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巨人肩上的卓越思想

发布时间:2015-08-24 15:34

   [摘要] 邓小平理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其中所蕴涵的众多理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主要从邓小平理论中关于发展、初级阶段、改革开放、稳定、协调等理论说明对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 邓小平理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稳定 协调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时,提出了两个很重要的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带着对这两个具有全局性意义问题的追寻,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另一个新的问题又摆在我们的面前: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这与以上的两个问题一起构成了社会主义实践的三个基本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逐步解决了前两个问题,而“和谐社会”的提出则解决了第三个大问题。社会主义要想巩固,党要继续执政,社会就必须和谐,我们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目标就是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邓小平理论中所蕴涵的关于发展,改革,稳定,协调等一系列的理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推动力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邓小平理论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多次明确地强调了这一点,他指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1978年9月北方谈话中,邓小平说:“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我们的人民太好了。外国人议论,中国人究竟还能忍耐多久,很值得我们注意。我们现在必须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从这些言语中可以看出,邓小平很重视民生,因为民生问题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上不去必定会出现诸多不和谐的抱怨。而和谐社会以人为中心,是以人为本的社会。邓小平明确地告诉我们要解决民生问题就要靠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发展先进生产力。新时期,我们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如农业发展滞后,社会保障压力大,城乡发展不平衡等等。这些问题不处理好,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只能靠发展。邓小平理论“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项发展战略为我国各方面的协调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可缓解人口过度增长所带来的压力;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有利于促进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来源
  构建和谐社会的推动力是发展,那么发展的直接动力源泉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首先,邓小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中国的基本国情,正确地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只有正确认识到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制定符合初级阶段的各项政策措施,才能使社会各方面都得以良好和谐地发展,确保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顺利实现。但是,在国际共产主义发展中,却普遍出现过急于求成、随意调整和变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极左盲动。在前苏联,列宁逝世后,以斯大林为代表的苏联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有成就时就犯了急于求成的错误,后来的赫鲁晓夫更是声称到1980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对所处发展阶段错误的认识使苏联国内矛盾不断,最后葬送了苏联社会主义社会70年的努力。其次,在正确认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础上,邓小平理论中关于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论述更是和谐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979年3月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已明确提出了新时期的主要矛盾。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以后的主要矛盾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所以根据基本矛盾和现实情况,努力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就成为使社会和谐稳定的首要任务。从发展的角度来说,构建和谐社会也是在这一基本矛盾的指引下,为了协调解决各种问题,促进社会主义平稳发展而必然提出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思想理论。
  三、改革开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催化剂
  改革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逐步实现和谐安康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那么不只是要关心整个国家的问题,也应该注重人的思想、价值观念等内在的东西。邓小平指出,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样的改革不仅能使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也能使人们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精神面貌、价值观念等发生重大转变。邓小平指出,开放实际上也是改革。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能只讲改革不谈开放。二者应该视为一个整体,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他强调:“要发展生产力,就要实行改革和开放的政策。不改革不行,不开放不行。”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充分显示了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的指导作用。30年来,中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巨大,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正是要追求以上目标。没有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的实践,也就没有现如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可能。改革开放政策犹如催化剂般促进了构建和谐社会事业的发展。

  四、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我们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能只论如何发展,打造稳定团结的局面是进行建设的基石。邓小平说:“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我们在社会主义安定团结的基础上,就一定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可能实现的一切,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要求”。在一个动荡无序的社会状态下是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中许多思想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持稳定的局面,也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首先,邓小平强调民主与法治。而这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民主政治一般与社会稳定是统一的。“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正因为这样,毛泽东才说,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这种局面就是和谐社会所要求达到的。同时,邓小平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他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对于实现民主、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邓小平又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理论。他告诫我们:“如果离开四项基本原则,抽象地空谈民主,那就必然会造成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的严重泛滥,造成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彻底破坏。”在现今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情况下,四项基本原则能使全国人民的思想统一起来,团结一致搞建设。其次,邓小平提出要从严治党,政府要“取信于民”。保持党的先进性,严惩党内****分子,不仅关系到我党执政地位的巩固,更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败。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如果不能代表人民的利益,不能为民办事,就会失去信任。党民之间存在矛盾,社会动荡,建设和谐社会也就无从谈起。可以说,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保障。
  五、协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支撑
  我们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各种关系错综复杂,需要协调好各方关系才能使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顺利进行下去。邓小平理论给予了协调社会主义各种关系很好的理论支持。备受关注的就是“先富”与“共富”理论。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他的这番话很清楚地说明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就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先富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否定了把平均主义与社会主义混同起来的错误观念。而且“先富”是要求人们靠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来谋取利益,不能非法牟利。对于先富有可能造成的两极分化,国家应该通过税收等一系列的措施对过高收入进行调节,并且逐步使大多数人富裕起来,防止两极分化。“先富”与“共富”理论的提出不仅调动了群众搞建设的积极性,而且协调了两部分人、地区之间的关系。另一个对协调社会关系起到重要作用的就是“两手抓,两手要硬的”方针。1979年10月邓小平就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应该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社会,有所偏颇会妨碍社会的公平正义,涣散人心,危及社会的和谐稳定。
  总之,邓小平理论毫无争议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资源。其中蕴涵的和谐社会思想,能使我们的认识更清楚、行动更有力,更快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2]李柯.中国发展新阶段的“序言”——重温邓小平1978年北方谈话[J].理论导刊,2005,3.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
  [4]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
  [5]王习贤,唐光怀.邓小平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贡献[J].湘潭大学学报,2007,4.

上一篇:简论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

下一篇: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