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认同

发布时间:2016-04-16 14: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制度保障,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顺利推进的坚强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只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接受,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系统性和人民群众对其价值认同的层次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完整的、具有内在逻辑的制度体系。制度体系的大系统中包含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的子系统以及各个要素组成部分,共同形成了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结构优化趋向等特征的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人民民主专政决定着国家的性质,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这就决定了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反映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制度。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度体系中,根本制度居于核心的地位,决定制度体系的性质;基本制度是根本制度的逻辑展开和实施保障;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依靠各项具体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而得以落实和实施,具体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体现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本质和特征。


  价值作为由主体创造的并且为主体而存在的关系,反映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价值认同是主体在社会实践中调整自身以适应社会价值规范的过程,表现为主体对社会价值观念和价值规范的接受、遵守、维护的自觉性与自律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以往社会制度最大的不同在于“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占人口中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主体,同时是价值主体,衡量一切工作的价值标准是“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目标指向决定了其价值取向是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目标和制度体系,必然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认同,以内化为人民群众对制度的自觉接受和行为自律。


  价值和价值认同都具有主体性特点“价值联 系着人的主体性存在,要用具体的历史的主体分析方法来把握。”?人是一切价值的主体,是价值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人们对任何事物的价值判断都是以自己的标准去加以评判的。讨论‘‘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认同”这样的命题,就必须对“人民群众”这样一个群体性主体,加以具体分析:其一,不同的主体对制度的评价和认同度不同。现实的人是具体的、社会的人,包含着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类主体多个层次。主体的具体性和多样性,带来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的多样性和多元化。由于每一个体的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不同,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因而对社会制度的作用和功能的评价是不同的。例如,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并不是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处于公有制的制度之内、都可以同等享有公有制的制度优势,在公有制体制内的人群与体制外的人群对制度的评价就会有所不同。其二,人们对制度的不同层次的认知和评价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体系,根本制度是核心和根本,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是其逻辑展开和保障。这样的结构决定了制度的不同层面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和距离是不同的,根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离普通百姓的生活较远,与人们生产和生活关系最紧密的是各项具体制度,如教育制度、就业政策、住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百姓只有在这些方面得到实实在在的改善和提高,才会真正体会到人民当家作主,才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其三,人民对制度认同的层次和深度不同。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知需要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广大人民群众在分享社会进步和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从内心提升对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事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认同,并内化为自觉自律的行动,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从而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感性认同上升到理性认同。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与人民群众对其价值认同的辩证统一


  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包含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是指制度本身的逐步形成和完善。以1954年颁布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为标志,我国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公有制等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各项具体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并对制约和影响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的具体制度和体制进行改革,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环节,逐步形成和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建设和完善是长期的系统工程,我国目前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尤其是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体制、机制还存在缺失和缺陷。“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弊病,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要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制度完善的第二层含义是指,制度系统内部各个层面的制度之间以及各种制度要素之间的耦合应不断趋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制度构成的制度体系,不同领域制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任何一项制度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都会对其他领域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并受社会其他制度和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只有制度体系中的各项制度之间紧密配合、相互支持,才能发挥制度系统的整体性功能,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因而,一项制度是否完善,除了其本身的因素之外,还必须考虑它是否与其他制度相一致,否则出现制度之间的各自为政、相互抵触甚至矛盾冲突的状态,就会使制度本身的功能被弱化,无法达到各项制度相互适应而形成的合力。同时,人民群众会感到无所适从,自然会对制度本身产生质疑和动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完善的过程中,必须在坚持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对各项具体制度进行整合,使各项制度保持完整性和一致性,实现制度之间的功能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已经形成,我们在重视各项制度本身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同时,注重制度之间的耦合应该成为制度建设的重要课题。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曰益彰显其制度优势。胡锦涛在‘‘七一”讲话中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五个‘‘有利于”即在五个方面的优势:“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近年来,面对重特大自然灾害,党和政府采取的卓有成效的国家行动,大力推进震区灾后重建的举措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面对世界范围的经济和金融危机,采取积极的财政、金融、行政政策,化解危机、创造机遇,保持了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面对不断出现的各类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党和国家都采取了积极的态度、理性的原则、合理的措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加以处理和应对,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应对风险和挑战中的制度优势。党领导全国人民所取得的各项事业的进步和成功,都极大地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制度优势的显现以及人民对制度的价值认同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原则,通过制度本身的完善和落实,通过各个层面制度之间运行的耦合,通过制度要素的结构优化,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更好地实现、维护、发展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人民在分享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中,从内心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感情认同到理性认同。


  三、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认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制度保障,因此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认同十分重要。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指出:“历史上的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⑧;毛泽东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中指出:“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个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⑨毛泽东经常强调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指出“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入群众倾听他们的呼声”?,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衡量各项工作的得失的标准;胡锦涛在2011年“七一”讲话中,站在总结党的发展历程的高度指出:“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针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水平,胡锦涛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原则是人民利益至上,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必然决定了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只有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和工作才有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执政为民,立党为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制度才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接受。


  第二,发展和解放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关注民生,改善人民生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根本途径、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更是得到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价值认同的物质前提和根本保廣“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是为了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的两大原则就是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发展生产力,社会物质财富极大涌流、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尤其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个人收入等方面得到明显提高,努力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和进步带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共同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从党成立伊始就深刻地认识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即使在民主革命时期,仍然十分重视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毛泽东早在1934年就指出,分土地给农民、提高农民的劳动热情,增加农业生产;保障工人农民的利益,解决群众的吃饭、穿衣、住房、柴米油盐、疾病卫生等问题“总之,一切群众关系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第三,加强党的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力量,是社会主义各项制度顺利推进和落实的核心力量。党的执政能力直接关系到民心相背“得民心者得天下”。目前我国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更是人民的要求。通过加强党的建设,改进党的作风、加大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瑏,只有每一个党员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人民群众才会把社会主义当作自己的事业而努力工作、勇于奉献;同时,我们党还必须在复杂的社会实践中勇于追求真理、修正错误,善于总结经验、不断与时俱进、自我完善,使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不断提升,提高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威信和公信力,提升人民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以实现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可。


  第四,借鉴和汲取世界各国在制度建设方面的经验与教训。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苏联解体之后的20年中,理论界不断思考这一历史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尽管结论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但有不少专家从制度和体制层面上加以反思和解读。苏维埃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以及布尔什维克党的有力领导,使得苏联摆脱了贫穷落后的社会状况,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为工业大国和军事强国,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极大地发挥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但是,由于在具体制度和体制的运行中,存在诸多的问题,政治生活中党政不分、民主建设滞后、官僚体制的存在;经济领域存在过度集中的国家所有制,高度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过分强调行政手段的经济管理方法,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尤其是忽视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资料的增长。制度建设和制度改革的严重滞后,制约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发挥。最终,在僵化的制度、错误的政策以及政治上的腐败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导致民心丧失“红旗落地’,“人民抛弃了社会主义”,强大的苏维埃走向终结。当然,人民抛弃的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而是僵化的苏联模式,这是我们在社会主义的制度建设中应该汲取的经验教训。同时,对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具体的制度和体制中的合理成分,我们应该进行理性的扬弃,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实践加以利用和改造,实现邓小平所期待的‘‘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的时候,广大人民群众对其认同度一定会不断得到提高。

上一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

下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