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9-0007-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和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功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准确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明确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内在发展的产物,是其在漫长的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审美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价值系统和认知系统,它孕育并塑造着一个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品格,是一个民族灵魂之所系、血脉之所依,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绵延着五千多年浑厚的精神和灿烂的文化,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经过历史检验和人民认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精髓和内核,是维系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繁荣进步的精神纽带和不竭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以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非常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强调其在中华先进文化发展中的传承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丰厚滋养和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同时他还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在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基与命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国家和社会的价值理念、价值标准和价值指向是其历史进程中长期孕育、沉淀而成的,并将引导、支撑、推动着这个民族、国家、社会走向永久进步和蓬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4青年节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道“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①“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这些重要讲话除了准确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之外,均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因此,对当代大学生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使其准确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时代价值显得尤为重要。其实质和核心就是帮助当代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讲清楚”,让学生正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客观地认识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断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二、深刻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抓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思想底蕴,也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中国传统文化闪耀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三个层面的倡导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借鉴了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等思想。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借鉴了儒家“天人合一”、“允执厥中”、“隆礼重法”思想。“自由”在古代多指人通过发扬善心,进而知性、知天,“参天地之化育”,最终实现天道与人道交融互通,达到物我为一、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则正”,一个人如果能守护善性,言行不偏不倚,就会保持公心,体现公正。“法治”在传统文化中作为德治的重要补充,受到不少思想家的推崇。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爱国”是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信念,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诚信”思想最早来自儒家,《中庸》讲:“诚者,天之道”。天道至诚、真实,所以,人道也应如此,人性真诚善良。“信”为人言,人要言必信,行必果。由“诚”到“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儒家认为,仁义礼智信是每个人都应遵守的道德规范。“仁”的推行表现为善待他人,推己及人,即“友善”。“义”的推行表现为处事得体,办事尽心,即“敬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讲仁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性特质;“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四个重要方面,是落实“讲仁爱”的四个维度。“求大同”则代表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最终目的,是“讲仁爱”的最终实现。这六个方面结合在一起,内在地包含了提高个人道德、促进群体和谐、建立大同社会等不同层面。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4青年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在列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后,强调“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①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因此,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场所,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渊源和传承作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必须加强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大学生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中华优秀品格塑造大学生灵魂,以中国精神昂扬大学生斗志;就是要深入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以为人民服务为科学高尚人生观指引大学生人生方向,以集体主义为最高原则锤炼大学生奉献精神;就是要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争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新时代优秀大学生,以实现中国梦为崇高理想激励大学生为国奋斗,以成就璀璨人生为动力鼓舞大学生创造人生出彩机会。
三、大力拓展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提升育人实效性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地方,学校的神圣职责和使命在于教书育人。通过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不断拓宽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融入立德树人的实践,即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不断提升立德树人实践成效的要求和选择。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借助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深入探究专业课程的人文内涵,努力将中华文化精髓推进课堂、融入教材、深入学生头脑深处;另一方面,不断拓宽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要抓手,利用校园广播、校报、简报、网络等多种媒体,以学生社团为依托,充分发挥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假日,通过多姿多彩、内涵丰富的宣讲教育活动,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中蔚然成风。此外,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理念有效融入高校的管理服务体系之中,让“尊师重教”、“仁爱”、“诚信”、“忠恕”、“敬业”、“以人为本”等中华优秀道德理念在学校的管理服务工作中得到生动体现,借助实际的管理和言行形成对学生的良好影响与引导。同时应积极鼓励青年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贴近自然,在与传统文化的亲密对话和躬身实践中,实现自身道德品质的磨炼和人生思想境界的升华。
热门论文
- 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
-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 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关系分析
- 从传统文化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 谈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内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比
-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社会主义内涵的价值澄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 网络文化传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联系
-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