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

发布时间:2016-05-17 11:59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是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这一纲领性文件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直面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以强烈的问题意识,致力于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成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中心线索。由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个方面构成的新发展理念,实际上也是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进程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成就。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全过程的重大课题。改革开放一开始,邓小平就把发展看作是能否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能否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问题、能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大问题。“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朴实的话语和坚定的信心,从思想理念和政治意识上阐明了中国为什么需要发展、怎样持续稳定发展的深刻内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看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所在,把发展问题同党的性质、党的执政基础紧密地联系起来。科学发展观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审视我国经济社会趋向的新变化,借鉴国外经验,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作出了进一步的阐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历史使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作出了多方面的新的阐释,赋予发展问题以更为深厚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内涵,特别赋予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意蕴。这些,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中,得到最为显著的体现。


  新发展理念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为导向,紧紧扣住中国经济社会的趋势性变化和阶段性特征,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作出新的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来就主张“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6页),即从实际的和现实的经济关系和经济问题出发。在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习近平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497页)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回应人民群众诉求和期盼,既是发展理念提出的主要方法,也是发展理念创新的基本立场。提出新发展理念的问题导向主要就在于: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面前,如何将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集聚到重点领域,力求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力求在国家创新战略上实现突破,实现社会生产力的全面跃升;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冲刺中,如何准确定位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住房、医疗等民生指标,使广大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如何使生态文明的绿色指标得到切实落实和实现,使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环境质量的提高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如何增强不同地区发展的协调性,特别是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协同发展,形成国家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格局;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如何健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的分配体制和机制,明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举措,把更多公共资源用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继续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中,如何着力提高全面开放型经济新格局,以开放的最大优势谋求中国经济社会的更大发展空间,等等。


  新发展理念不仅坚持问题导向,而且在“问题倒逼”中形成各发展理念互为一体、协同发力的总体发展理念。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是弓I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发展理念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遵循原则、目标要求结为一体,集中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深刻意蕴。


  新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当代阐释和丰富。例如,关于创新理念,马克思在对社会经济关系发展问题的探讨中,虽然没有直接使用过“创新”概念,但他对创新的政治经济学意义还是作过多方面的论述。马克思特别注重从生产力的根本变革意义上,探讨生产力作为经济社会“创新”源泉和动力问题。他认为,“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79页)他提出,“随着一旦已经发生的、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73页)由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革命为根本牵引力的创新理念,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占有重要位置。恩格斯在对马克思这一理论取向的评价中认为:“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塞尔?德普勒的发现。”(《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02页)新发展理念置创新于首位,强调创新在培育发展新动力,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框架,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创新思想,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创新理念的新境界。


  协调发展理念,强调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在协调中拓展发展空间等观点,是对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社会化大生产中部门和部类之间协调发展理论的运用,也是对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思想的赓续,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关于协调理论的视界。共享理念,强调共建共享相统一,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人全面小康社会等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理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视野的重要拓展。


  新发展理念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发展的新课题作出了回答,从多方面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视域,丰富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内涵。绿色发展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中的和谐协调问题,是事关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劳动过程就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对自然物的占有,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因此,它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为转移,倒不如说,它为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5页)。但是,这种“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人与自然的物质变化形式,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形态中却有不同的实现形式。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发展中,曾经有过以牺牲生态而谋取资本利润的惨痛教训,马克思提到:“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79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我们信守的是:“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人民日报》2013年9月8日)绿色作为中国发展理念新内涵,强调绿色富国、绿色惠民,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等重要观点。这些观点是对世纪之交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探索的凝练,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生态经济理论的坚实基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一般说来,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和生活环境。但资本主义生产的这些比较具体的形式,只有在理解了资本的一般性质以后,才能得到全面的说明;不过这样的说明不在本书计划之内,而属于本书一个可能的续篇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26页)开放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预言的《资本论》“可能的续篇”中论述的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理论的新的拓展。开放理念强调开创对外开放新格局、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的开放新格局等观点,是对中国改革开放理论的新的概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关于国际经济关系和经济全球化理论的升华。


  新发展理念集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路径等为一体,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探索的结晶。五大发展理念,不仅是“十三五”时期而且也是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想的深刻概括,反映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成就。


作者简介:顾海良,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教授,北京,100816。

上一篇:《共产党宣言》与当代社会主义全球化

下一篇:新世纪以来国外“中国问题”研究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