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领导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路
【中图分类号】D616/A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351(2014)04―0027―08
作为20世纪引领中国社会变革的三位伟大人物之一,邓小平的历史性贡献无疑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伟大的贡献,莫过于领导党和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创造性地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问题是第一位的问题,也是最根本的问题。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果断选择和不断拓展,给人民带来了福祉,给国家带来了富强,给民族复兴带来了希望。习近平深刻指出:“中国发展的实践证明,当年邓小平同志指导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是英明的、正确的,邓小平同志不愧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不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今后,我们要坚持走这条正确道路,这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我们不仅要坚定不移走下去,而且要有新举措、上新水平。”[1]2-3
邓小平所以能领导党和人民卓越地选择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除了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人民的诉求以及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智慧等客观因素外,他本人所一贯坚持的正确的认识路线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是决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和关键。列宁曾指出:马克思学说所以正确,所以“完备而严密”,所以“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2]309今天我们可以说,邓小平理论所以正确,邓小平所以能领导党和人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创造性地开拓出一条具有独特科学内涵和巨大时代价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因为邓小平具有决不同任何迷信和偏向作妥协的科学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这是邓小平留给我们党的最为珍贵的思想财富。继承、发展邓小平领导开创中国道路的认识路线和思想方法,坚定不移坚持和拓展中国道路,是对邓小平这位世纪伟人最好的纪念。
一、把实践作为逻辑起点,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中华民族许多仁人志士和英雄儿女,为寻求一条能够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道路,上下求索,英勇奋斗,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走了许多弯路。历史反复表明,英美国家现代化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苏联模式”道路,在中国不管用;民主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不合适。唯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历史传承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光明坦途,才是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的唯一正确道路。
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3]3这一精辟论述,鲜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是我们党选择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指南。中国道路选择的精髓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有效实现这一“结合”的真谛在于始终把实践作为道路选择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着如何理解它和如何对待它的争论以至斗争。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既存在着企图修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从而背离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的倾向,也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本本化”、“教条化”,抽象地谈论、搬用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理论原则或具体结论,从而扭曲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生命力的倾向。在同这两种倾向特别是同教条主义斗争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复提醒人们: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4]742-74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5]248
在经历了种种曲折和错误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的极端重要性。早在1930年,毛泽东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对本本主义》,在这部不朽著作中,毛泽东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6]111-112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的重要纲领。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成为夺取中国革命伟大胜利的根本法宝,而且成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根本选择。20世纪50年代,我们党在实践中逐渐发现苏联模式的弊端,为此,毛泽东明确提出搞社会主义不一定全照搬苏联那套公式,不能教条主义地学习苏联经验。在这一正确思想指导下,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方针。可惜这一探索未能长期坚持下去,50年代后期发生了严重失误,以至形成严重背离社会主义本质的“左”的理论和“左”的路线。产生这一挫折有多方面原因,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没有选择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逻辑起点。这一时期,尽管毛泽东也不断地强调要继续做“结合”的文章,但是这种结合更多的是从本本出发、从原则出发,企图在马、恩、列、斯书本中和社会主义抽象原则中寻求理想化社会的方案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路径,严重地忽视了中国国情,由此导致关于社会主义的理念期待与现实状况之间的强烈反差,导致脱离具体的现实条件加快社会主义进程的路线和政策,乃至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上,陷入了迷惘和困惑。 失误和挫折教育了全党,使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更加成熟起来。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原则问题上,邓小平的独特贡献在于,明确强调必须改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寻找社会主义答案、把“本本”作为“结合”的逻辑起点的倾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把实践作为“结合”的逻辑起点和根本依据。这是我们党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解决的首要的也是最关键的问题。
把实践作为逻辑起点,就要把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放到特定的时代条件下和具体的实践中加以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邓小平精辟指出:“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特别强调:“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3]291-292
在着眼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方面,邓小平为当代马克思主义者作出了光辉榜样。一方面,邓小平非常重视对冷战之后世界新格局的梳理和时代新主题的揭示,透过纷繁芜杂的国际事务现象,抓住世界格局新变化的本质,寻求当代中国发展的契机和基点。由此精辟指出,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格局,给中国带来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不仅提供了加快发展的宝贵时间,而且扩大了对外开放的空间。考虑和把握当代中国发展道路问题,必须始终立足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和时代主题。另一方面,邓小平非常重视从时代变化的高度对我国社会主义历史经验进行深刻总结,从中透析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制定符合中国实际的路线政策。由此得出结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同时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上述两个方面──提炼时代主题,把握发展方位,一个是认真地分析“世情”,一个是深透地研究“国情”,也就是马克思主义面向新时代、回答新问题,也就是以实践作为逻辑起点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正是邓小平这种科学的认识路线,领导和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拓。
二、把规律作为根本依据,在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与发展基本规律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不断探索和运用规律的过程。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规律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要经验和最根本依据。
当年毛泽东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时候,就明确强调必须注重规律的探索。他指出:“当前的运动的特点是什么?它有什么规律性?如何指导这个运动?这些都是实际的问题。”“运动在发展中,又有新的东西在前头,新东西是层出不穷的。研究这个运动的全部及其发展,是我们要时刻注意的大问题。如果有人拒绝对于这些作认真的过细的研究,那他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7]534-535从探索和把握规律出发,毛泽东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就是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他要求全党尤其是党的高中级干部,“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8]801毛泽东所反复强调的“实事求是”,洋溢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渗透着对事物发展规律不懈探索的求是精神。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正是牢牢把握住了“实事求是”这一“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并且作出创造性的发展,才领导全党在教条主义长期横行的思想荒漠中重新举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旗,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局面,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邓小平反复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基本点,我们要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针对影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贯彻执行的各种思想障碍,邓小平精辟指出,要坚持实事求是,必须首先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9]364这样,我们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新的阐释、丰富和发展,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新内涵。
邓小平坚持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突出体现在系统揭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由此形成一系列具有创新意义的基本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开拓前进的根本依据。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论。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本任务和价值目标的科学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373邓小平的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始终坚持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生产关系改革,创造公平、公正的生产关系,逐步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必须始终确立使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发展战略论。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步骤和阶段性目标的科学揭示。着眼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邓小平高瞻远瞩地确立了“三步走”发展战略,明确形成实现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现代化目标。“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大现实意义在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阶段性目标和长远性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全体人民既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实际利益,又不断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迈进,脚踏实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理想而奋斗。
第三,社会主义改革动力论。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动力和鲜明品格的科学揭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种改革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一种革命性变革。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仅要通过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而且要通过生产关系的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坚持改革,社会主义就没有出路。社会主义改革是全面的,不仅包括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包括政治体制改革,还有相应的其他领域的改革。改革引发开放,要求开放,开放也是改革。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文明成果。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这些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依靠什么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也深刻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改革之路、开放之路,改革开放是中国道路的内在品格和鲜明特色。
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建设规律的科学揭示。市场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经济市场化不仅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主要依托,而且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经之路。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市场经济发展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之上。同时加强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以克服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是一个伟大创举,它不仅解决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有效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本途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为建构新型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形态指明了根本方向、提供了理论指南。
第五,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论。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政治建设规律的科学揭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我们党长期的坚定不移的目标。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制度问题更带有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发展民主就要加强法制。没有广泛的民主不行,没有健全的法制也不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充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积极性,不断完善和巩固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邓小平关于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思想,为如何全面拓展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理论依据、指明了前进方向。
第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揭示。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邓小平的一个重要思想。他反复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都要超过资本主义,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键在于发展教育和科学。这些重要思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基本遵循,是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上述六大基本理论,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系统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雄辩证明,这些基本理论是完全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
三、把人民作为主体力量,在实现人民群众利益需求和创造精神有机统一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社会主义的主体。“生机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10]399坚持以人民为主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是邓小平领导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是在长期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克敌制胜、排除万难的根本法宝。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就是群众路线。毛泽东反复强调,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任何敌人都可以战胜。他还强调指出,进行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科学方法;这就是说,把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化为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在群众的行动中检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如此循环往复,就会使领导的认识更加正确、更加生动、更加丰富。正是毛泽东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确保了中国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领导全党认真总结在如何对待群众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添了新鲜内容、提供了根本保证。
把生产力的基础作用和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有机统一起来,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邓小平坚持群众路线、领导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鲜明特色。一方面,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邓小平一贯坚持,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首要本质出发,邓小平对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给予了非同寻常的重视。他非常善于概括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并将之上升到理论上来指导实践,根据人民群众的主体愿望和实践指向,敏锐地捕捉和把握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契机,不失时机地依靠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武器直接交给人民群众,使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积极性火山般地迸发出来,是邓小平坚持群众路线、领导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创造。依靠人民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必须使广大群众从陈旧的观念和僵化的体制中解放出来,确立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思维。思想解放的程度,直接决定着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程度,从而决定着社会变革和发展的程度。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关键在于尊重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邓小平对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高度尊重,对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充分吸纳,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坚决维护,对人民群众进步愿望的热情支持,充分体现了他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有机融合在一起的科学世界观和高超方法论。
把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融为一体,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在人民群众实际利益不断满足的基础之上,是邓小平坚持群众路线、领导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方法。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具体而深刻地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他在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时候,几乎无不同时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民群众实际利益的实现,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群众。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价值标准,作为判断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作为选择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价值尺度,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愈益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和参与而生发了持久的生机与活力。
四、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精髓和真谛,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开拓前进
我国新时期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历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一部选择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中国道路的选择和开拓,既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又具有厚重的历史内涵。正如习近平总结指出:“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11]26正是站在这样一个历史、现实、未来相交汇的制高点上,我们更加感悟到邓小平领导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路线和科学方法的丰厚内涵和巨大价值。今天,学习和传承邓小平的认识路线和科学方法,坚定不移沿着中国道路开拓前进,最重要的是要深刻把握这条道路的精髓和真谛。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11]26这一精辟论述,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路线和思想方法,是我们深刻把握中国道路的精髓和真谛、增强道路自信和道路定力的重要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坚持一切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把实践作为“结合”的逻辑起点和根本依据,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有机统一。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同时强调必须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解决最紧要最现实的任务,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现实任务,把不断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坚持这条道路的主体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就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和全面发展,实现了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的有机统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重中之重。但经济建设又不是孤立的,社会主义必须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核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核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核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建设美丽中国。只有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其他各个方面建设协调发展、整体推进,才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实现了“两个基本点”的有机统一。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是实现社会安定、人民幸福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把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从而既有效确保了这条道路的正确方向,又不断增生了这条道路的内在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坚持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了现实任务和远大目标的有机统一。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社会主义变革和发展的根本基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变革和发展的根本目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以人为主体,以实现人的解放、促进人的发展为己任,把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作为远大理想和根本目标。而要实现这一远大理想和根本目标,又必须首先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社会物质文化财富,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努力缩小以至消除社会差别,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正是在现实任务和远大目标有机统一的基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展示了巨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立足中国实际,又坚持面向世界文明,实现了从中国国情出发和顺应时代潮流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逐步形成的时代背景下逐步开辟的。我们党领导人民在坚持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进行独立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坚持以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世界,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吸纳人类文明成果,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又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在与时代潮流相随和世界文明相伴中不断走向成熟,引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以上五个“有机统一”,堪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精髓,是我们坚持这条道路的真谛。历经艰辛成大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自不易、弥足珍贵,必须倍加珍惜、不断拓展。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前进,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最根本保证。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前进,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在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和坚定步伐,既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也不为任何困难所惧,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当前在“走什么样的路”这一重大问题上,仍然存在着种种偏颇的思潮乃至错误的主张。有的用来自书本上某些原则剪裁现实生活,从而对中国道路产生怀疑;有的仅仅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对中国道路产生动摇;有的脱离中国实际,推崇西方模式,从而对中国道路备加责难……凡此种种,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背离,必须加以澄清。中国道路包含丰富内涵:它既是社会主义的,具有质的规定性和稳定性,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又是中国特色的,具有道路选择的特殊性,而不是对普遍性、共同性的东西照抄照搬;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现实国情及发展趋势的有机结合,是中国道路的活的灵魂,是坚持中国道路的根本方向。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前进,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党的基本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开拓中国道路的理论指南;党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不断开拓中国道路的锐利武器;党的基本纲领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的集中体现,是不断开拓中国道路的根本依据;党的基本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精辟总结,是不断开拓中国道路的重要鉴戒;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八项基本要求,则是根据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深刻总结6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出的,是最本质的东西,是不断开拓中国道路的根本保证。总之,“五基本”是体现规律的东西,集中体现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始终坚持“五基本”,是始终坚持中国道路的重要关键。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前进,必须始终坚持在勇于变革和扎实奋斗中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改革的产物、创新的成果,勇于改革、锐意创新,是不断拓展这条道路的生命。当前,无论是国际局势还是国内实践,无论是经济社会发展还是人民群众诉求,都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只有密切适应时代新变化、实践新发展、人民新期待,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进行一系列独立自主、独立思考、原创独创的艰巨探索,中国道路才能不断开拓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领导人民进行创造性实践的结晶,勇于实践、扎实奋斗,是不断拓展这条道路的法宝。今天,我们的目标既定,任务既明,关键就在于扎扎实实落到实处。命运从不眷顾那些碌碌无为、安于现状者,生活从不青睐那些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机遇和成就只属于那些勇于创新、肯于实干的人们。“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每一步拓展,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只要我们坚定道路自信和道路定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就一定能沿着这条光明大道推进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到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目标!
下一篇:社会主义的历史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