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理解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①的科学论断,揭开了若干年来人们对社会主义雾里观花的面纱,有助于人们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推进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识,是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一个里程碑。理论界对这一重大问题从多方面进行了广泛研宄,作者拟就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谈谈一些看法,本人认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理论概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一、体现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力量的原理马克思早就说过:“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只有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才能产生真正“够格”的社会主义社会。可见,生产力所达到的水平是衡量社会性质,社会发展程度的最终尺度。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在建国后一个长时间里,我们拘泥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论述,以苏联社会主义理论和模式为榜样,主要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方面静态地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样理解的弊端现在看来是十分明显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曾长期忽视生产力的发展,不是选择符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而是企图依靠变革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大跃进,最后走上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上去,就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不正确理解有密切关系。
认识社会主义同认识其他事物一样,必须从实际出发,把社会主义客观存在的现实事物作为观察社会主义本质的出发点。因此,邓小平立足于世界社会主义实践和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实际,从发展生产力要求着眼而不是从先定的生产关系形式着眼去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和根本任务提出来,体现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
首先,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是决定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因素。离开生产力来谈社会主义,只能导入误区。其次,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对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按照马克思当时的观点,未来的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新的更高的生产力水平之上。但是,在后来的实践中,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是首先在那些生产力发达的国家出现,而恰恰是从一些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开始的。这样就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社会主义能否坚持和巩固下去?邓小平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初步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他认为,关键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决定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东西,是决定社会主义能否存在和发展的头等问题,当然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决定因素。此外,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坚持不断地解放生产力,使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历史上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能够解放和发展当时的生产力,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但是由于它们都是私有制的特定形态,最终都将容纳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人类社会的全过程来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坚持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所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应该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本质属性。
二、深化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有机统一的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推动力量,但是一定的生产力,必须有适应它发展的一定的社会形式:即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或所有制关系),才能构成现实的生产力。也就是说,人类社会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的,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同样,社会主义社会不仅要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做为自己得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并以此构成与其他社会形态之间的本质区别。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最重要最具有本质原理的就是公有制(当然也包括按劳分配)。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联系生产力从生产关系方面来讲的,实际上己经内在地包含了公有制问题。不言而喻,剥削制度和两极分化是私有制的必然产物,而“消灭”和“消除”则是公有制的主要社会功能。因此,要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它的首要的基本的社会前提只能是用公有制来代替私有制,实现社会生产关系上的根本变革。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也是邓小平从社会主义存在的客观实际出发所得出的重要结论。其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资本主义之所以腐朽,之所以一定要灭亡,根本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劳资严重对立,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全部剩余劳动,导致社会两极分化。社会主义之所以比资本主义优越,社会主义之所以一定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就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全体劳动人民掌握了生产资料所有权,当家做了主人,就是因为按劳分配代替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以公有制为主体,就能限制和消除剥削制度。其二,私有制是两极分化的基础,只有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才能消除两极分化,所以社会主义就要消灭剥削。这是从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最终结果来说的。其三,共同富裕与两极分化是对立的,不相容的。有两极分化就没有共同富裕,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得消除两极分化,因此,消除两极分化是共同富裕的一个前提。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的的角度来精辟地提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因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而且还在于“共同富裕”包括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质,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在“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中,“富裕”反映了社会对物质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质的集中体现。
三、突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理论,既是对社会主义本质所构成要素所作的静态规定,同时又科学地揭示了这种本质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这一理论把社会主义看作是根据不同国情并且从低向高演进的发展过程,用“解放”“发展”“消灭”“消除”“最终达到”等提法去强调运动历程而不是最终结果。这是我们正确理解邓小平同志这一科学理论需要把握的一个方法论问题。
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之所以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从根本上讲,就在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对于本质的实现具有基础性的决定意义,而生产力本身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才能逐步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现实生活中,有人认为既然社会主义本质上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就不应当允许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就不应当存在剥削现象和贫富差距扩大现象,不应当存在某些资本主义现象。这种看法,就是忽视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忽视了对阶级和剥削现象存在条件和消灭途径的辨证分析,因而是不正确的。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应当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认清中国的国情国力。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只是一种不完全的状态,生产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还没有达到社会主义中高级阶段所要求的程度;在大陆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但还要在港澳台等局部地区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收入分配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需要加强等等。总体上看,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程度在现阶段还不充分,不完全,只有经过若干代人的不懈努力,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逐步步入高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才能完全实现。总的来说,我们应该以发展的、动态的观点看待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看成是随着生产力发展而呈现出的渐进的历史进程。
四、反映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和目的辨证统一思想
马克思说过,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总是同在的。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包含着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依赖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它的首要任务是要能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它突出地强调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观念,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整个历史阶段尤其是初级阶段特别需要注重生产力发展的迫切要求,明确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还要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体现了在当前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条件下,社会主义为回答资本主义严峻挑战所必须采取的战略决策。而另一方面,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归宿又是什么,这就涉及到人类解放的更加深刻的主题。邓小平作为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毫不含糊地指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是为了实现全人类的共同理想一共产主义,是为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它突出了这一社会主义的发展目的,指出了我们发展生产力与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根本不同,从而把坚持生产力标准和坚持人的全面解放的标准统一起来,把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和目的辨证统一起来。
社会主义手段与目的的结合是历史的和具体的,它既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人们之间一定程度的贫富差别与矛盾,承认现实的社会主义还不是完善的。但它又是一种向着完善,向着共同富裕目标的运动,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诸如“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作为基本条件蕴含在理论上和现实的社会主义之中。所以邓小平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和目的相统一的思想不仅为中国人民指出了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而且也使全世界从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中看到实现自由平等的新世界,新人类的灿烂曙光。
总之,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理论,是在实践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所作的规律性认识,作为一种新的社会主义观,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需要我们完整准确地加以理解。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这种理解还将会进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