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毛泽东民生思想初探

发布时间:2015-08-27 14:25

            作者:范拥军 窦孟朔 苏献启 陈聚芳
[摘要]毛泽东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民生这一概念,但毛泽东思想中包涵着丰富的民生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人民利益最直接体现就是民生。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发扬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其重要内容。实现国家独立富强、人民生活幸福是毛泽东的毕生追求。
[关键词]毛泽东民生思想
    毛泽东民生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关于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思想和观点。毛泽东民生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核心;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获得解放是前提;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基本途径和内容;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基本保障;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是重要内容;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最高追求。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民生思想的核心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面对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他们具有以人民为念,为人民谋永福的伟大情怀,坚持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和人民主体思想,毛泽东深刻认识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和军队的宗旨,要求全党树立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的群众观点。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着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民生思想的核心,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价值追求,一切依靠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力量源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扩大人民的权利,不断提升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人的幸福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军队从其诞生那一天起,无论是在进行革命斗争时期,还是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都始终是代表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把改善人民的生活,实现人民的幸福放在党的各项工作的第一位,不谋取任何私利,把实现人民利益的远大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把国计与民生相统一,为人民的富裕而幸福的生活而奋斗。
    毛泽东的民生思想与历史上的民本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自觉把自己作为实现人民利益的公仆和服务者,中国共产党把实现人民利益作为终极目的而非手段。而在中国历史上,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到李世民的“民水君舟”观,都把人民作为工具,改善民生只是手段,终极目的是维护封建帝王的统治地位。这也是毛泽东的民生观和历史上民本思想的根本区别。
    2、国家独立、人民解放———解决民生问题的前提
    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和前提。近代中国战乱不断、社会动荡,官绅巧取豪夺、欺压百姓,外国列强掠夺资源,残暴人民,以至于百业凋敝,田土荒芜,民不聊生。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形成了他们的民生思想,特别是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明确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纲领,并深刻指出民族、民权、民生互相倚重。但由于历史和阶级局限性,他们都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因此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深深认识到,不赶走帝国主义,不****封建****,没有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就没有人民幸福,民生问题就无法根本解决。毛泽东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明确指出“失业问题即吃饭问题”,是反动阶级“残酷无情的压迫和剥削的结果”。中共三大指出:中国共产党鉴于中国社会各阶级(工人农民工商业家)之苦痛及要求,都急需一个国民革命;……我们的使命,是以国民革命来解放被压迫的中国民族。毛泽东明确地把革命的目的表述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进到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消灭阶级和实现大同。可见毛泽东认为革命的根本目的是解放被压迫的民族和人民,让人民成为自己的主人,成为国家的主人,实现社会大同,过上幸福的生活。
    3、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改善民生的基本途径和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生产,促进社会进步,解决人民的生活,实现人民的幸福。毛泽东遵循马克思这一基本原理,深刻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是束缚生产力还是解放生产力。”[2]1944年,毛泽东在《关于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问题》中鲜明指出:“我们搞政治,搞政府,搞军队,为的是什么?就是要破坏妨碍生产力发展的旧政治、旧政府、旧军队。……学过社会科学的同志都懂得这一条,最根本的问题是生产力向上发展的问题。”1949年,他在《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中号召:“领导全国人民克服一切困难,……扫除旧中国所留下来的贫困和愚昧,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1957年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旧时代生产关系更能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就是指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因而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的这样一种情况。”可见,发展生产力,始终是毛泽东高度关注的问题。
    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保障供给,改善民生,促进人民幸福。这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要求。早在1934年,毛泽东就郑重地指出:“增加农业生产;保障工人的利益;……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4]他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多次强调关心群众利益、改善群众生活的重要性。建国后,毛泽东多次号召向自然开展,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改善工人和劳动人民的生活,反对不顾人民生活,不顾人民死活的官僚主义,认为这是严重侵犯人民利益的行为,是极其错误的。在中共八大上,党把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实现人民当家作——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保障
    民主政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使人从奴隶变为主人的政治保证。发展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既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保证,也是民生的内在要求。在一个没有民主的****社会,人民没有选举权、监督权、管理权,无法对公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也就无法保障自己权利,人民无法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只能听人驱使,任人摆布,自己的事情自己不能做主,生活则能幸福。
    人民民主是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的生命。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提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毛泽东认为革命的根本目的就是建立民主制度,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毛泽东领导苏区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根据地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色战士及一切劳苦民众。各根据地的苏维埃组织法均规定,除了地主豪绅和富农外,凡年满16周岁的人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民主选举在苏区进行的有声有色,苏区民主选举包括的范围很广,政权机关由群众选举产生,“乡、区两级乃至县一级,政府的执行委员会,都是用一种群众会选举的”。[5]

    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在当时堪称全国民主政治的楷模。毛泽东多次指出:边区是第一个抗日根据地,全国有名的政治文化中心,也要使边区成为民主的模范。抗日根据实行差额竞选,鼓励竞选。创造了着名的投豆、画圈、画杠、画点等选举方法。l941年在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各村有80%—95%的选民参加了选举。着名民主人士李公朴,认为“这种直接民选正是贯彻了民权主义的真精神”。[6]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在她的《中国的战歌》一书中感叹道:“这是比近代英美还要进步的普选”。 
    5、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毛泽东民生思想的重要内容
    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保障人民受教育权利也是毛泽东民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都高度重视教育问题。1934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开展苏维埃领土上的文化革命……使工农及其子女有享受教育的优先权”的思想,要求“用一切方法来提高工农的文化水平。”在延安,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广泛深入开展扫盲运动、妇女解放、知识启蒙等社会大众教育,兴办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大学等各类学校,建立小学1300多所,举办各种识字班5万8千多个,创造出了《黄河大合唱》、《白毛女》、《逼上梁山》等无数优秀作品。这一切都塑造着、鼓励着、吸引着人们,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毛泽东提出: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
    6、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基本内容 
    医疗卫生事业关乎每个家庭、每个人的生命健康,实现病有所医是改善民生的基本目标。毛泽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保障人民健康。毛泽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放在第一位。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提出:应当积极地预防和医治人民的疾病,推广人民医药卫生事业。他号召全边区 150 万人民群众行动起来,同封建迷信和不卫生等恶习惯作斗争。建国后,毛泽东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发展人民医疗卫生事业,特别是根除烈性传染病的斗争中,取得了历史性的的成效。
    建立医疗保障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在城乡实行了公费医疗制,特别是在农村各地普遍建立了县、乡(镇)两级医疗卫生机构,绝大多数村建立了卫生组织,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与此同时,农村大力发展合作医疗,大力培训赤脚医生,从而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医疗问题。这些巨大的成绩受到世界联合国卫生组织的高度赞誉,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典范,并在全世界范围宣传推广。这些极大地提高了民生的质量。
    6、建立劳动保障制度——毛泽东解决民生问题的制度保证
    社会保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核心内容和制度安排。毛泽东从建党立国的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在新民主主义国家制度下,“保护工人利益,根据情况的不同,实行八小时到十小时的工作制以及适当的失业救济和社会保险,保障工会的权利”。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把消灭剥削和贫困作为建国的基本任务,高度重视社会保障问题。逐步建立起了的劳动保障法律和制度。1951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对生、老、病、死、伤残、医疗和集体保险等作了具体规定。五四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在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同时,国家还颁布了相应的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条例等。这些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毛泽东的民生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毛泽东领导的民生实践广泛而深刻。虽然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在如何变革生产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国富民强、人民幸福;如何发展民主、反对官僚主义、保障人民基本权益等方面,由于历史条件和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偏差和失误,但其改善民生、维护人民权益的良好主观愿望和取得的成绩是无可否认的。毛泽东的民生思想对今天正在进行的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
参考文献:
[1][2]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94.1079页.
[3]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41页.
[4][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6、72页.
[6]李公朴:《华北敌后——晋察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版,91页.

上一篇:试论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下一篇:关于毛泽东“健康第一”思想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