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面临的主要障

发布时间:2015-11-26 10:42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3-0061-04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命题,并从“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方面对其进行了科学论述,要求“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化为兴国之魂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持续开展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已经成为当前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的头等大事。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受各种社会思潮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使得个体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逐渐增强,价值观念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教育,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对于这些不利因素,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因势利导,从而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渗透性、针对性、实效性,提高其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一、社会转型面临价值标准困惑

  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不是单纯的经济转型,而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综合转型,即社会形态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从农业文明社会向工业文明社会的转型;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经济关系从单一公有制向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共同发展的转型,从平均主义“大锅饭”向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转型;发展模式实现从粗放发展向科学发展的转型,等等。与这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转型相伴随,各种文化思潮相互交流,各种价值观念相互交织,中国民众的价值世界也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震荡。

  在人类社会的常规发展阶段,人们的价值观念较为稳定,个体的价值标准也比较统一与可靠,凭借这个统一、可靠的价值标准,人们在评判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时可以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形成较为一致的舆论环境,从而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但是在社会转型期,由于社会的分化,不同个体的价值标准日益多样化、复杂化。这种多样化与复杂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社会主导价值标准失落。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清正廉洁、勤俭节约等主导价值标准受到部分群体的怀疑与否定;二是多种价值标准共存。传统与现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本土与外来的内容不同、性质相异的价值标准以共时形式出现在同一评价情景,面对同一事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评价,即使是同一个人也会因为不同价值标准的影响,而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三是个体本位价值标准与社会本位价值对立。个体本位价值标准在判断价值时强调个体需要的满足,社会本位价值标准则强调社会需要的满足。虽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两种标准有着根本的一致性,但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发达、利益协调价值的不健全,二者难免会发生对立与冲突;四是个体价值标准互异。由于占有各种资源的不同,导致不同个体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利益关切相异,反映在价值领域,也就存在着不同的价值标准,导致了主导价值标准与多元价值标准之间、社会价值标准与个体价值标准之间、不同个体价值标准之间的共存与竞争。

  社会转型期的各种价值标准中,一方面包含着值得我们可以借鉴的合理内容,如对效率的追求、对平等的崇尚、对竞争的认同等。与此同时,社会多元价值标准的并存也造成了人们价值观念的模糊与迷失,势必导致人们行为选择的无所适从或者随心所欲,从而在社会上不同程度地产生了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实守信淡薄、恶意竞争加剧、社会责任缺失等消极现象。要解决上述问题,正确引导人们的言行,造就积极向上、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氛围,就必须形成科学、统一、稳定的价值评价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可以遵循的价值判断“标杆”,用以评量好与坏、得与失,权衡善与恶、正与邪,不断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普遍共识。

  二、市场经济带来价值多元现实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的巨大变化使得生产的组织形式、就业形式、利益关系等日趋多元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也呈现不断复杂化的趋势。同时,市场经济引入的效益原则、竞争原则使得人们的主体意识得到空前的提升,这就造成两种结果:一方面,市场经济肯定竞争和效益,从而形成了重视效率与创新的现代价值观,造成了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对主体性的肯定容易诱发个人主义思想的产生,造成个人价值取向与集体价值取向的冲突。市场经济所引发的两种价值倾向进一步加深了价值观的多元化。

  当代中国主要存在着如下几种价值观:一是涵盖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等价值观念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二是以天人合一为基础,以整体主义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传统价值观包含了追求理想人格、倡导人与自然协调、重视伦理价值等“合理内核”,但也存在官本位、家庭本位、崇尚权威等问题,造成个体缺乏自我意识,依附观念严重,进取与创造意识不足。三是包括实用主义、人本主义、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等的西方价值观,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人们既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又把这种观念推向极端。四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奉行的价值观念。这样一来,传统的、现代的、后现代的、本土的、外来的、计划的、市场的等各种价值观相互碰撞、激荡、混杂交织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必然面临着多种价值的选择。   五、权力失控动摇核心价值认同

  所谓权力失控,就是掌握权力的人突破法律和相关规定的界限,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从而滋生出集权专断、官僚主义、失职渎职、贪污腐败等“权力病”。在社会急剧转型的背景下,由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改革不配套、政策不完善,这为权力寻租留下了大量的制度与政策性空间,加之传统封建主义思想与西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社会思潮的影响,导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权力失控现象,严重败坏了党和国家的声誉,危及到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动摇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

  我国公共部门的权力失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失职渎职。这是一种隐蔽的权力失控,它影响着政府效能的提高,也极大损害了公众的合法权益,其危害性不容轻视;二是好大喜功。为了谋取政治资本或经济上的好处,某些政府官员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不仅造成大量国家资产的流失,同时也扰乱了社会正常的经济秩序;三是贪污腐败。当前,贪污腐败的手段越来越多样,主体越来越广泛,串案窝案越来越严重,贪污腐败的肆虐使得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产生了不信任感;四是违法行政。部分官员忽视政府权力的法律边界,认为只要目的正确,手段是否合法无关紧要。这些错误观念与做法,极大地削弱了政府的行政能力,严重影响到公众的法律信仰;五是缺乏诚信。部分官员当面对群众信誓旦旦,背后信义全无。这些行为既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信誉,也对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造成伤害;六是生活腐化。生活上的享乐主义使得一些人把个人利益的追求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沉溺于纸醉金迷、过着灯红酒绿的腐朽生活。以上权力失控现象,尽管表现形式各异,但其本质却是一致的,即都是置“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宗旨意识于不顾,把应尽的职责当作谋取自身私利的手段,最终导致了权力的失控。

  权力失控,特别是贪污腐败现象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它侵犯了群众的正当权益,削弱了党和政府的光辉形象,涣散了党心、民心,最终会动摇人民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对共产党的价值认同。同时,公民个体的价值认同具有传染性,个体价值观念通过一定的关系互动传递给对方,接受者一旦目睹个别权力失控现象的存在,就很容易滋生出对党和政府的不信任和对社会主义价值的认同危机。当这种消极心态与认同危机扩展为一种群体心理时,很容易导致社会整体对国家政策乃至社会制度的不满与曲解。这种不满与曲解,如果得不到有效疏导,将会使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价值理想产生疑问,甚至抵触,从而最终动摇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

  六、西方攻势意在核心价值征服

  全球化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复杂过程,正如英国学者J?米特尔曼在《全球化的挑战:在边际上生存》一文所言:“全球化的概念是相互渗透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3]由于全球化超出了经济范围,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得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冲破国家界限、民族藩篱、地域限制,走向世界。本来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同价值观之间的交流、融合是十分自然和普遍的现象,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却从未放弃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去建构和统治世界的企图。他们凭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优势,推行文化霸权与文化殖民,大力输出本国的价值观念,形成对其他国家价值观念的侵蚀、破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把全球化异化为一种核心价值的征服运动。正如美国前总统老布什说的那样:“我们可以按照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想建立一种新的国际体系。”[4]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门的洞开,我国同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由于中西方“信息鸿沟”的存在, (下转第67页)(上接第63页)西方掌握着价值理念的话语霸权,这使得西方价值观在我国的传播占据十分有利的地位。他们利用各种途径、手段,竭力推销“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利用个别人对西方文化的迷恋、崇拜,使他们逐渐接受其价值观。西方价值观在我国业已形成多元化传播的格局,这种多元化格局主要由以下途径构成:一是经济交流途径。西方国家在与我国发展经贸关系时,时刻没有忘记传播其价值观念。克林顿曾于2000年5月24日在美国众议院通过一项议案后说:“我们向中国出口的不仅仅是产品,还有我们真实的价值观念。”二是社会交往途径。通过探亲访友、旅游休假、民间交流等多种形式,不断进行西方价值观念的传播与渗透;三是文化交流途径。丰富多彩的文学、音乐、戏剧等文化交流,既有利于我们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同时也为西方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四是学术交流途径。西方国家通过学术著作在我国的翻译出版以及专题讲座、报告会、论坛、学术研讨会等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不断兜售他们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五是大众传媒途径。西方的大众传媒往往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他们整合网络、电视、报纸、电台等多种媒体资源,形成了价值传播的合力,对国人的价值观念带来巨大冲击;六是重要节日途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感恩节等“洋节”在我国日益盛行,西方的价值观念也随着这些所谓的新潮生活方式而进入人们的头脑。

  西方价值观带有明显的阶级属性和意识形态偏见,这些价值观或者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或者传播消极、腐朽、颓废的思想观念,具有强烈的反主导价值取向。如果任由西方价值观肆意渗透,就会严重冲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腐蚀我国多年培植的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引起人们价值观混乱,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面对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国家愈演愈烈的价值传播,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教育,强化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从而避免被西方价值所征服,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上一篇:国家治理体系关系社会主义成败

下一篇:邓小平领导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