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作者简介]王玮(1978- ),女,辽宁海城人,鞍山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辽宁 鞍山 11400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070-03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校作为教育和培养广大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思想阵地,以其文化的倡导和教育的指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对广大青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亿万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不懈奋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行动的先导、力量的源泉,对于把高校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流砥柱,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进行了进一步的梳理和凝练。在国家价值目标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价值取向层面则提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个人价值实现上则弘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思想信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体现的基本价值准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助力器。新时期,我们党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国情,进一步改革发展,蓄力复兴,提出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于整合当今多元化的社会思想意识,凝聚人心,激励人们积极投身改革实践,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鲜明的价值指引,展现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持久的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共性,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个性;既充分汲取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广泛吸纳了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党的十八大将这一理论从价值理念的视角进行了凝练和升华,奠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观基础,使这一理论体系更具理论逻辑魅力,一经提出就在全社会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一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有关价值和道德的理论,同时也开拓和提升了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认识上的新境界,通过进一步的整合、凝练,使得这一理论体系更加简洁明白、通俗易懂,更易于被广大民众所了解和掌握,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坚定信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引下更好地实现民族复兴具有方向性的实践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将长期面对的社会现实,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面临的社会思潮复杂多样,社会矛盾不断凸显,加之西方敌对势力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这些都迫使我们必须积极培育一种能够指导中国改革发展实践、凝聚国人共识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价值的本质和特性,它所涵盖的价值观念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诉求和美好愿望,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大力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最大限度地激发与增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及爱国热情,形成价值认同和共识,从而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二、高校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思想文化交融、交流,多元价值观念交互碰撞,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时期,青年一代在价值观念、理想信仰等方面也经受着严峻的冲击与考验。能否使广大青年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看清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否使他们在多种价值观念的冲击下坚定理想信念,对于我国未来能否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中国梦”,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内核。在高校大学生中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非常必要。目前,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主流积极健康,他们政治立场坚定,主流价值观念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但在理想的定位上趋于感性,存在理想信念淡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理论素养不高,理想信念淡薄。一些大学生对政治理论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理想信念不够坚定,不能正确处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膨胀。二是人生观、价值观存在功利化和实用化。一些大学生只讲眼前实惠,不讲共产主义理想,只讲有价索取,不讲无私奉献,过多地思考个人的利益问题,不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三是党性修养不足。有的大学生对工作和生活中不涉及自己切身利益的事从不主动关注;有的大学生对同学中存在的不良倾向及问题熟视无睹,是非不分,没有组织原则;还有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持赞同态度,但在现实生活中却难以将其付诸行动,知行相背离的情况较为普遍。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由于成长的社会环境不同,当代大学生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面对纷繁复杂的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很容易迷失方向。为了在思想上给大学生的成长以正确的引导,为了凝聚最优秀、最有战斗力的建设力量,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和道德素质,鼓励大学生坚定崇高的共产主义信念,在民族复兴的伟大社会实践中更好地发挥正能量,就需要用体现社会及个人发展导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给大学生以更多的指导,使其在社会制度、发展道路等问题的认识上进一步增强理论和制度自信,自觉追求和实践“中国梦”所蕴含的价值理想,激发其开拓创新、奋发进取的精神。 三、高校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系统工程。在高校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把握好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创新方式方法,拓宽培育路径,联系生活实际,提升教育实效,在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规律的前提下,重点发挥好以下五个方面的主要作用。
(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阵地,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的主阵地。高校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总要求,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主渠道作用,建好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基础工程”,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要结合大学生活的特点及大学生成长所面临的问题,在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和思想困惑的同时,重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方面的道德引导,并在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的培养中融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核心价值观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要重点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分析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以科学的方式方法来认识社会存在发展的本质性规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现实依据和思想理论基础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理解,从而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应在深入分析史情、国情的基础上,讲清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背景、现实原因,并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分析中引导大学生进一步明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及价值。“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应在带领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着重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国家层面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从而使学生准确把握理论精神的实质,将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紧密相连,激发广大青年激扬青春、服务社会的热情。
(二)以教师示范为引领,充分发挥典型榜样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作为学生教育的引导者,首先必须接受良好的教育,要成为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在这方面,每位教师都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学习和领会习近平同志对高校教师所提出的要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除了要努力钻研业务,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不断增强自身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外,还要与时俱进地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将知识传授与答疑解惑、排忧解难有机统一起来,在专业知识讲授中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以实际行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敬业奉献、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勤奋创新、友善待人等价值观念。在生活中要给学生更多的关爱,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聆听学生的诉求,为学生排忧解难,走进学生的心灵,像关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关心帮助学生的成长。这里的教师不仅指站在讲台上的教师,还包括学校从事行政服务的管理教师。在全员育人的教育中,任何一位教育工作者都不应缺位,只有每位教师都各尽其职,充分发挥师者的榜样示范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让学生认同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三)以校园文化为平台,充分发挥环境熏陶作用
高校要抓住“90后”大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情怀,增强广大青年对自己国家历史、文化及生活方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要深入挖掘课堂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充分利用传统节假日、宣传日及军训、实习、毕业等有利契机开展以弘扬民族精神、敬业奉献精神、团结协作意识等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经常开展高雅艺术、劳动模范进校园等活动,形成良好校园文化环境。充分发挥高校各类文艺体育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校园文化精品工程创建活动,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艺术、体育类活动,促使大学生在提升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的同时,在艺术熏陶和竞技娱乐中潜移默化地感受“自由、平等、友善、和谐”等核心价值观念的魅力。加大诚信教育力度,完善学生诚信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日常表现记进学生诚信记录表。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出版物的管理以及成果发布的管理,提高教育工作者运用和管理互联网的能力水平,抢占校园文化制高点,充分释放“微时代”正能量,将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四)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充分发挥行为养成作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理论上的学习终归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才能总结提高,并不断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品质和习惯。通过带领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可以让广大青年对当前的国情和社会现实有更加清醒而准确的认识,从而明晰对未来发展的定位,进一步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以便在社会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增长各种才干,锤炼意志品质,养成务实敬业、乐于奉献的高贵品格。实践中要不断引导广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看待社会现象,准确而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逐步增强理论践行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实践要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遵循高校教育教学规律,对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要进行系统设计,要把社会实践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与弘扬践行新时期城市精神结合起来,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结合起来,深入开展党员进社区、志愿者在行动、三下乡等主题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开展“红色之旅”学习参观活动,进一步扎实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辽西北计划,引导青少年在真切的亲身参与和深刻的实践体验中升华思想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以校园网络为依托,充分发挥媒体引导作用
网络媒介随着科技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人士获取资讯、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大学生作为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一个群体,自然成为网络媒体运用的主力军。依托网络这一媒介来进行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将起到积极的效果。充分发挥校园网络资源的引导优势,通过建立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活动多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网页,可以更好地吸引广大青年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理论的理解,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还可以通过邮箱、博客、QQ、论坛、微信等青年学生更常用的方式,开展师生间的对话和交流,从而给青年学生更直接有效的指导和帮助。通过网络问卷、后台数据分析等方式还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意识、思考习惯等,从而探讨建立学生更喜欢的、覆盖面较大的可读性、服务性较好的教育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通过更加形象化和趣味性的方式传达给高校大学生,更好地发挥网络的引导促进作用,与课堂、实践等共同形成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