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大同”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发布时间:2016-10-11 15:14

  在我国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从孔子描绘的理想的大同世界到陶渊明所向往的桃花源,从太平天国运动所要建立的平等的社会到康有为《大同书》中所勾勒的社会景象,及至孙中山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人们总是怀有对平等的、和谐的社会的美好向往,但由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都没能够成为现实。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朝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努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由于各个社会理想提出时的社会背景不同,使得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都只能是美好的愿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了现实意义。

 

  在我国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一些先进的思想家提出对构建平等、美好的社会的理想和愿望,但为什么在新中国没有成立之前这些想法都只能是空想,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则具有其现实意义和可行性呢?

 

  一、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

 

  ()儒家的大同思想

 

  大同思想是儒家学说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儒家文化中最具理想主义色彩的内容.《论语·季氏》中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在孔子看来,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财务分配平均是最重要的,物同一体,无贫富差别,人与人才会和睦相处,才可以让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也许就是孔子就大同世界的最初设想。后来,他又具体描绘了他理想中的大同世界: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这些的观点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期望达到的社会团结,诚信友爱,人们心情舒畅是一个层面上的。继孔子之后,儒家在战国中期的擎旗手孟子又提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交睦的理想社会,与孔子的大同之说交相辉映。这一观点也是寻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但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制度的限制,他们对大同世界的描绘也仅能是美好的愿望。

 

  ()儒家大同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儒家的学说不仅影响着当时社会中人民群众和统治者的思想,对后世的思想家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东晋时期的陶渊明所著的《桃花源记》,展现出一幅同耕共织,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的生活画卷。人民安居乐业,各尽其职也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达到的目标,但因为社会背景的差异,前者只能是空想,而后者具有现实意义。及至近代,洪秀全则以之为蓝本试图创建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温饱的太平天国。但因为农民阶级思想的限制,和当时民众受本国封建地主阶级和外国侵略者的双重压迫,以及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实践也证明,太平天国只能是一个空想,颁布过两次但都未得到实施的《天朝田亩制度》也只能是一纸空文。

 

  二、近代康有为的大同说

 

  近代中国人民受着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侵略者的双重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人民努力要改变这一现状,建立自己理想的社会。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可以说是第一个理想社会的蓝图,而第二个理想社会的蓝图就是康有为的大同说中所描绘的社会。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康有为把公羊三世说和《礼记·礼运》篇的大同小康糅合在一起,提出了他的民主的大同之道。后来戊戌变法失败,他流亡国外,大约在1902年写成了《大同书》初稿。在书中康有为对大同社会的图景规划的十分细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大同社会,消灭了国界,全世界合成一个公政府,各个地区由人民公举自治,而统一于公政府。公政府只有议员,无行政官,无议长,无统领,更无帝王,大事从多数决之。公政府的主要内容是管理公共生产事业和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全世界统一度、量、衡、历法和货币,交通划一。康有为的大同说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范围上有很大不同,康有为的大同说是就整个世界范围内而言的,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针对我国而言的,后者可行性更大。大同社会,战争和犯罪等社会现象消灭了,因而军队和监狱一类的暴力手段也就不存在了,只保留警察以维持社会秩序。大同社会,消灭了极界,没有等级之分,也无种族之别,全世界人类尽为平等。我们所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的、平等的社会,这一点,我们已经实现了。大同社会,也消灭了,男女婚姻之事,不复名为夫妇,只许订岁月交好之和约而已”;所生儿女,由公政府抚育、教养;人们的生、老、病、死,统统由公政府负责。大同社会,土地公有,凡农工商之业,必归之公。人人劳动,工价之厚薄,略分十级,按各人贡献的大小,取得相应的报酬。他所提出的分配方式与按劳分配有相似之处。大同社会人们普遍接受高等教育,有高度的文化教养和优良的道德品质,社会风气良好。这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达到的目标。

 

  但康有为设想的大同只能是一种幻想,因为在当时的现实社会里,各个阶级并不存在什么抽象的仁爱精神,即当时的统治阶级不存在他认为的他的大同说所成立的基础人有不忍人之心。正如毛泽东所说: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

 

“大同”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近代孙中山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

 

  “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是孙中山社会历史观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个社会理想不同于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也不同于康有为的大同说,它是在三民主义基础上,继承了中国古代大同思想,吸收近代西方各社会主义流派的一些观点形成的一种较为先进的社会学说。

 

  “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在政治上,就是把政权公之天下,提倡人民的权利,人人权利平等,没有尊卑贵贱之别,这就是民权的大同世界。在经济上,土地、铁路、邮政、电气、矿产、森林等一切生利事业皆为国有。人人都是生产者,分业操作,自食其力,各得其所,劳动所得平均分配。兴办各类公共学校,教育平等,不论贫富子女都可以入校学习。学生按资质不同授以农、工、商技艺,使有独立谋生之才。卒业以后,分送各处服务,以尽所能。国家建设有福利事业:公共养老院,使老人愉快地终其天年”;公共医院,贫者治病,不收医治之费,而待遇与富人纳资者等”;“其他如聋哑残疾院,以济大造之穷,如公共花园,以供暇时之戏。孙中山所提及的这些想法与我们现在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公有制,发展教育事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环境等。

 

  可以说,孙中山的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带有社会主义色彩。不过,这个社会理想,是以新三民主义为核心,吸收古今中外一些社会理论而形成的,它具有进步性也带有空想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这种社会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四、大同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究竟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呢?通过中国社会 科学院课题组的《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可以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更正确的认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发展战略,是立足国情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利益格局多样化为条件的现实调控目标,它不是要否定或削弱市场对资源的基础配置作用,更不是追求平均主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物质财富为基础。要能够不断有效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证基本的公平和正义,使人们普遍分享增长和发展的收益,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和谐社会一定是稳定的,有秩序的社会,但不是稳定的,有秩序的社会就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要不封闭僵化,要开放并充满活力。社会管理体制要能够根据新的现实变化不断创新和完善。和谐社会要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指利益层面的和谐,也包括价值层面的和谐。和谐社会能够使人民安居乐业,事业有成,心情舒畅,形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民意识和良好的公民道德,形成有利于团结群众、凝聚人心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世代的交替,价值认同的和谐对中国这样的一个大国来说,越来越重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长期而伟大的历史过程,非一蹴而就的,在这历史过程中,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以及各种社会矛盾始终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社会不可能消除社会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矛盾,但和谐社会需要有一种能够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矛盾冲突的机制,一种在矛盾中仍能保持和谐和快速发展的机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经济层面看,是在国民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生活相对安康的社会;从社会层面看,是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比较合理,能够保证社会基本公平和正义,绝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收益,具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社会;从政治层面看,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比较健全、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完善的社会,是政通人和、稳定有序并且充满活力的开放社会;从法制层面看,是法制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是政府依法治国\组织和个人依法行事、社会关系依法调节、人们和谐相处的社会.从文化层面看,是社会团结、文化繁荣、诚信友爱、道德风气良好、人们心情舒畅、社会各方面能形成基本价值认同的社会;从其他协调发展层面看,也是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对外开放和国内发展能够相互促进的社会。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我国各个时期思想家所提出的社会的理想也逐渐趋于完善,然而,由于时代的限制,只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得以实现,以前的那些空想虽然不能成为现实,但对人们的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人民群众为了建立平等、和谐社会的社会理想而努力以赴,才能取得国家的独立,人民民主的真正实现,及至今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而努力。

 

  [作者简介] 刘欣宇,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上一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新思考

下一篇: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坚持理论创新促使思想政治工作者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