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大关系》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015-02
一、《论十大关系》的科学内涵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仔细分析了当时国内和国外所面临的复杂环境,仔细认真地听取了三十四个部门的汇报,后来又经过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反复讨论,集思广益,主席最终提出了十大关系。论十大关系,内容广泛,涉及面广,意义非凡。从本质上讲,十大关系是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要仔细处理的十个方面的问题。毛泽东指出:“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1]44《论十大关系》就是围绕着这十对矛盾,仔细分析探讨了如何使社会达到一种和谐状态,实现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
十大关系,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在这十大关系中,前五条侧重于讨论经济关系,后五条则侧重于讨论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论十大关系》讨论的核心是经济关系,关键在于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毛泽东同志也指出:“提出十个问题,都是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2]。
二、《论十大关系》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全国人民正集中力量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而努力奋斗。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邓小平同志1975年7月10日在给毛泽东同志的信上说:“这篇东西太重要了,对当前和今后都有很大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3]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这篇文章所包含的重要价值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那样,“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所以,探索十大关系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一)现实启示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必须实现经济结构的和谐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指出:“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 在当时,党中央吸取了苏联及西欧国家的经验教训,合理地调整了经济结构,使重工业、农业、轻工业协调发展,没有像东欧国家那样片面强调重工业而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导致经济结构的失调,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此时非彼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结构得到了极大的优化,但是经济结构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矛盾仍然很突出。农业基础比较脆弱,工业科技的创新能力相对不足,服务业发展滞后,所占份额小。和谐社会应该是经济结构的和谐,农业、工业、服务业得到全面的发展,三者的比例比较协调,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当前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一定要协调好农业、工业、服务业三者的关系,使三者达到和谐。我们必须加强和改善农业基础性生产条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的比例。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的和谐发展。
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必须实现经济管理体制的和谐
在经济管理体制方面,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着重强调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方面为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毛泽东指出:“把什么东西统统都集中在中央或省市,不给工厂一点权力,一点机动的余地, 一点利益, 恐怕不妥。”[1]9另一方面为中央和地方关系,毛泽东指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是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 目前要注意的是, 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 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 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 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这对我们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比较有利。我们的国家这样大, 人口这样多, 情况这样复杂, 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1]1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农村和城市分别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但是在经济运转过程中,影响企业自主经营的现象仍然存在,中央和地方不和谐的现象仍然时常发生。经济管理体制的矛盾仍然非常凸出。这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我们应该继续完善我们的经济管理体制,努力实现经济管理体制的和谐,在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借鉴毛泽东提出这两点:一是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二是要扩大地方的权力,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积极性。这两点是我们在进行经济管理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两点原则。没有经济管理体制的和谐,也就没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必须实现分配关系上的公平与和谐
分配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处理不好,社会收入差距急剧扩大,可能引发社会问题,严重的可能引发政治问题,这在历史上都是有章可循的。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针对当时我国经济建设中一些人片面强调国家利益的思想倾向,提出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都必须兼顾的思想,不能只顾一头,三方都要兼顾;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工资就需要逐步有所提高;要处理好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 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仅要努力协调好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分配关系,还要协调好企业与企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为达到分配上的和谐,我们必须制定相应的分配政策,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基础上。我们要积极探索分配制度改革的新途径,协调好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寻求它们之间的和谐。同时,要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逐渐改变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之间不平衡的状态,使民营企业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市场的平等竞争,不断壮大民营经济,提高其市场地位。再者,我们要千方百计地提高个人收入,提高工人和农民的收入,制定严厉的调控政策,防止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提高过低收入,保持不同人群之间收入上的和谐。
(二)方法论启示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必须坚持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精髓。矛盾具有普遍性,所谓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毛泽东经过很长时间的调查研究,经过对当时社会的仔细分析,概括和升华出建设社会主义面临的最主要的十大问题。他说:“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的任务也就是要处理这些矛盾。”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管是国家、单位还是个人,都应培养矛盾思维,学会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具有普世性的价值。在建设和谐社会的道路上,我们不会走的一帆风顺,面对出现的问题,诸如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之类,我们都可以把它们看做矛盾。面对着这些矛盾,不要惊慌,不要愤青,也不要埋怨,因为矛盾具有普遍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可能不存在这些矛盾,但是它们可能存在其他方面矛盾,它们具有的矛盾我们可能没有,我们没有矛盾的他们可能有,我们在心理上要保持平衡。心理平衡之后,然后在利用矛盾分析法去破解这些问题。所以,矛盾分析法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还是很有启发的。
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必须坚持结构分析法
结构分析法也是一种非常适用的哲学思维方法。既然有结构,那么就有因素,因为结构是由不同的因素构成的。结构的存在也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世界万物在不同的层面、不同的建成方式上,都可以被称之为一个结构。既然结构普遍存在,那我们就要建构,既要建构,那么就有一个如何建构高质量结构的问题。《论十大关系》讲了十个方面的关系,即是十个方面的矛盾。如果以建构的思维来思考这十大关系,我们把建设社会主义看作一个结构,这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对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建构,各个关系是结构中的一个因素。从十大关系内容来看,毛泽东的这种建构是非常成功的,建构的因素比较全面,十大关系基本上涵盖了当时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方面面。
同样,我们也可以把和谐社会的建设看作一个结构,那么我们就需要建构,建构的因素要齐全,涵盖面要广泛。不能经济上和谐,政治上不和谐;不能城市和谐,乡村不和谐;不能国内和谐,国际不和谐;不能东部和谐,西部不和谐;不能汉族和谐,少数民族不和谐。在建构和谐的过程中,我们思考的因素一定要全面,一定要广。我们建设的和谐社会,是全面的和谐,而不是局部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结构中包含因素的全面性,决定了我们建设社会的和谐程度。
3.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必须坚持主体论
《论十大关系》提出了十个问题,毛泽东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一个方针,就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人处于中心地位,重视人的作用,发挥人的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马克思唯物主义同样也坚持“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和谐社会的建设最终要通过人这个主体来实现,人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所以,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着力改善民生,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保障他们的权力,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需要,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这才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强调的也是“以人为本”。我们建设的和谐社会,人既是建设者,又是受益者。所以和谐社会的建设要以人为中心,坚持主体论。
上一篇: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