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意义
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之一。以共同富裕思想为基点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共同富裕思想蕴涵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发展动力等丰富内容,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一、“共同富裕”思想与社会主义本质
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一个相互联系,并有严密内在逻辑结构的整体。在这一整体中,共同富裕居于核心地位.
第一,从逻辑上分析,社会主义本质论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而存在的。与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相比,两者都只具有手段价值。其中,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以“富裕”为价值取向的,旨在解决共同富裕中“富裕”问题;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则是以“公平”为价值取向的,旨在解决共同富裕中的“共同”问题。只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不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将导致少数人富了、多数人富不起来的局面,这是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只注重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而不注重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将导致共同贫困问题的出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是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挫折中总结出的沉重教训。因此,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根本标志,也是区别于“教条式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志,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最终体现,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居于核心地位。
第二,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核心,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立统一的运动表明,人类社会的发展要解决两大问题:其一,在生产力领域要解决贫穷问题;其二,在生产关系领域要解决不公平问题。社会主义之前的所有社会,都只把发展精力主要放在生产力领域。在生产关系领域,只是用一种剥削制度来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因此,也就不可能真正解决生产关系领域的不公平问题。一方面是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一方面是生产关系领域不公平问题的存在,这种矛盾运动的结果使得资本主义社会不仅在政治领域形成了尖锐的阶级对立,而且在经济领域,生产力的发展也己经强大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资本主义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这宄竟是怎样的一种办法呢?这不过是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不过是使防止危机的手段愈来愈少的办法。”
社会主义是适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需要,为解决贫困和不公平两大问题而出现的新的社会制度,因此,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行动纲领,并且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但是,由于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是立足于西欧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之上的,因此,他们在设想中更多地从生产关系变革的角度来描绘社会主义的特征,关注的重点问题是解决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但是在实践中,社会主义却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俄国和中国等东方国家首先变成现实。这就意味着在现实社会主义中,贫穷和不公平两大问题同时存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解决这两大问题提供了制度基础。也就是说,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贫穷和不公平的问题才能够得到彻底地解决。资本主义由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不公平问题,因此,也就不可能彻底解放生产力,不可能彻底解决贫穷问题。尽管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之后,和现实的社会主义相比,资本主义具有相对发达的生产力和相对完善的资本主义民主。但是到头来,结局只有一个,资本主义要么停步不前,要么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打通横亘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相互制约的“墙”列宁看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并从俄国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的实际出发,在“革命辩证法”思想指导下,走“先革命、后建设”的路子。“先革命”重点解决的是“不公平”的问题,“后建设”重点解决的是“贫穷”的问题。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制约作用,因此,建立在落后生产力基础之上的“公平”带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必须根据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与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同志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要素。
第三,从实践上看,共同富裕不仅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同时包含着一系列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明确的价值目标。主要表现在:其一,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也是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本质,因此,共同富裕具有长期性的特点,是整个社会主义阶段必须实现的奋斗目标。其二,由于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以先富带后富,最后达到共同富裕。其三,共同富裕不仅是一个经济范畴,而且是一个政治范畴和文化范畴。在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下,社会主义建设还要把精力放到解决“不公平”的问题,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其四,坚持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就可以确保我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朝着正确方向前进。邓小平指出:有人担心我们的改革会导致资本主义,这是肯定不会的,只要我们坚持两条:一是要始终坚持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占主导地位;二是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就可以保证不向资本主义倒退。其五,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意味着我国在一定时间内,要着手解决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邓小平指出:解决贫富差距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宄。“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二、共同富裕思想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共同富裕”思想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在邓小平理论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把邓小平理论包括共同富裕思想继续推向前进的产物。具体表现在:
第一,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对新时期如何解决贫困问题、实现“共同富裕”作出的与时倶进的回答。在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取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竞争优势,不仅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上来,而且要始终把握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通过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实现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问题的回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和强大的精神力量,一旦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自觉接受和掌握,就会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社会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加大对先进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而共同富裕思想也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范畴,而是一个包括先进文化在内的综合概念。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是共同富裕思想的题中之意。
第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可以看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多地侧重于解决“共同”的问题。联系到共同富裕思想“以人为本”的核心,“共同富裕”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
三、共同富裕思想与科学发展观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基础上,认真分析世界经济政治发展趋势,着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提出并深刻论述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和观点,主要包括:‘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办实事、务实效、求实绩的政绩观;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皆可以成才、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人才观;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群众观。”这“四观”是辩证统一的整体,与共同富裕思想之间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
第一,共同富裕的本质是以人为本。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而共同富裕的本质在于共同,即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人民是社会主义的主人、主体和根本目的。社会主义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现富裕,而是要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只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才可能充分调动广大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能动性。而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因此,要按照“四个尊重”的原则,创造使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从人民群众目的性意义出发,邓小平进一步提出判断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否成功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我们的一切决策和一切行动都要坚持“人民群众拥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根本准则。
第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切实解决好全面发展的问题。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与邓小平共同富裕的思想是一致的,是共同富裕思想题中之意。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首先和重点强调的是发展生产力,但同时“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此,邓小平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大文明都建设好了,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切实解决好协调发展的问题。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从“五个统筹”和共同富裕的关系来看,五个统筹是作为实现共同富裕价值目标的手段而存在的。邓小平讲共同富裕,既强调富裕,又强调共同,但共同决不是同步,更不是平均主义。邓小平指出: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有两个,一是打破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从而在社会上产生强大的示范作用,以先富带后富。但同时,要防止两极分化,防止因分配差距过大产生尖锐的社会矛盾,影响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二是提出“两个大局”的思想,解决地区之间发展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区域发展非均衡战略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加快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沿海如何帮助内地,这是一个大问题……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20世纪末,我国在实现总体小康的目标后,随着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居民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协调、不平衡问题己比较突出,中国的发展进入“战略机遇期,’中的“关键时期,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什么叫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问题,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并明确提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五个统筹,’的基本原则。而“五个统筹,’是作为解决不协调发展的原则存在的,其根本价值指向是共同富裕。
第四,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切实解决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这与共同富裕的思想是内在统一的。共同富裕不是一代人的富裕,也不是几代人的富裕,而是子子孙孙永续地富裕。因此,邓小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中国的实际一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是人口多资源少。因此,中国的发展必须要加快,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快则快;另一方面,中国的发展不能因循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应该走一条依靠高科技和创新型人才、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资源又能够合理利用的道路,这是由中国人口多资源少的国情决定的。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在党的十六大上明确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共同富裕思想中所蕴涵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扬。
第五,共同富裕思想与正确的政绩观、人才观和群众观。正确的政绩观、人才观和群众观是科学发展观在各个领域的具体化,因此,共同富裕思想和正确的政绩观、人才观、群众观之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其一,共同富裕思想和正确的政绩观。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上,共同富裕始终是衡量正确政绩观的内在价值尺度。从“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强调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而是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群众,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是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有无政绩、政绩大小的标准.其二,共同富裕思想和正确的人才观.共同富裕不仅强调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而且强调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巨大作用。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就必须树立人人皆可以成才、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人才观。其三,共同富裕思想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群众观是根本一致的,是共同富裕思想在领导干部行为中的具体要求。
作者简介:张学森(1973-)男,新疆伊犁人,法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科研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宄中心助理研宄员,主要从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宄。
上一篇:论共同富裕及其道德内涵
下一篇:再论劳动产品是生产力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