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性解读

发布时间:2016-05-20 11:3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性变迂


  1.历史维度


  在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启蒙运动等一系列事件之后,西方社会告别了孤立、封闭、愚昧、落后,进人了以民主宪政、市场经济、自由平等为基本特征的工亚文明。现代性是现代工业文明的本质属性,伴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而产生,其价值内核为人道主义、自由主义、科学理性、社会法治、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等。文艺复兴之后,现代性成了贯穿资本主义社会各个层面的思维范式、价值理念、组织架构,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激发了制度、资本、科技和人的效能,使自由、平等、民主、秩序、法治等成为现代社会普遍的价值取向。核心价值观是为人们普遍认同的、处于核心位置的社会意识形态,凝结于国家的政治体系、制度安排、文化建设之中,核心价值观与现代性在价值意义上是完全一致的。但是,都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可能有不同的核心价值观。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伴随工业化、资本化、现代化产生与发展,在当今世界仍占居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批判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现代性、工业文明的另一种价值解读。


  2.理论维度


  社会主义是一种社会理论、社会运动和社会制度,同时也是一种价值观和社会理想。社会主义源于人类对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追求,源于人们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批判与否定。自16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先后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价值学说。这些社会主义学说都描绘了人类社会的生活图景和美好未来,诠释了平等、自由、民主、幸福、公正等人类理想,但大多带有幻想色彩,缺乏严谨的推理和周密的论证。马克思批判继承了各种社会主义思想,以唯物辩证法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社会规律,创造性地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此,科学社会主义成为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和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中国式马克思主义。可见,马克思主义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


  3.实践维度


  自从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后,中国就开始了伟大的革命探索,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共产党人为“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理想奋斗不止,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取得了改革幵放的伟大成就,最终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也经历了政治自觉到理论自觉的发展阶段。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由此进人理论自觉的发展阶段,逐步成为中国人民的价值理想和社会追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性境遇


  1.普遍的现代性困境


  在现代性发展轨迹上,人类创造了伟大的T:业文明。但是,现代性指引下的工业文明产生了许多弊端,如人性异化、道德失范、信仰缺失、生态危机、资源短缺等。于是,现代性不再拥有绝对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并成为人类反思与批判的对象。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业生产造就了现代性问题,而工业生产又受制于资本逻辑。于是,现代性内在决定于资本逻辑.现代性导致了异化劳动,扭曲和异化了人性,要实现人的解放就必须推翻资本统治,建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实现一切人的自由”的共产主义社会。在当代社会中,世界各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现代性困境,这种困境无法通过技术进步、资本扩张、创造财富等方式解决,只能依靠文化再造、制度设计、价值观重塑等方式化解。


  2.中国的现代性困境


  传统价值观的断裂。随着经济社会转型的深入,我国呈现出利益复杂化、社会民主化、价值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传统价值体系开始瓦解,现代性以无法抗拒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于是,传统的“熟人社会”变成了“陌生人社会”,法律、契约、功利、实用等成了基本的人际原则,资本逻辑、契约关系、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等成了社会的内在价值,渗人了日常生活的肌理层面,导致信仰虚无、道德滑坡、精神空虚等生存困境。这种思想文化的冲突和断裂带来了文化思潮和价值体系的混乱,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带来了严峻挑战。


  3.资本主义文化的挑战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西方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始终占居主导地位,民主社会主义、虚无主义、自由主义、消费主义、个人主义等普世价值不断挑战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主社会主义鼓吹资本主义自由、平等、人权、民主等;虚无主义丑化社会主义和共产党,扭曲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自由主义否认国家宏观调控,否认社会主义公有制,大肆鼓吹资本主义全球化。西方国家的文化殖民搅乱了国人的思想认知、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


  4.价值观践行的偏差


  现代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演进过程,但中国用了几十年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几百年才完成的现代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矛盾、利益冲突、价值碰撞等集中爆发,权力腐败、资本专制、法治权威性危机、文化共识性危机等不断加剧。同时,市场经济发展促进了利益关系分化、社会结构变革、价值文化多元化,使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等大肆横行,急功近利、功利思想、利益至上等成为行为准则,道德良心、社会责任、价值理想等沦为空谈。而过高过空的社会道德、宏大叙事的价值理想、形式主义的空洞说教,又给核心价值观建设造成了“硬伤”,使社会主义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信仰遭遇严峻挑战。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性超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表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动力之源。在现代化发展中,应理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性变迁,把握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来源、文化传承、内生演变、未来前景,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核心价值观的现代性超越。


  1.本体向度的价值超越


  对于刚步入后工业时代的中国而言,经济全球化推动社会急剧变革,形成了传统、现代、后现代相互交织的社会图景,造成了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主流与非主流等思想文化的相互交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坚持“一体两翼”,即发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力量、传统价值观的文化张力、西方价值观的外部力量。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主体,还应对传统价值观念和西方价值观进行逻辑反思和理性批判,汲取各种文化思想的精髓,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这三种力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体超越。这是因为,如果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就失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本质;如果离开对传统和西方价值观的文化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失去了历史内涵;如果离幵对传统和西方价值观的逻辑批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无法实现价值超越。


  2.经济向度的物质支持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生活制约着整个社会、政治、精神生活的过程”。如果没有经济现代化的坚实支撑,没有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的扎实推进,就无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实践也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能推动生产力发展,还可以提高人们的竞争意识、独立意识、创新精神、效率意识等,形成公平、秩序、平等、自由等价值观念。应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政绩合法性”;不断完善社会分配制度,为共同富裕、公平正义、民主和谐等提供“制度合法性”。


  3.制度向度的刚性保障


  在经济建设中,产生了“片面重视物质利益激励,忽视道德激励和制度约束”的社会偏差,使社会发展偏离了正确轨道。为此,应将建构核心价值观与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结合起来,用科学的制度设计为核心价值观提供坚实保障。当前,我国已建构了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自治制度、按劳分配制度等社会制度,保证了核心价值观实践的正确方向,使核心价值观不被个人主义、专制主义、无政府主义所遮蔽。但是,我国面临着制度不健全、法律不完善的问题。为此,应健全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制度体系,为核心价值观建构奠定运行规则与制度保障。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是由于产生这个体系的那个时代的需要而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代性在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表迖。它继承了中华文化之精华,借鉴了西方文明之成果,体现了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现代性超越。


                                                             王炜烨

                                                      (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

上一篇:以儒家文化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下一篇:知行合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