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
高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播、思想创新的重要基地,大学生是高校的活动主体,是中华民族未来的脊梁,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培养一批批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经历了一个逐步凝练深化的过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6.25 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最高抽象,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为人们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树立了价值导向。
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近期,全国各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取得了很好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重视程度不够,缺乏长效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高校的教育活动往往限于举办几次研讨大会,没有常态化,同时,在部分教师和学生心目中,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跟跟形式、做做样子、表表决心,没有俯下身子,安下心来,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还是停留在平面传输教育中,如传统的做报告和灌输式的课堂传授,内容抽象,形式单一,没有创新,致使学生的接受效果有限。
(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教育中,没有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往往是被动的受体,在学习过程中被动地听从老师的召唤和安排,“老师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缺乏主动性,没有自己的创造性和建设性意见,表面上看来是很守纪律,但实际上是疲于应付,没有将自己当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一员,没有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三、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改进措施
对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需要在课内外,校内外,专业内外加强宣传教育,使其自觉增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共识,成为捍卫社会主义道路的生力军。
(一)加强宣传引导,增强高校师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程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对于指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三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授课教师和辅导员进行系统培训,使其认识到在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生的公共课学习、专业课学习和社团活动的全过程,做好点滴教育,生活教育。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说明每个学生都有自主意识、独立个性,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和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进入大学生的头脑,其主旨要义真正被学生掌握,内化为其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才能在指导实践方面自觉发挥作用,成为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三)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由于现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抽象,理论性强,因此需要教师丰富教育内容,将其和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联系起来,编撰一些有趣味性、实用性强的学习读本,并采用讲故事、宣讲团宣讲、作报告、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进行教育,以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上一篇:从传统文化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