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发布时间:2015-08-24 15:40

  【摘 要】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只有深刻理解这六个基本特征,才能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关键词】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 基本特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战略举措,是完成党肩负的历史使命的重要保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什么是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呢?******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只有深刻理解这六个基本特征,才能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社会主义民主是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广泛凝聚起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社会主义法制是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平衡发展,才能保持良好的经济秩序、政治秩序、文化秩序和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的和谐;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独特优势。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政治基础和有力的法制保障。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主义在理念和制度上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地方,主要就是体现公平正义。恩格斯曾经指出,要“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惠及十几亿人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能够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社会。只有遵循公平和正义的原则,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调节收入分配,避免收入过分悬殊,尽可能使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受益,才能取得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广泛支持和接纳,才能有效地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和力量,实现
  全社会的团结与合作。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诚信友爱是社会生活的基本道德规范。诚信友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和普遍价值。诚信友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指出,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要在全社会进行诚信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

  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充满活力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充满活力集中体现为社会成员的创造活力。列宁说,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就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增添新力量。
  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
  会保持安定团结。和谐社会必定是运行有序的社会。当前,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深刻的变化,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确保社会平稳、有序运行,是维护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现实需要。要形成畅通的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的机制,建立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以保障公共安全和正确处置突发事件,从而形成安详稳定、运行有序的社会环境。
  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对大自然认识水平的飞跃。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要认识到关爱自然、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要正确认识自然,合理改造自然,充分利用自然,有效保护自然。这不仅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而且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一种新认识。生产发展是生活富裕的基础和前提,生活富裕是生产发展的动因和目标,生态良好是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的保证和条件。只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上述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六个方面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这六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既为我们描绘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蓝图,又给我们提出了扎实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它们共同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任何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一方面,它不同于封建式的“田园牧歌”,也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更不是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另一方面,它也不同于未来的共产主义和谐社会,而是迈向未来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阶梯。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这四者是有机统一的。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作为社会建设过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2005-06-2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234.

上一篇:关于理论创新拯救和发展了社会主义

下一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