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对我国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6-09-11 16:34

  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实际上是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夺取政权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对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做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邓小平还对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给予了高度评价,“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列宁对社会主义新认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有着重要启示,其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待社会主义的科学态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有重要启示。

 

  列宁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不断变化的实际并得出符合情况的结论,而决不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在当时情况下的具体论断:他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而不是当作教条。根据实践和经验来认识社会主义是列宁晚年探索和总结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重要的方法和态度。随着实践的发展,列宁进一步指出:十月革命后的社会变革,把社会主义只是被一无所知的人谈论的教条,从书本知识和纲领变成了实际工作。现在工人和农民正在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社会主义,“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正是这样的科学态度使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有了全新的认识。列宁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幻想家的臆造,而是“科学的抽象”,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经过资本主义到达共产主义的一般规律。但是它终究“仍然是一种抽象东西,只有经过一些想建立某种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种各样的尚不完善的具体尝试,这种抽象的东西才会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因此,列宁不只是背诵马克思主义的某些条文、词句,而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用实践和经验来检验和修正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由于长期“左”倾错误思想和教条主义的束缚,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依然处于僵化半僵化的状态。邓小平同志冲破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禁锢,纠正了毛泽东晚年建设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上的错误,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恢复了对社会主义的科学态度,最终从中国实际出发,用中国实践和经验来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际上是以恢复列宁晚年对待社会主义的科学态度为前提的。

 

  二、列宁间接过渡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有重要启示。

 

  苏维埃俄国刚刚成立时,列宁试图在俄国小农占多数的国家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是实践和经验证明这种直接过渡是行不通的。因此,列宁根据俄国国情,通过中间环节,采取迂回或间接的方式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一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建国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后来,由于各方面原因,实际上是采取了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历史证明这种方式在中国也是行不通的。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实际上是借鉴了列宁的间接过渡思想,根据中国国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重新判断,得出中国处于并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结论。正是基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基本国情的科学认识和把握,我们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对我国的启示

  三、列宁商品货币关系的思想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选择有重要启示。

 

  列宁从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到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的思想,是列宁从本国实际出发,对马克思、恩格斯无商品、无货币的社会主义设想的修正和超越,纠正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设想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实践的“错位”,孕育着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对市场经济的选择。市场经济选择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要承认商品生产、商品交换、货币关系、价值规律的作用,因此,市场经济的选择一定程度上是在列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思想的基础上进行的,我们可以从市场经济选择的过程中看到这一点。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样中国市场经济的选择最终完成。

 

  四、列宁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对中国改革开放有重要启示。

 

  列宁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有利于中国打破僵化模式和对社会主义的教条主义认识,为中国进行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对资本主义的认识非常极端,提出“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也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盲目地排斥资本主义。实行改革开放后,我们恢复到列宁对待资本主义的清醒、冷静、科学的态度。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是为了更好的利用资本主义的资金、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是与列宁利用资本主义的初衷是一致的。邓小平明确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并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

 

  此外,列宁工作重心转移思想对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有重要启示。列宁一直强调从革命、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而且还经常批评那些把革命手段“神圣”化的人,他强调无产阶级政权建立后,应该大力发展生产力和提高生产效率。“文化大革命”是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极致的结果,也是不断把革命夺权时期的革命斗争经验无限扩大和套用的结果,甚至认为“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把阶级斗争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灵丹妙药。由于 “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经济建设的发展,导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果断地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走向良性发展之路。这是对列宁工作重心转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以中国国情为依据的,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思考的结果,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取得了巨大成绩。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取得的巨大成就,用不容争辩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合法的,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作者:张明 来源:西江文艺 2016年10期

上一篇:公民权利意识培育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研究

下一篇: 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