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两个“决不会”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

发布时间:2016-05-22 10:48

  “两个决不会”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45?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运动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了“两个必然”结论,这是“两个决不会”思想的孕育阶段。第二阶段(1848?1859年)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欧洲革命经验的总结以及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对无产阶级运动规律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有了新的认识,这使“两个决不会”思想在1859年被正式提出。第三阶段(1859?1895),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革命实践经验的进一步总结,结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现实,对无产阶级革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两个决不会”思想的孕育阶段(1845-1848)


  在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转变的基础上,唯物史观理论得以系统阐述,尤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理论得以不断地发展与完善,这是“两个决不会”思想的理论基础。“两个必然”是“两个决不会”提出的前提,《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在“两个决不会”思想孕育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两个决不会”思想的根本立足点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归根结底就是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对两者之间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是“两个决不会”思想形成的哲学基础,也是其理论根源。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原理是随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不断发表得以不断深化与发展的: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再到《德意志意识形态》,最后到《哲学的贫困》。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分析了生产劳动过程中存在的矛盾,从而有利于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运动。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携手创作《神圣家族》,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揭示了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指出物质生产决定历史。马克思写于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唯物史观的立足点。紧接着马克思恩格斯在其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唯物史观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他们进一步阐明了物质生产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马克思阐释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指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和现存的生产关系相矛盾,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因素,这时就需要通过社会革命破除旧的生产关系以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原理作了更深人的论述。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因为掌握了封建制度下的全部生产力才能打败封建制度,建立起新的生产关系以及新的上层建筑。由此得出,资产阶级只有掌握了封建社会的全部生产力才能达到粉碎封建生产方式的目的,所以无产阶级也只有掌握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生产力才有可能战胜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从而为新的生产关系的确立奠定基础。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提出了“两个以前”的思想,即“在无产阶级尚未发展到足以确立为一个阶级,因而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尚未带政治性以前,在生产力在资产阶级本身的怀抱里尚未发展到足以使人看到解放无产阶级和建立新社会必备的物质条件以前,这些理论家不过是一些空想主义者”。“两个以前”表明只有生产力发展到足够高的程度社会主义革命才有可能发生。“两个以前”思想与“两个决不会”思想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两个决不会”思想的雏形。


  (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在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运动认识的基础上,科学社会主义得以诞生--《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诸多理论都是对“两个决不会”思想的孕育:对资本主义的辩证批判、“两个必然”结论以及私有制废除的条件性与渐进性。


  《共产党宣言》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所以取代封建生产方式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先进性,这符合“两个决不会”的思想逻辑。资产阶级冲破了封建生产方式的束缚,开拓了世界市场,使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表明的对资本主义辩证批判的态度是对“两个决不会”思想的进一步论证,既指出了资本主义在历史发展中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又按照资本的逻辑证明了资本主义的暂时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担负着为新社会创造物质基础的历史使命:资产阶级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全世界相互依赖的交往形式以及交往工具,同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的深人展开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为开创人类的新世界奠定了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社会为新社会的建立创造物质基础,正如“两个决不会”思想揭示的旧社会中不断地积累着新社会因素。《共产党宣言》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狭隘性和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资本主义在发展的同时使自己的敌人即无产阶级不断地壮大,最终得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简称“两个必然”)的结论。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辩证分析的态度表明了“两个决不会”是在“两个必然”的框架内起作用的。


  “两个决不会”与“两个必然”是内在统一的,“两个必然”结论是“两个决不会”思想提出的前提。“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两个必然”指向无产阶级革命的结果,“两个决不会”则指向无产阶级革命发生的条件与过程。《共产党宣言》的任务是宣告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必然灭亡,在论证这一结论的过程中包含着“两个决不会”思想。《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并且指出资产阶级本身就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需要经过长期的发展阶段,“两个必然”结论中蕴含着“两个决不会”的原理。“两个必然”表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在社会发展方向上的前进性,而“两个决不会”则暗示了这一过程的长期性与曲折性,两者是一种内在的质变与量变关系。没有“两个必然”结论,“两个决不会”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与意义,没有“两个决不会”,“两个必然”的实现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所以,“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是辩证统一的。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导致社会不停地动荡,生产不断变革。对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不断革新是资本主义生存下去的基础,只要它对其生产关系的变革还能够暂时缓解社会矛盾,那么资本主义社会就不会立即灭亡,也就是“两个决不会”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最后一种对抗性的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不断地创造着解决这种冲突的物质条件。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两个决不会”辩证运动的具体表现,是以“两个决不会”思想为前提的。


  “两个决不会”揭示出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是有条件的,不是一職而就的,同时暗示着私有制的废除具有条件性。无产阶级的任务就是消灭私有制,尽管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两个必然”即消除私有制具有必然性,但是私有制的废除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消灭私有制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过程。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恩格斯对消灭私有制的问题作了明确断定,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发展得较快或较慢,要看这个国家是否有较发达的工业、较多的财富和比较大量的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都认为共产主义革命的发生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程度。


  私有制的废除不仅具有条件性而且具有渐进性。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恩格斯在谈及废除私有制时指出,只有创造了大量的物质生产资料之后,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废除私有制。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之一就是消灭私有制,社会主义革命只有大量的生产资料创造出来以后才有可能发生。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私有制的消除是有条件的、逐步的,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指出私有制的消除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即“两个必然”,但是私有制的消除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二、“两个决不会”思想的形成过程(1848-1859)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欧洲革命经验的总结以及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研究,得出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还不成熟,无产阶级革命需要充分的物质条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调节作用等结论,最后在这些结论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两个决不会”思想。


  (一)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需要充分的物质条件


  资产阶级革命如果没有充分的物质条件作支撑,它的胜利也不会持久,同样地,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及其胜利果实的维持也需要充分的物质条件。“人们为自己建造新世界,……他们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首先必须创造新社会的物质条件,任何强大的思想或意志力量都不能使他们摆脱这个命运”。人民创造新世界,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新社会制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不是靠人民的意志,而是靠他们创造新世界的物质基础。


  社会发展到不能容纳资本主义矛盾时,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才有可能。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在经济上越发展,社会的矛盾就会越尖锐,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也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进而,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需要充分的物质基础。这就是“两个决不会”所揭示的结论,即新的生产关系只有在物质条件成熟之后才会出现。


  “两个决不会”思想是在总结欧洲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马克思恩格斯根据无产阶级运动的现实不断地反思自己以前的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现状进行了重新的判断,即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还不成熟。


  马克思根据1848年革命以后欧洲经济发展的现实指出,尽管英国在1847年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矛盾受这次危机的影响而尖锐化,但后来经济的繁荣抹杀了革命的高潮。欧洲各国通过经济政策的调整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马克思根据法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指出,“在这种普遍繁荣的情况下,即在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力正以在整个资产阶级关系范围内所能达到的速度蓬勃发展的时候,也就谈不到什么真正的革命。只有在现代生产力和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这两个要素互相矛盾的时候,这种革命才有可能”。马克思分析得出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还不成熟,只有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能对生产力起到推动作用的时候才会发生真正的革命,这些思想都是“两个决不会”思想提出的前奏。


  (二)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态度的纠正


  在《共产党宣言》发表时,由于资本主义发展还不成熟导致其基本矛盾没有充分暴露,资本主义本身的调节能力也没有显现出来,这就导致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认识不够深人,表现出对经济危机过于乐观的态度。


  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马克思认为西方将会产生严重的商业危机。马克思通过分析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预测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市场的扩大不能满足工业增长的需求,最终必然造成经济危机。马克思同时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一国的革命很有可能引发全球的暴动,“既然英国的贸易已经经历了通常商业周期的大部分,所以可以有把握地说,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药装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引爆,这个普遍危机一扩展到国外,紧接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马克思认为欧洲这次经济危机会产生严重的政治后果,欧洲经济发展的现实显然否定了马克思之前的判断。


  马克思恩格斯对经济危机过于严重态度的纠正也是“两个决不会”思想形成中的重要一环。马克思通过对欧洲革命失败经验的总结,对欧洲经济以及欧洲革命现实进程进行分析,虽然认为欧洲社会的阶级斗争不会停止,欧洲的革命也不会停止,但由于资本主义经济仍然处于发展的强盛时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当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依然很牢固,一切想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企图都不会成功。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当时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还不充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依然具有存在的必要性,但同时马克思对革命的发生仍充满信心,虽然现在的经济危机还没有发展到足以摧毁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时候,并不代表着资本主义制度会永存,新的革命定会在不断的危机之后发生,这也是“两个决不会”与“两个必然”的统一之处。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不断地破坏着生产力,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判断是正确的,但经济危机过后经济的回升表明资本主义还有发展的活力,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尚不成熟。


  (三)两个决不会”思想的提出


  “两个决不会”思想的形成具有深厚的社会经济根源,“两个决不会”思想之所以正确,在于马克思恩格斯正确的哲学立场即唯物史观,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对革命经验的总结以及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深人研究。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一文中,马克思在深人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揭示其特征的同时,充分肯定资本主义在历史进程中的积极作用。剩余价值规律是马克思所掌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最本质的规律,这一规律的发现一方面使“两个必然”有了更加科学的依据,另一方面也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张本性与复杂性,当今的资本主义还有生产剩余价值的活力,从而为“两个决不会”的正式提出奠定了一定的政治经济学基础。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都会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中展开并随着资本的运作一步一步地升级。资本靠自己的本性不断地创造新的生产力,资本运动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个别资本为了获得剩余价值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客观结果。马克思指出,资本打破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限制,不断地扩大需要并使生产多样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为新社会的形成准备着必要的物质条件。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的研究以及对欧洲革命经验的总结,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唯物史观理论进行总结,得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结论,并明确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一精辟的论述标志着“两个决不会”思想的正式提出。


  三、“两个决不会”思想的深化与发展(1859-1895)


  马克思恩格斯对“两个决不会”思想的贡献并不仅仅局限于提出了这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还在于他们根据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现实不断地对这一理论进行丰富与发展,同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一)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自我调节的机制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认识的深化使“两个决不会”思想更加科学化,更具有说服力。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马克思认识到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像当初预见的那样在资本主义危机中激化,并随即导致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资本主义自身的调节能力使它能够暂时地渡过难关,资本主义危机成了资本主义内在的调节机制。


  马克思在1879年致俄国民粹派理论家丹尼尔逊的信中分析得出,虽然英国爆发了经济危机,出现了银行倒闭的现象,但是大部分的经济主体或者市场主体在经济的停滞中获得了利益。马克思认为这种现象是前所未有的,需要认真研究,他说:不论这次危机可能怎样发展--仔细观察这次危机,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研究者和职业理论家来说当然是极其重要的--,它总会像以前的各次危机一样地过去,并且会开始一个具有繁荣等等各个不同阶段的新的‘工业周期'。”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相当严重的,但是马克思已经意识到即使非常严重的经济危机也没有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危机过后,资本主义还会出现新的繁荣。马克思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缓冲剂,这使得“两个决不会”思想有了现实的依据。


  恩格斯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对经济危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机制。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虽然1848年以后欧洲周期性地爆发经济危机,资本主义或者说工业资本家的统治不断地受到影响,但是欧洲的经济又总会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经济危机已经被看成一种不可避免的事情。恩格斯的论述表明资本主义自身有很强的调节能力,经济危机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它还不足以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反而成为资本主义自我调节的一种机制,这是对“两个决不会”思想的深刻认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虽然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自我调节机制,但是它不能克服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当生产力的发展到达一定的程度,经济危机缓冲的作用也就发挥到了极限,“两个必然”就会实现。


  (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深化


  “两个决不会”论述的是无产阶级革命发生的条件,随着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不断深化,“两个决不会”思想也不断地得到丰富与发展。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深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阶级消灭的条件性


  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消灭私有制和消灭阶级是一致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中最革命的因素,革命因素之组成为阶级,是以旧社会的怀抱中所能产生的全部生产力的存在为前提的。无产阶级奋斗的目标就是要消灭阶级、消灭压迫。


  阶级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其归根结底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物。恩格斯指出,社会阶级的划分“是以生产的不足为基础的,它将被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所消灭”,“社会阶级的消灭是以生产高度发展的阶段为前提的,在这个阶段上,某一特殊的社会阶级对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占有,从而对政治统治、教育垄断和精神领导地位的占有,不仅成为多余的,而且在经济上、政治上和精神上成为发展的障碍”。恩格斯从生产资料的占有方面进一步补充了“两个决不会”所揭示的社会主义革命发生的条件:私有制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时,社会主义革命才有可能发生。


  资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先决条件。恩格斯通过对俄国社会问题的分析总结出只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足够高的程度,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以及阶级的消除才有可能,否则即使目前通过非常措施消除了也只是暂时的消除,最终会出现复辟。恩格斯在1875年所写的《论俄国的社会问题》中指出,只有生产力发展到很高的程度,阶级的消除才能成为真正的进步,否则就会导致生产力发展的停滞甚至倒退。恩格斯认为只有资产阶级才能把生产力发展到足够铲除阶级的程度,这也是对资产阶级的高度赞扬,恩格斯的论述表明生产力的发展是消灭阶级的基础。在“两个决不会”思想的指导下,恩格斯认为当时的生产力仍然没有发展到能够消灭阶级差别建立社会主义新制度的程度,人为地去强制消灭阶级差别,并不是真正的进步。


  2.无产阶级革命的长期性


  在《法兰西阶级斗争》(全称为《1848年至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单行本问世之际,恩格斯明确指出,历史的经验表明1848年的革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因为无产阶级不可能凭借一次的进攻就能取得胜利,必须一步一步地推进革命直到最终的胜利。恩格斯反思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的教训,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只能逐步地进行,而不能企图实现一劳永逸。


  在《法兰西内战》一文中,马克思总结巴黎公社革命经验时指出,无产阶级的解放必须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才能实现。恩格斯在为马克思《法兰西阶级斗争》一文写的导言中,总结了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教训并指出:“历史表明我们曾经也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的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条件”。恩格斯根据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情况明确指出: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可见这个基础在1848年还有很大的扩展能力。”恩格斯认为1848年和1871年推翻资本主义都是不可能的事情。马克思恩格斯都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还不成熟,无产阶级革命具有长期性。


  3.无产阶级革命策略的新探索:合法斗争的可能性


  恩格斯对“两个决不会”思想的发展还表现在对革命策略的新探索上,即合法斗争的可能性。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新变化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资本主义新变化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没有被消灭而是被极力地发展了,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归国家所有并不是矛盾的解决,它包含着解决矛盾的手段和解决冲突的线索。资本主义社会在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地潜意识地探索着解决社会冲突的方式。恩格斯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经验时指出,当时经济的发展还没有达到彻底消灭资本主义的程度。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洲经济的发展相对平稳,无产阶级要充分地利用资本主义的民主制与普选制争取和平过渡的可能性。恩格斯明确指出要把普选权作为无产阶级在新的环境下夺取胜利的新方式。


  马克思恩格斯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敢于对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进行激烈的抨击,还在于能够根据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及时地反省自己的理论,使自己的理论不断进步与完善。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学说,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永远没有完结,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四、“两个决不会”思想的当代启示


  系统地梳理“两个决不会”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有利于我们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实质,认清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同时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启示一,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经济全球化。


  从“两个决不会”的思想视角,我们能更准确地认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两个决不会”思想暗示资本主义社会和其他形态的社会一样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和发展规律,不能试图提前结束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命,只要资本主义还没有完全发挥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社会主义必将与资本主义共存下去。一方面,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化,资本主义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不断增长着社会主义因素。马克思总结巴黎公社革命时指出:工人阶级不是要实现什么理想,而只是要解决那些由旧的正在崩溃的资产阶级社会本身孕育的新社会因素。”[5]159资本主义在对自身的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的过程中产生了多样化的所有制形式(国营经济、合作社、股份制等)创造了扬弃资本主义的新社会因素,为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奠定基础。


  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趋势。首先,虽然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化极大地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使经济风险全球化,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就是铁证。其次,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生产资料私有制仍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本性没有改变,资本家剥削工人阶级的现状依然如故,资本主义的各种固有矛盾也岿然不动,这其中包括社会生产力不断地扩展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决定着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被更高形态的社会制度所代替。


  启示二,有利于我们认清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


  “两个决不会”思想揭示出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与长期性,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规律性,不论其发展的具体进程如何,最终都不可能摆脱客观规律。同时,客观规律指向的历史结局,在社会形态演化的整个过程结束之前是不可能出现的,任何客观规律都是在社会形态的具体演变过程中逐渐地或者越来越深刻地发生作用的。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规律指向的结局,但是这个结局到来之前需要一个长期的演化过程。


  由于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社会主义并非在发达国家同时实现,而是最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立起来了,在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国情下,落后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两个决不会”所指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却是在历史演进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历史规律。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发展社会主义,对于广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一条崭新的道路,必须摸着石头过河,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同时注重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问题。当今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建设必然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邓小平曾指出当今的社会主义是不合格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社会主义前进的曲折性会使一部分人丧失社会主义的信仰,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启示三,有利于我们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并全面深化改革。


  “两个决不会”指出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必须具备足够成熟的物质条件。在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以便为消灭资本主义向更高社会的过渡创造条件。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而大力发展和解放生产力可以为建成社会主义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8]。决定特别指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同时完善国家的宏观调控体系,使“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更好地结合起来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我国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等决定,为建成社会主义创造了体制条件。


  总之,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吸收和学习“两个决不会”思想带来的启示,一方面认清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性与长期性,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资本主义新变化中正在成长的社会主义因素以及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并大力发展本国的生产力,为建成社会主义奠定物质基础。苏联解体及东欧剧变都表明社会主义的发展尚处于不成熟阶段,社会主义国家要善于同世界各国在竞争与合作中锐意进取,充分吸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使社会主义力量在曲折中发展壮大。


                                 徐文粉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上一篇:毛泽东的思想与实践:一个值得深度开发的“学

下一篇:国家与资本关系探析,以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