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谈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中国道德传统的继承与创

发布时间:2015-08-17 12:21

  [论文关键词]荣辱观 儒家道德传统 道德自觉

  [论文摘要]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荣辱观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儒家道德传统和泰州学派向民间传播儒家思想的风格,是对于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发以来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和创新。八荣八耻荣之两分法划分道德与不道德的分水岭,也显现出道德评价的标准或尺度,在道德评价过程中或有一定的偏重,但是根本标准应该是统一而明确的,而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在于个人“自耻”,即应该具有知耻的道德自觉。

  一

  ******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国古代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儒家的道德传统延绵不断成为维系社会道德风尚的思想资源,在儒家的伦理规范中,仁、义、礼、智、信,这“五常”最为根本,是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规范。儒家的五常伦理观包含着许多合理的道德内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当儒学思想发展进入明朝以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以儒家民间化为主旨的学派:泰州学派。该派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儒家伦理向民间、向大众传播,使儒家理论生活化、通俗化,为社会风俗的改善,为民间社会之稳定起了积极作用。儒家伦理本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可是经过千百年的流传尤其经过汉儒和宋儒的诠释后,逐渐精致化以至成为一个社会的精英文化而与大众文化脱节,泰州学派的贡献就在于将精英的儒家文化通俗化,使之与民众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民众的社会生活有了可以安身立命的道德规范。将儒家理论化为民众的生活,其难度不在理论而在于“应用”,在于创造一种民众所能理解接受的“中层理论”,为此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提出了“百姓日用是道”、“不乐不是学”的中层理论。所谓“百姓日用是道”是指百姓在生活中的瞬间的当下心或曰“当下一念”是良心、是道德,故应该随顺良心而行,如此无不合乎伦理道德;所谓“不乐不是学”这里“学指道德修养,意谓道德修养与心情之流畅或愉快联系在一起而密不可分”。过去儒家伦理修养使人感到束缚觉得枯燥,经过泰州学派王艮的诠释或改造则一变而为一种自然的人人皆能为的愉快的事,一种人们乐于而为的事。如此一来,泰州一带社会风气发生了很大变化,每当泰州学派讲学归来,则“歌声振乎林木,恍然有舞雩气象。”泰州学派以儒家民间化为宗旨,以通俗、自然、快乐为特点,将儒家的理论与民众生活联系在一起,既为儒家文化的传承找到了载体,又为民众生活提供了精神动力,为儒家道德理论向社会民众传播提供了有益的尝试①。正是由于儒家思想家的创造和在民间的推广与应用,儒家伦理思想才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道德,才为古代社会风气的维系和改善提供了保证。
  应该承认,儒家仁、义、礼、智、信的五常思想,泰州学派民间化的理论特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具有永恒的历史意义与价值。当然由于儒家的“五常”规范和泰州学派的中层理论产生于封建时代,自然也带有一些那个社会那个时代的印记或封建糟粕,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既吸收了儒家仁义礼智信的合理内涵和泰州学派向民间传播的简捷、通俗、明了之特点,又抛弃了其中的消极内容,诸如封建纲常之类,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八荣八耻观又是对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道德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伦理学体系是由基本原则和具体规范所组成,社会主义伦理的基本原则有三:集体主义原则、人道主义原则、社会正义原则,而道德规范可分为公民道德、社会公德、交友道德、职业道德、家庭婚姻道德等。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里,道德规范是体现道德基本原则的,即具体的道德规范应该而实际也是从各个角度或方面体现这些基本原则的。******提出的八荣八耻应该说是属于道德规范范畴之下而非原则范畴之下。具体而论,“八荣”是当代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的重要体现和具体表述;“八耻”则是危害道德规范,危害社会主义道德基本原则的具体表现。需要指出,八荣八耻是从社会主义建设和道德实践中总结、归纳出的伦理规范,是对社会主义伦理论道德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主要为五热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热爱社会主义,而现在的“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四荣四耻”既承续了“五爱”的基本要求,又赋予其鲜明的时代内涵,生动地体现出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而“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四荣四耻”又体现了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注重社会效益与社会公正相协调的原则,强调了在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公共生活中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同时,又坚持了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是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丰富、完善和发展。
  总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于中国古代道德传统和当代道德规范的继承与发展,是当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
  ******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这种荣耻一一对应的提法,实际是划分道德与不道德的界线,也是区分社会成员是否具有道德的分水岭。中国古代思想家朱熹说:“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存之则进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所系甚大。”②陆九渊说:“不善之不可为,非有所甚难知也。人亦未必不知,而甘于为不善而不之改者,是无耻也。夫人之患莫大乎无耻。人而无耻,果何以为人哉?”③朱熹与陆九渊虽然属于不同流派,但是都认为有耻与无耻是人与禽兽区别之根本,当然也是分辨君子与小人的界线。从某种意义上看,这种两分的区别方法显示出了一个社会的道德评价尺度,凡在此尺度之上的即为君子乃至圣贤;而在尺度之下即为小人或禽兽。八荣八耻观就其内容讲当然不同于古代,但是它也显示出社会主义的道德尺度,凡是八荣者,即是道德尺度之上者,有道德的人;凡八耻者则为道德尺度之下者,不道德者。这一点必须明确而不可含糊。换言之,若是希望成为一位有道德的公民,应该以八荣为准则,自觉地将其落实到社会工作与社会生活之中;反之,则难于成为一位有道德的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社会价值体系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些多元化的趋势,诸如对于私有制和民营企业的讨论等,影响所及,在道德评价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即在道德评价中评价之依据也产生了偏重:或是以动机来评价道德言行,认为动机好就是善,动机坏就是恶,认为行为善恶全在于动机是否合乎“义”;或是以行为结果来评价善恶,认为效果好就是善,效果坏就是恶,一切皆以效果来评价;或是从动机与结果动态相统一的角度来评价,认为动机事是主观而效果则为客观,道德行为就在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等等。对于历史人物海瑞的评价的分歧就是一例。传统的评价偏重动机,以为其人行事为人一生正气,是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历史人物。而现在偏重效果评价的学者,则认为海瑞虽然为人正直但是为官多年,对于社会、民众贡献不大,是一万年草。诸如此类。笔者认为,在道德评价的依据上虽然以前或以后还会存在着这样的分歧,但是无论偏主观动机还是客观效果或是动机与效果的统一,评价的根本尺度或评价的标准应该是统一的,尤其在当代对于涉及道德言行的评价,应该有一个公认的客观的标准——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即八荣八耻为标准。这是确定而明确的。不然,道德评价就会出现混乱。例如在前一时期,社会上有人以团结互助、诚实守信为呆子,以违法乱纪为有本事;认骄奢淫逸为潇洒、为派头,以艰苦奋斗为寒酸等等,严重破坏了社会道德风尚,导致了越轨、违法行为不断而社会舆论导向不力。为此,******提出了八荣八耻观,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确立了一个的评价标准或尺度,使社会道德评价有了客观的准则而人们的行为有了一个准绳,如此坚持下去,坚持多年,社会就将出现一个道德风尚蔚然成风的大好局面。
  在八荣八耻观中,不仅知荣而且知耻,从某种意义上看知耻更重要。孔子说::“行己有耻,不辱君命,可以为士矣。”④孟子也认为:“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⑤孔孟皆认为人不可无无耻之心,孟子并指出无耻之耻是最大的耻辱。当然,知耻重要在于自耻,也就使说,知耻是人应该有的道德自觉。由于人皆有羞愧之心,所以当然具有自知其耻之心。从一定意义上看,人只有自耻,才为知耻,故欲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首先应该厌恶上述那八种不道德的行为,并能时时反省自己,时时想及历史上的一切先烈英雄,就知道虽然小耻也足可羞,以自己言行不及英雄而可耻。古人云,知耻而后勇。就是说,人应该自知其耻而后才能奋起改正,这样下去,虽然达不到圣贤境界,起码也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
  注释:
  ①具体可参考拙着《泰州学派新论》,四川巴蜀书社2005年版。
  ②朱熹:《孟子集注》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2页。
  ③陆九渊:《陆象山全集》,中国书店1992年版,第239页。
  ④杨伯峻译注:《论语·子路》,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0页。
  ⑤杨伯峻译注:《孟子·尽心上》,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02页。

上一篇: 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

下一篇:试论农民增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心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