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谈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定位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5-08-27 14:18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定位
  论文摘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是无产阶级政党观察分析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问题,并做出科学决策的基础。本文通过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面临的复杂性矛盾性,进而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所在。 
  社会主义这一人类社会的崭新事业,没有前人的直接经验可以借鉴,要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本国的实际相结合,并对所处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给以正确的定位是件十分艰巨的任务。 
  一、社会主义国家定位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面临的困惑 
  自从世界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以后,在世界上又相继产生了许多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国家的发展和兴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所制定的方针政策都有个面临本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定位问题。由于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不同,在各个国家中,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社会主义必然会带有本国的特色。各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和定位之所以走过了一个十分曲折的道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原来的设想,是在资本主义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上建立起共产主义,而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也就是说,马克思恩格斯原来设想的无产阶级革命是西欧式的。但是,现实的无产阶级革命恰恰没有在生产力较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取得胜利,而是在一些生产力落后的国家获得了革命的胜利。因此,这就给中国、苏联包括东欧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埋下了伏笔。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社会形态,是个崭新的新生事物,它自身的发展也必然经历若干个历史阶段。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必须对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给予正确定位,然后根据正确的定位,制定出相应的方针政策。而这种定位的根据,在没有实践经验的条件下,执政的共产党人往往就以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原来的设想为依据,而离开了他们原来设想的条件和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的特殊性,导致了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错误定位,使主观与客观相分离,认识与实践相脱节,从而走上曲折的道路。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不是从天而降的空中楼阁,而是在原有的社会基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条件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这就使经济相对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社会主义建设不可避免地会表现出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后,国内普遍面临的一个状况是封建主义在各方面的影响。表现在经济上,商品经济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程度低,自然经济和半封建经济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表现在文化思想上,****主义的影响深远,干扰着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发展。这种情况就形成了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代表社会大生产发展要求的工人阶级和个体小生产者之间的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落后封闭的自然经济或半自然经济之间的矛盾,以及高效的民主要求和经济文化落后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交织在一起,就形成社会主义国家国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认识和处理这些矛盾,必须建立在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正确定位的基础上,正确面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及各种社会矛盾。否则,在没有正确分析这些矛盾,理清各种复杂关系的前提下,就匆忙采取超越阶段的政策和措施去解决这些矛盾,只能事与愿违,使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走向曲折。 
  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1]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与当前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我国21世纪初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转到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首先是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如果说,几年前这种阶段性变化表现还不是十分清晰,那么,经过几年来的发展,现在人们已经普遍地感受到,我国确实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党在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已指出,“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这些判断,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供了清晰的宏观框架。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党的十七大报告从经济实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生活、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文化、社会活力以及对外开放等八个方面,阐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阶段性特征。这些特征表明,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改变。首先,工业化还处于中期阶段,生产力水平总体上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落后、增长方式粗放尚未根本改变。其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还会长期存在,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第三,城乡二元经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转变,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第四,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居世界后列,属于中下等收入国家,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第五,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完善,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实践还是很初步的,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情况、新课题。这些都说明,我们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不发达的状态,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明显特征。 

  三、中国在定位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的选择 
  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主观上必须符合客观,客观也就是物质性;实事求是中的“实事”指的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在这两个方法论中,都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根据客观存在,不能脱离客观存在。所以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脱离客观实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也是我国最大的实际。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出现失误的原因之一,就是在于没有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三十余年开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做到了坚持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这就是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历史唯物主义历来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从一个阶段到更高阶段的推进,以致共产主义的实现,都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围绕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我们党把改革作为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其中,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党改革的伟大创举。通过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要求。 
  发展社会生产力,离不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制定纲领,对党的事业至关重要。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深刻分析了当时的国情,在着名的《新民主主义论》中,系统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到党的七大,他在《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把这些归纳为我们新民主主义阶段的纲领,动员和指引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今天,我们已经有了60年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新鲜经验,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作出了科学回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三者是有机的统一,不可分割,构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的转变过程,是一个伟大而长期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100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绝不能掉以轻心”。这就要求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有更加清醒的认识,确立起戒骄戒躁、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 
  注释: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斗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9-380. 

上一篇:试论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发展规律与中国特色社

下一篇:试论中国特色的福利社会——建设具有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