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传统

发布时间:2015-08-17 12:22

  论文关键词:传统道德 社会主义荣辱观 继承

  论文摘要:中国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在新时期,道德传统必然要与时代相结合以崭新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包含着丰富的内涵,不仅是时代精神的汇聚和体现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创新。

  
  一、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及历史发展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有重德行,贵礼仪的优良传统。早在春秋时期管子就提出了“礼、义、廉、耻”四个基本道德要素并加以论证来约束人们的日常行为。到了东汉,儒学大家董仲舒把其具体化为五个方面“仁、义、礼、智、信”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三纲五常” 中的“五常”,传统意义上的道德规范完全形成。虽然在后继的岁月中在传播的过程中有着其他的表述方式,但都可以看成是这五种要素的延伸和发展。让我们来看一下传统道德中包含了那些内涵:
  “仁”,这是孔子所创的儒家学派的核心精神也是封建传统思想的精华。在《论语》中,孔子用“爱人”来回答他弟子的问题,《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仁”首演要解决的是一种人际关系,其具体的要求就是孔夫子所说的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种本来亲密友善的社会关系上升到一种道德目标后就成为可以为之牺牲生命的理想了。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提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又杀身以成仁”。后来,中国革命史上一批批革命战士以此为铭训,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升华。
  “义”是指正当、正直的气节,是指在追求亲密友谊、美好善良的境界时的正直正义的气节。孔子有“杀身成仁”,孟子则有“舍生取义”。这样一种浩然凛冽的气节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成为中华儿女强劲的精神支柱和动力。南宋末年的文天祥一首《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更是把这样一股浩然之气吟唱的淋漓尽致。
   “礼”本是古代社会的习俗、一种典章制度。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1]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礼在本质上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的身份和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在封建是时代礼成为禁锢人们思想与观念的封建枷锁,在今天,我们应该看到其进步的一面,各行业都应该尽自己的本分与责任,建设一个有礼有序的和谐社会。
  “智”,是指明辨是非的能力,很早就出现在文字记载中。孔子说:“君子道有三,仁者不忧,智者不虑,勇者不惧。”。只有具有了一定的智慧才能谈及道德,这种能力在“五常”是达到其他道德境界的道路。
  “信”即诚信、信用。古人对信的要求是“言必信,行必果”。《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信,国之宝也,民之庇也”。其实,信,不仅仅是简单的诚实更应该体现在行为上的坚持。“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历来被人们所肯定推广。直至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诚信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的言行做起来建设整个社会的诚信桥梁做到言守诺,行不欺。
  “五常”本身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即有着道德理想“仁”,又有着精神准备“义”,有着客观规范“礼”又有着主观基础“智”最后在客观的现实世界达到一个“信”之上社会状态。这个体系包含着超越时代的道德追求。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历史继承与创新
  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道德基础,注入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改革开放是道德建设新发展的显着特征。我们来看看其历史继承与创新上的特点:
  首先,把“荣”与“辱”这对基本的道德范畴对立明确起来。任何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内容都必须植根于历史之中,才能为民众所接纳,从而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正是如此。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质内容是荣誉与耻辱,是指社会对人们行为褒贬评价以及人们对这种评价的一种具体的自我感受。知荣辱,是人类知性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人性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对荣辱有一个深刻地认识,在两千多年以前,管仲就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孟子云:“无羞恶之心,非人也。”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了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把“知荣辱” 提高到了精神追求的高度并具体化为可实践的行为细则。这样就突破了以往对于道德仅止于的空洞抽象的理论论证的局限,让广大的人民群众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有德可依”。

  其次,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把国家与人民放在最高的地位。中国的传统道德中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民贵君轻”“兼济天下”的“仁爱”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热爱祖国与服务人民放置在“八荣八耻”的前列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也是在新时期对中国共产党和全体国民的一个基本要求。
  第三,把学科学,爱劳动放置在了道德追求的高度。早在春秋时期,《论语·为政》就有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治学态度。孟子更是把明辨是非的“是非之心”看成是人性的一个具体的构成。如何对待科学知识,不仅仅是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个人完备自身素质的需要,而态度问题更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重要体现。不管什么时候,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辛勤的劳动和工作来回报社会为社会发展作贡献都应该是一个人起码的道德要去和社会责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我们所熟知的一句古言,在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更应牢记。
  第四,把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等人际交往的原则上升为道德要求。在我国的传统道德思想中,不管是“仁爱”还是“礼治”都强调的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不管是“兼济天下”还是“独善其身”都是在追求这种理想时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古代哲人历来主张“仁者必敬人”“宁让而损己,不竞而损人”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谦让、友爱、互助的基本的社会公德的同时,又进一步提出了在主观上不断锤炼自己的品质来完成这种社会关系的达成即诚信。荀子言:“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强调了诚信对国家的意义。孔子又言:“仁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与互助是贯穿我国几千年文明的“仁爱”思想的线索,也是今天在面临多元化选择是如何取舍义利的价值方向。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大的意义。
  最后,社会主义荣辱观实现了道德精神和具体实践的有机结合。众所周知,“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在古代社会,法制并不是很健全,法和宗制礼法没有明确的界限。孔子在《论语·为政》就曾经说过:“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强调德与礼相结合的重要性。“八荣八耻”把“遵纪守法”作为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不仅是中国历史传统的继承,而且体现了新的社会由“礼”到“法”的飞跃。社会主义建 设任重而道远,不应该沉浸在一时的成功贪图安逸与享乐,这就需要我们把传统生活中尤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些优良作风继承下来艰苦奋斗,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毛泽东同志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有着不可脱离的传统道德基础但又不是传统的简单回归,而是现代道德文明基础上的再生。对提升全民族的精神状态和道德情操的境界,增强党和国家凝聚力、感召力、影响力和战斗力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查正贤.《论语讲读》,《论语·为政》[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
  查正贤.《论语讲读》,《论语·宪问》[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22
  潘嘉卓.《荀子》[M]广州:广州出版社 2004
  查正贤.《论语讲读》,《论语·为政》[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上一篇:浅谈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协调利益矛

下一篇:浅谈弘扬传统美德对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