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16-03-27 17:23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近年来,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作用、内容体系、价值理念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将研究的视角转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意义、内容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等基本问题上,增强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认识与把握。与此同时,一些学者着眼于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具体途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理论的研究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首先需要充分认识和深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出版了一批有价值的著作。一是韩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该书梳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概念,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背景、发展历史及理论根据,概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并专题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主题、精髓、基础,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途径。二是黄凯锋、唐志龙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该书着重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础、多元主体、文化资源、方法艺术、舞台载体与长效机制。三是陈亚杰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该书详细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现实意义,全面解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深入分析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原则、总体思路和基本途径。四是陈新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论研究》。该书从东西方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启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核心价值体系思考、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程、社会转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国民信仰等九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阐述。此外,吕振宇的《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江传月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观研究》等著作也提出了重要的见解。除了已经出版的专著外,近年来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有上千篇,总体上看,学者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理论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地位与作用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唐凯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探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创新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于社会主义主导价值思想、共同价值理想、核心价值精神、基本价值标准的全面系统的表达,从整体上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道路提供了理论根基,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思想基石。”]刘贵芹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之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工作树立了一面旗帜,建立了基本的纲领,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赵存生认为,就理论意义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建立在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系统认识和把握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这一创新,把我们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认识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就实践意义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和谐文化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指南,为形成和激励全国人民朝着共同目标努力奋斗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睦和兴旺发展提供了坚固的思想纽带”。赵存生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对“在全党和全社会树立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匹配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道德操守,亦即铸造新时代中华民族的民族魂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体系的研究。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体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强调了四条。在此基础上,许多学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及其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更为深入地阐发。吴潜涛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居于最高层面,是指对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指对国家、民族追求的未来美好发展前景的价值认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指对实现共同理想的动力之源的价值认同;社会主义荣辱观居于重要地位,它指的是对公民思想行为选择标准的价值认同。[4]唐凯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层次分明、各有侧重、各具功能而又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是灵魂,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它要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处于统领的层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要解决的是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处于核心层次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要解决的是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面貌的问题,处于动力机制的层次。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要解决的是实际的行为规范的问题,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造就着价值主体,营造着社会氛围,处于基础性层次。许志功的观点与唐凯麟相似,他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理论层面为主导,统领理想、精神、道德等不同层面。这些层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各自又有特定的地位。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根基。这四条归结到一点,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价值取向、价值追求。此外,陈延斌、邹放鸣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为观念层面与行为层面,前者包括作为思想导向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目标追求的现阶段共同理想、作为精神支撑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后者主要指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的观点、最精炼的概括、最通俗的表述。如何准确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使广大群众更容易理解、接纳与实践,是许多学者们深入思考的问题。许庆朴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是一个体系,由两个层次的价值理念构成。第一个层次为“终极性价值理念”,体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终极价值目标即马克思所讲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可用“独立”(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民主”(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自由”(自由全面发展的目的)来表述第二个层次为“基础性价值理念”,体现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应当遵循的价值目标,可用“平等”(政治领域、“效率”经济领域、“和谐”(社会领域)、“文明”(精神领域)来表述。持类似观点的还有学者许华,他认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公正平等、自由民主、共同富裕等则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核心价值与基本价值具有辩证的关系。”[8]陈延斌、邹放鸣提出了概括、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基本原则,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基本内涵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概括、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应该坚持四个基本原则:一是应集中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诉求;二是应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三是既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尤其是科学社会主义实质、又要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观念相承接,而且扬弃并超越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四是在表述上应做到思想深邃凝炼,内涵广泛普适,形象鲜明,义约言丰,成为激励和引领广大社会成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共同奋斗的旗帜。依据这些原则,他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基本内涵可以表述为: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仁爱和谐,人本共享。公方彬在梳理中外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各种核心价值观(亦即核心价值理念时提出“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必须满足五个基本条件:普世性、民族性、政治性、崇高性、时代性。西方的核心价值观是:民主、自由、人权。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可确定为:民主、平等、公正、互助。

  

  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基本问题的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唯有为人们所接受,才能实现其引领人们价值观念发展的功能。而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就必须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此,近年来,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一些学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研究。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意义,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如何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等基本问题,成为学界研究的新热点。

  

  一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意义的研究。冯刚从高校人才培养的角度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意义,他认为“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责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关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发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视域、新要求、新境界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对教育引导大学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陈伟、罗仲尤从人的成长的角度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意义,他们认为“社会转型给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带来客观要求。目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存在的一些负面影响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冲击。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功利意识严重;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等价交换轻爱心付出;一些大学生知行脱节,对社会主义道德的一些基本内容了解,但实际行动又是另外一种表现;更有不少学生把注意力转向自我,忽视社会发展需要,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转型期也是价值观的反思、裂变、更新和塑造时期,这更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产生诸多迷茫、困惑和疑问,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强有力的引导。

  

  邹宏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论纲》一书中则认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助于引领社会价值认同,回应社会价值冲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现。

  

  二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研究。学者们普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吴潜涛认为“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含义和根本要求,及时有效地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课题。张再兴、杨增岽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所向和内含之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路径和基本要求。两者在逻辑起点、重点针对对象、内容、目标、方法、任务等多个方面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应充分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进一步加强、改进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统筹结合起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刘贵芹认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为培养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新阶段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的科学回答。”™张惠选认为“高校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价值观构建,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进一步坚定他们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政治信仰,才能不断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和任务。

  

  三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基本内容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或者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内容。吴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政治信仰或理想;二是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三是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科学观;四是集体主义道德观五是真善美相统一的健康、高尚的审美观。陈伟、罗仲尤则认为“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责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底线”。李斌雄在研究中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内容之间具有的内在结构关系,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教育是基础理论性内容,党的价值观教育是核心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是实质性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教育是民族性内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教育是时代性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行为规范性内容和操作性切入点。™石海兵对青年价值观教育内容的结构体系进行了研究,他认为、青年价值观教育内容是一种结构性存在。青年价值观教育内容是由青年价值观教育的基础性内容、主导性内容和辅助性内容组成的结构体系。其中,青年价值观教育的基础性内容主要包括以尊重与责任为代表的内容系列,青年价值观教育的主导性内容主要包括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为代表的内容系列,青年价值观教育的辅助性内容主要包括以能力教育和情感教育为代表的内容系列。

  blob.png

  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体途径的研究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来进行。能否运用合适的途径开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效果。近年来,一些学者直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具体途径进行了研究,还有一些学者在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效性时,间接提出了对教育途径的设想。这些研究对教育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体途径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韦建桦认为,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逐步植根于人民群众的思想和生活中,“就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文艺学、历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切实研究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融入社会生活、走进群众心灵的问题”。汪青松认为,四信”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途径,其任务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说服力、感召力、凝聚力和公信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成效要通过“四信”教育培养“四有”新人和“四个新一代”来衡量。[22]石云霞根据我党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实践经验,认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一是要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根本内容,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二是要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需要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教育原则;三是要坚持方向性、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四是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与社会思潮批判相结合的原则;五是要坚持党作为教育者与群众作为教育对象之间教学相长的基本原则;六是要坚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的原则;七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八是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育“四有”公民,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最根本的目标要求九是要坚持以实践标准作为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效果的根本标准;十是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最重要的实现机制和根本保证。李康平、李正兴提出要开发运用红色资源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他们认为、在新的形势下开发运用红色资源,充分挖掘和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对于加强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独特的优势。当前,要创新红色资源开发运用的思路,并采取有效的实践策略加以实施,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断走向深入。戴钢书带领他的学术团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培育展开质性研究,他们出版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培育质性研究》一书,以新的教学理念和研究手段,从微观零距离直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认识、认同、内化、外化、践行的生动转变过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二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效性的研究。在这方面,大家主要探索如何推动人们有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聂月岩、张家智提出、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可以借鉴西方品格教育的方法,积极构建群体和个人共享的、客观上主要的核心的道德价值观,以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和行动。张远新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首先要求教育者应具有开放的视野和现代的价值观念淇次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价值取向的一元化和多元性的辩证关系;三是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人们价值观念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四是要与情感教育相结合,让受教育者在情感体验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旷永青提出要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必须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结合,诉诸和谐共生理念,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兼容性;坚持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开辟新途径,发挥理想信念的凝聚力;坚持借鉴与创新相结合,创新教育载体,发挥文化精神的激励作用;坚持内在平衡与外在协调相统健全合力机制,巩固社会和谐的道德基础。陶倩提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是要强化主流价值,提高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二是要实施分层引导,把握价值观一元性与多样化的统一,三是要构建长效机制,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与外化。郝潞霞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路径主要有三:一是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增强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性;二是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三是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创新的途径与方法,增强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效性。刘贵芹认为,在大学生中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一是要切实做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这个首要任务;二是要切实做好加强和改进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基础;三是要切实做好队伍建设这个关键。章毛平在探讨提高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效性时提出了知、情、意、信、行相统一的思路,即:明荣知耻,让大学生准确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情理交融,让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更加贴近大学生需要;锤炼意志,使社会主义荣辱观真正深入大学生心灵;坚定信念,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大学生的精神支柱;知行结合,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最终目标。这一思路,对于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也具有普遍适用性。


上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发展研究

下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形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