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党的基层组织改革开放以来的战斗堡垒作用
摘要:党的基层组织作为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成功地实现了从以“ 阶级斗争为纲”到 “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用完成单位中心任务的实际效果来检验基层组织工作”的指导方针。三十年来,党的基层组织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主要任务,在实现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中充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战斗堡垒作用,并取得了开拓性伟大成就。
关键词:改革开放;党工作和战斗力;基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1992年党的十四大宣告:我国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标志着中国改革的市场取向由“自发”改革向“自觉”改革转变。从此,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它也给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增加了丰富的时代内容,带来了新的要求,更面临一系列的新问题、新挑战。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扩大党工作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指导方针,成功的实现了党基层组织功能的转换,创新了党基层组织的工作内容和活动方式、探索了党组织建设的新机制、新制度,从而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路子,充分发挥了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第一,扭住经济建设中心不动摇,夯实雄厚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办法。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伟大斗争历程中,基层党组织牢固树立发展意识,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使党的建设的目标始终着眼于发展,党的建设的措施始终服务于发展,党的建设的成效始终用发展来检验,真正把推动发展的要求贯穿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全过程,落实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在国有企业,十六大以来,中央对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要求国有企业党组织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从2004年起,通过深入开展创建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的“四好”领导班子活动,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战略决策、经营管理、市场竞争、创新创业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明显提高,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农村, “三级联创”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各级组织紧紧围绕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中心任务,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加强,整体水平不断提升,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总之,党的基层组织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引领发展、服务发展和以实干求发展的能力与水平,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把党员群众的全部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干事创业上来,以发展的成果巩固和谐,以和谐的氛围推动发展,努力实现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与社会生产力的同步提高,基层党建工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同步推进。
第二,发展民主,密切党群关系,在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格局下,使不同的利益诉求达到平衡。人心向背决定一个党的兴衰成败,凝聚民心,需要一个和谐的环境和氛围,最根本的就是不断扩大和推进人民民主。改革开放启动了我国社会的全面变革,由于我国所有制的变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分配方式多样性、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其政策性的调整等因素,引起了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的迅速分化,并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利益格局和相互关系的变动,使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日趋复杂而呈现出新的特点,对社会各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之间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是有机的内在统一体。但是,在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一致的前提下,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之间有时也会发生矛盾,适时地协调好这些矛盾,是党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也是基层党组织必须承担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党的各级组织不断疏通利益表达机制,建立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利益调节机制,一是通过法律渠道,解决不同阶层间的利益冲突;二是通过利益表达,使政府注意到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要求,及时洞悉公众的利益诉求,以制定更为公平的公共政策,缓和不同利益阶层之间的矛盾;三是通过开展全民的普法教育,逐步培养公民的法制观念和参与意识,形成有效的政治参与。从而使社会各阶级、阶层在民主的环境和氛围中,心情舒畅,畅所欲言,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真心信任、拥护和支持,把各方面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来,共同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
第三,带头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党建载体活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国各基层党组织紧紧围绕全国的工作大局,围绕本系统、本单位的中心工作,积极寻找切入点,精心设计、大量组织开展了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载体活动,为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供了载体。在企业,党组织紧紧围绕促进企业改革、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技术改造、提高经济效益等关键内容设计活动载体,广泛开展了“共产党员工程”、“共产党员先锋岗”、“共产党员责任区”等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党员带头承担各种急、难、险、重任务,使广大党员在重点项目、重点任务和关键时刻,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先锋精神。在农村,村基层组织广泛开展党群共同致富活动,为党员发挥作用提供舞台。与此同时,街道社区重点围绕社区服务、零就业家庭就业、扶贫帮困等工作开展党群共建文明和谐社区活动;机关组织党员开展“三优一满意”、争创“三个一流”等活动,有力推进了服务型机关建设。改革开放30年来,由于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一方面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广泛深入地开展“争先创优”等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党员立足本职岗位,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一方面大力表彰先进,在党内形成了学先进、赶先进、做贡献、当表率的良好风气,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据统计,1997年以来,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2946人中,党员占88.05%;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5068人中,党员占85.83%。
第四,抓基层、打基础,应对各种灾害和风险。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始终把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作为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抓好基层、打好基础,是我们党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重要法宝。这些年来,我们党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的基本思路,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2003年我国处于“非典”疫情的严峻形势下,党的基层组织直接联系各阶层的群众,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在防治“非典”斗争中,充分凝聚民心、聚集民力,保持和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政治安定。2005年,在抗洪救灾中,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的作用,带领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战,顽强拼搏,防汛排涝,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切实成为团结和带领群众战胜洪涝灾害的坚强战斗堡垒。2008年5月我国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了8级强烈地震,在地动山摇的危急关头,广大基层党组织高高举起党的旗帜,自觉担当抗震救灾重任,组建各类“党员突击队”、“党员抢险队”,形成了一个个坚强战斗堡垒。广大基层党组织组织党员群众认真排查每一处倒塌房屋、尽力搜救每一个被困人员,创造了无数生命奇迹。今天又带领广大群众从废墟上勇敢站起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在应对这场特大灾难的考验中,广大基层党组织向世人展示了压不垮的战斗堡垒的光辉形象,赢得了人民群众高度的赞誉。做到了哪里有地震灾害,哪里就有党的堡垒;哪里有受灾群众,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救灾任务,哪里就有党的旗帜。群众发自肺腑地说:“只要党组织在,我们就感到有希望、有依靠、有信心”,这是人民对基层党组织最高评价。事实再一次说明,只要我们一以贯之地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形成分布广泛、完善严密、坚强有力的基层组织体系,把广大党员紧紧围绕在党的旗帜下,把人民群众紧紧凝聚到党组织周围,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全国各族人民的组织程度,形成开发自然、改造社会、战胜灾害、建设祖国的强大力量。
第五,凝聚人心,推动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重心在基层。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处在和谐社会建设的第一线,担负着团结和带领基层党员群众共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党的基层组织全面贯彻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体现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以科学发展促社会和谐。按照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认真审视和谋划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