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高职院校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研究

发布时间:2016-06-04 17:34

  十八大以来,我国各大领域均如火如荼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工作,其中高职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不高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上稍显欠缺,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功底较为薄弱,较易受到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念冲击和部分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再加上有限而相对低效的学校价值观教育途径和模式,种种因素均为高职院校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带来了困难,导致部分高职学生仅仅获得表层认知,无法真正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人自我灵魂深处和精神世界,难以实现内化为心、外化于行的培育目的。因此,必须立足高职学生内在心理特征和价值理念实际,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要求和外在遵循,拓宽高职学生价值观教育途径,全面优化和完善教育环境,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学生内心,促使他们对核心价值观在认知上获得“共识”,在心理上达成“共鸣”,在实践中形成“共行”。


  一、高职学生价值观的调查结果


  笔者于2015年6月--12月选取福建省10所高职皖校在校学生,共发放问卷1000份,其中无效问卷99份,得到有效问卷901份,有效问卷率为90%,其中男生408人,女生493人,该调査问卷从四个层面展开调査,分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容,高职学生价值目标情况,髙职学生价值观取向情况,高职学生价值观实现和践行情况。调查结果如下:


  (一)价值内容认知上存在片面性近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已然成为思政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调查结果表明,在重点突出和全面推进后,当代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基础且知晓度较高。如问卷中让学生填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回答正确的比例为84.9%。同时,调査发现,受制于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和思想碰撞的影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认知上部分高职学生存在片面性和偏差性,遭遇认知瓶颈。表现在一方面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注度和知晓度不断上升,同时对具体的国家、社会、个人不同层面各个维度呈现由重到轻的不均衡认 同状态,如调査结果显示,在价值观认同上学生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目标放在首位,表明学生偏重国家价值目标认同,反映了学生对国家富强的向往和渴求。另一方面他们却又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立场摇摆、理想信念模糊、爱国爱党意识薄弱、社会责任感欠缺等情况,如调查显示,只有25.6%的学生认为,共产主义必将实现。


  (二)价值目标设定上凸显个人利益


  在价值目标的设定上,当代高职学生表现为个人意识增强与社会意识减弱的不平衡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倾向。一方面,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高职学生个人的主体性、独立性地位凸现,自我意识、进取精神和成就欲望明显增强,他们重视并积极地追求个人尊严和利益价值目标,倾向于根据市场的需求且从自身的利益需求出发进行自我价值定位和追求。另一方面,在社会生活领域里,他们却较难做到以“社会”为重,尽管部分高职学生认同人生价值的大小与为社会作贡献的大小相联系,认为当代大学生应该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贡献。但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时,他们更注重个人利益的获得,反映出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如问卷调查中,对“你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的问题,回答“既为社会也为个人”的高职学生有74.2%,回答“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比例仅为11.7%,而回答“为了自己生活的更好”的比例高达88.5%,回答“不知道、不太明确”的占比为10.5%。髙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功利倾向还表现在,他们的学习动力建立在是否有助于毕业就业及未来的利益获得上,普遍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敷衍公共课程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因为他们认为公共基础课程对于未来的就业及经济利益的获得意义不大。


社会主义


  (三)价值评价标准上偏重自我价值


  生理和心理逐步走向成熟的当代髙职学生,在大学期间独立意识日益强烈,文化水平不断提高,认知能力得以增强,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价值评判和社会价值选择。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利益关系和价值冲突表现为“自我优先”是当代高职学生价值观评价的常用标准。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在个人目标设定和处理社会矛盾时,注重从“自我”出发,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倡导“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提升”。如此次的问卷调査中,针对“选择职业优先考虑的因素”,有59%的髙职学生选择“择己所长,”即专业对口,自己所擅长的或者能发挥特长的职业,高达71.8%的高职学生优先考虑工资待遇选择的是“择己所利”,有31%的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选择“择己所爱”,而选择“到祖国和社会最需要的地方”的学生仅占9.5%,这就表明高职学生多注重自我价值实现,对社会价值考虑的较少,个别学生对于国家、社会、他人的需要甚至采取回避、逃避、冷漠的态度。


  (四)价值实现环节上知行脱节的矛盾性


  正确的价值理念会弓I导一个人正确的价值实践。但实际上,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并不等同于价值观的践行,两者之间的转化实现有一定距离。当代高职学生就面临着价值认知和价值实践“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困境。一方面,经过长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高职学生获得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认知,并表现出对主流价值观的高度认同,在理想信念上崇尚和追求真善美,拒绝和抵制假恶丑。另一方面,在具体社会生活践行上部分高职学生却实行“严于他人宽于自己”的双重标准,一旦社会改革现实与自身利益发生冲突,他们却又明显地表现出不适应甚至是抵触情绪,部分意志薄弱者不易做到价值秉持,出现价值目标与自我践行之间的分离状态。在问卷中针对“学习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做新时代的优秀大学生”的回答,有34%的学生回答“洪战辉是伟大的,但是我做不到”。可见,价值观领域的认知和实现在当代高职学生这里存在“说到做不到”的知行反差。


  二、影响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因素分析


   (一)社会转型过渡期,多元价值观冲击


  文化多样化是当代中国社会的显著特征。过去单一的、封闭式价值观教育时代一去不复返,传统一元化价值观念已然瓦解。如今,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背景带来了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大幅调整,社会矛盾多发,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思想理论领域各种思潮起伏交织,这些变化直接导致了多种价值源的产生和发展,同时学生个性化特征鲜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此外,新形势下国内外敌对势力加紧对崛起中中国的和平演变、政治颠覆和思想渗透,高职院校成为多元多样多变文化展示、交流、碰撞、交锋的重要阵地,自身思想政治理论功底稍显不足的高职学生成为反华颠覆和渗透的重要对象。以上种种因素均不可避免地使一些高职学生经受不住中西方腐朽文化诸如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的诱惑,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文化的影响,在思想上产生混乱,甚至在一些重大原则问题上产生疑虑、动摇,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受到严重冲击。


  (二)学校价值观教育低效,形式主义夸大客观事实


  当代高职教育中,首先是教学理念的偏差,部分髙职院校重智育轻德育,重技能轻做人,重成才轻成人的教育理念,领导重视不足,使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成为教育的中心任务,教育的重点和核心定格于知识教育,忽略了理想信念信仰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常呈现为口号和橱窗内容。其次是教学方式的单一无趣,枯燥单调的课堂灌输方式难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获得预定的教育效果。不少高职院校仅用片面简单的填鸭式强行理论灌输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过程中师生间缺乏平等的双向互动式交流和对话,呈现为滞后的“教师刺激一学生反应”的被动形式,致使价值观教育变为“课堂为主、书本至上、教师中心、分数评价”的畸形教学模式⑴。这就使得高职学生在意识形态确立和主流价值选择中,容易呈现“口服心不服和知行不一”现象。再次,部分高职院校价值观教育实践教学存在机制不全、渠道缺乏、模式单一等现象,难以推进价值观的自我践行,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知行合一”的教育效果。个别高职院校思政课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亲身体验教育的过程中形式主义盛行,把实践教学活动当作哗众取宠的工具和寻求财政拨款的手段,表面上搞得轰轰烈烈,结果让满怀期待的学生失望而归,实际上收获空空如也。这种形式主义的实践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对学校正面教育的排斥、叛逆心理,无形中为价值观的统一认识和知行合一增加了难度。此外,个别专业课教师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存在一定偏颇,在课堂教育中出现一些与主流价值导向不一致的声音,甚至有意无意中“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过度宣扬和美化西方“普适”价值理念和个人本位主义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阻碍了高职学生核心价值观心理搭建和行为塑造,影响了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培育。


  (三)网络媒体错误引导,主体内化信奉薄弱互联网+时代和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拓展了互联网的影响范围与深度,当代高职学生浏览甚至沉迷网络的现象愈发严重。国外居心叵测的敌对势力的隐性渗透,国内传统媒体舆论导向不正,新兴不良网络媒介思想言论及社会新闻误导等给我们有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一些网络新闻报道中,过分陈述社会生活中一些假丑恶等反面典型,甚至重点阐述不法分子逃避法律责任或者某些道德失范者获得的极大经济利益等极个别社会反常现象,如走后门、拼爹门等。某些影视作品中,间接或直接误导“资本主义优越性”、“好人没好报”、“虚假繁荣”等不良社会现象。尤其是一些别有用心的“社会公知”和网民对一些热点事件虚假、歪曲、不公正、不客观的阐述和评论,极大地扰乱了公众的正确视听和客观评价,如2015年5月黑龙江庆安火车站警察开枪事件、郑州大学生闫某掏鸟获刑事件的舆论误导。这些错误引导极易造成社会阅历不够丰富且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高职学生的思想混乱,增加其辨别“真假美丑善恶”难度,导致价值困惑甚至迷失方向。


  三、增强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重视教育客体,激发学生的主体位


  部分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所以成为“学生抵触、教师头疼”的低效教育,很重要的原因是对学生个体缺乏应有的关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割裂或者背离了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系。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归根结底指向的是一个人的世界,而不是物的世界,其对象是90后的高职学生,必须树立“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服务人”的教育理念,重视被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主动探索、认同并确立某种主流核心价值观念。柏拉图说:只有当学生自觉自愿地受教育时,才有可能达到目的⑴。因此,高职学校价值观教育应重新定位,真正做到以人(高职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构建平等的,双向互动的教育渠道,“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适时调整教育内容,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在的求知欲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有摆脱抽象化、空洞化、形式化的说教,符合当代高职学生的思想特点、价值追求和利益诉求,关注、指导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内心期待,帮助学生走出价值误区和价值失范,才能在青年学生中产生共鸣,并获得广泛的认知、认同和信仰。


  (二)提升教育主体,构建教师示范性机制


  只有“四有”教师才能培育出合格的“四有”人才。师者,不仅要言传即传道,还要身教也就是做道德的表率,“为人师表”是对教师道德责任的高度概括。首先,教师要“真学”。对于理论性、抽象性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加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做到完备知识,吃透理论,不断深化理解并加以发展创新。其次教师要“真信”。在“真学”即获得认知和掌握理论的基础上还需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把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确立为自己的命脉和灵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来武装自己的思想,净化自己的心灵,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再次,教师还要“真用”。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和忠实先行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自我养成教育,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具备高度的职业道德水平,成为道德品行的楷模榜样,以自身的榜样示范带动,用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行为无声的感召、影响和感染学生,才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他们的道德方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体学生的价值准则和内心信仰。


  (三)完善教育体系,探寻有效的培育模式首先,发挥课堂教学手段,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第一,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合理设置、安排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相关的课程,不断丰富完善创新,帮助学生获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理论认知。第二,要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结构以及脱离实际的盲目吹嘘和轻视多样化价值观的教育方式,多用讨论模式促进师生之间的交互启发及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的科学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的建立和巩固。第三,以实际问题为导向,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针对性,明确教学目标。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以“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为原则,紧扣时事,用事实说话,以案例剖析,推动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识”和“共行”。


  其次,建设和完善网络平台,积极有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教育。为了避免高职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空间多元多样多变价值观冲击下陷入迷茫和困惑,帮助他们有效地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主导地位,一要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建立专题门户网站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进行宣扬、解读和研究,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认知。二要加强网络秩序的监管和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学生推荐一些有利于他们成长成才的网站,建议他们远离非法和不良网站,摒弃腐朽、落后、低俗、歪曲的文化信息,引导学生正确辨别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正确应对网络多元价值冲突,净化网络传媒阵地,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再次,丰富健全实践教育途径,促进价值观学以致用和外化升华,实现价值观的知行合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知识的来源,更是学习知识的目的。高职院校针对价值观教育的社会实践不应拘泥于枯燥的专家讲座、视频观摩、参观实践基地等方式,宜采取更丰富有效且针对性强的实践模式。一是高职院校依托完善的社会实践机制,发挥专业优势,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深人开展社会调査,并形成优质调查报告为社会管理提供参考;二是要发挥高职院校学科和技术优势,鼓励学生参加地方科技改造,形成产业优势,增加经济增长;三是结合学校所在的街道或社区为中心的社会组织,如街道、社区、企业、人民团体等组织和发展学生志愿者队伍,号召同学们广泛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培育“真善美”的价值取向,服务他人,提升自我,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塑造良好知行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因素对学生社会化过程中价值理念的形成所具有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高职院校应远离世俗化、功利化、商业化倾向,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首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着重考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优良道德文化宣传的需求,利用校园公告板、校园广播基础设施设置的价值观专项板块,生动地宣传、发布或者讨论核心价值观的相关信息⑷。其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着重构建讲规则、讲诚信、公平有序的校园秩序,形成并弘扬良好道德行为的评价机制、奖惩机制和监控机制,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校园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做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要求。再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密切结合,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大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校园实践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主流,引导学生远离低俗、陈腐、颓废的文化垃圾,形成高雅、健康的文化品位,让学生在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和感染下逐渐认同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蓝福秀1,蓝如中2

           (1.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福建福州350012;2.泉州理工职业学院,福建福州362000)

上一篇:赛博空间语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

下一篇:大众化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