想的未来社会,“社会化了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
  (二)建设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产物
  工业文明过度张扬人的主体性而贬低自然价值,在使人类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危机。20世纪60年代以来,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森林退化、臭氧层破坏等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危机日益凸显,人类开始自觉地寻求新的发展模式。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报告《增长的极限》提出均衡发展的思想。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形成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三)我国领导人提出的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观点及实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也使我们付出沉重代价,能源紧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我国也开始寻求新的发展道路。邓小平在强调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也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观点。以******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则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995年9月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在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他提出要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着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并且提出要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思想。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并且提出了包括“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内的“五个统筹”,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2005年2月******在阐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时,明确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基本特征之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则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目标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树立起来。
  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结构和进程认识的拓展和深化
  对文明问题的认识可以从文明结构与文明进程的静态和动态结合中加以全面把握。在对文明结构的认识上,在十五大及以前的一段时期,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范畴,强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命题,强调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则首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范畴,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实现了从“三个文明”向“四个文明”认识的飞跃。在对文明进程的认识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思想,表明中国共产党清醒地意识到传统工业文明的弊端并且采取措施努力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并且把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一起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作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当代中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把人民群众利益(包括物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之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因此可以说,注重环境保护和建设,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三)促进“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构建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重要战略任务。树立生态文明观,建设生态文明,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具有积极的促动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和谐理念”在内政上的重要体现。它不仅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不仅能够保证人类有个舒心的生活环境与良好的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且能够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实现代际公平与代际和谐。
  构建和谐世界是中国共产党的“和谐理念”在外交上的重要体现。它既可以保证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也是我国作为一个大国应该承担的国际责任。在推进构建和谐世界过程中,建设生态文明是个重要条件。和谐世界应该是一个不同民族国家或地区(不论社会制度)既和平共处而又互利共赢的世界。我国不仅要致力于自身发展,而且作为一个大国要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做出自己的积极贡献。我国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回应国际社会在资源能源和环境等问题上的关切,致力于与国际社会一起通过协商与合作解决共同面临的(如发展和环境关系)问题,才能建设一个和谐的世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
  2.薛晓源,李惠斌.生态文明研究前言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  

上一篇:开放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宝贵品质

下一篇: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