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态环境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问题
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需要引导,不可能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大众传媒作为社会传播系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越来越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流价值观传播的重要工具和主要阵地。而大众传媒所构筑的拟态环境,却出现了一系列失衡问题,使受众的价值系统受到不断冲击,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培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一、拟态环境的价值: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
(一)拟态环境理论及其新变。1922年,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出版《公众舆论》一书,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被认为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即拟态环境。李普曼指出:“回过头来看,我们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环境的认识是何等的间接。我们看到,报道现实环境的新闻传递给我们时快时慢,但我们把自己认为是真实的东西当作现实环境本身来对待。”“我们必须特别注意一个共同的要素,即人们和环境之间的插入物一拟态环境。人们的行为是在对拟态环境作出反应。但因为是行为,如果见诸行动,行为后果就不是出现在刺激行为的拟态环境中,而是在行动发生的真实环境中……因为,在社会生活层面上,所谓人作出适应环境的调整是以虚构为媒介来进行的。”拟态环境有如下两个特征,第一,它并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呈现,不是真实的客观环境,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它与现实环境存在偏离。第二,拟态环境也并非与现实环境完全割裂,它反映了一部分的现实环境,同时,通过拟态环境影响和改变公众心理和行为,也能反作用于现实环境。
李普曼的拟态环境作为传播学的经典概念影响深远,但囿于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其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李普曼认为,一般的公众不能与客观环境直接接触,只能被动接受新闻媒介为他们提供的关于世界的图景,他们对于世界的想象,是受到主宰和操纵的。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自媒体的广泛兴起,传统的传播模式逐渐被颠覆,网络的方兴未艾,形成了一个有别于传统媒体所创设的,由被媒介主导走向公众参与的新的拟态环境。尤其在当下的自媒体时代,公众有强烈的交往需求和关注世事能力,他们不再是马尔库塞笔下“单向度的人”,而是有选择能力和鉴别能力的个体,他们不止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会对当前的信息做出判断而有选择地接收,甚至会对所获取信息的真实性产生质疑,动用网络的力量去挖掘求证。微博、微信、播客、论坛等新兴社会化媒体又给他们创设了话语平台和自由空间,一个账号就是一个传播媒体,公众作为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作为相对自由的信息发布者,参与到现代社会拟态环境的构建中。
(二)拟态环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意义。大众传媒所构筑的拟态环境,虽然只是对现实环境的一种能动的反映,并不等同于现实环境本身,但它对社会的渗透却是全方位和全过程的,它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的周围,使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无法回避,它同现实环境并驾齐驱,成为决定人们认知、情感、态度的两大环境世界。健康的拟态环境对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
首先,健康的拟态环境能将偏离主流的思想引入正轨,潜移默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大众媒介拟态环境对社会生活及人的思想意识会造成重要影响,公众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布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因为监管的缺乏和言论的无序容易产生意见偏颇,这些行为既扩大了环境中的信息量,又增加了信息的多样性,人们容易受拟态环境的影响,将主观能动性作用于现实环境之中,给现实环境带来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拟态环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过程中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大众传媒必须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对自己所构筑的拟态环境负责,并站在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肩负起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使命,营造积极健康的拟态环境,将人们一些偏离主流的思想带到社会正轨上来,改变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在拟态环境中,要及时针对一些敏感问题进行纠偏、疏导;对社会热点要准确把握引导的时机、方向和力度;要善于在互联网话题设置中体现正确导向,在互动交流中促进形成价值共识,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想教育,提升公众的思想免疫力、观念判断力,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其次,健康的拟态环境能趋利避害,因势利导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人的直接的认知范围是有限的,自媒体时代,微博、微信等打破了传统传播模式中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成为人们把握时事动态、了解!情信息、表达价值观诉求的新渠道和新阵地。目前,社会公众的价值观念日益呈现多元化倾向,以接力性、迅速性和匿名性为特征的自媒体拟态环境,更容易充分暴露出社会领域存在的矛盾和公众思想领域出现的问题,只有我们充分预见、把握了拟态环境中反映出的矛盾冲突和问题走向,利用网络拟态环境打通一个面对面的通道,尽量减少或消除传播层级,使政府意愿可以下达,民众意愿也可以上传,才可以更好地监督政府、趋利避害,才能真正形成一个覆盖范围广、影响力强大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新阵地。尤其在政府和公民之间,如果政府充分利用网络拟态环境的独立性,倾听公众的呼声,对于社会的进步、社会政治文明、舆论环境的开明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国家也才能更好地从趋利避害的角度制定政策,利用健康的拟态环境服务于社会发展。
二、拟态环境的局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所必须面临的挑战
人的价值观,无论是形成还是转变,都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尤其离不开环境的作用。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拟态环境也是如此。一方面,健康的拟态环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拟态环境会反作用于现实环境,使客观环境逐渐有演变成现实环境的趋势,即拟态环境的环境化,将导致社会公众对现实认知的日益模糊,并误导其对客观现实的合理认知和正确判断,从而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拟态环境的“似是而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混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全面深化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它明确了这个时代何为崇高应予弘扬,何为法则应当允许,何为丑恶必须取缔,激励和引导着当代中国人民凝聚思想共识,奠定价值基石。要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离不开大众传媒的作用,但当前一些传播媒体不尊重事实,不调查研究,而是凭感觉,想当然,捕风捉影,断章取义,哗众取宠以求先声夺人,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传媒所呈现给公众的,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局部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呈现的拟态环境。这种“似是而非”的拟态环境把我们与客观世界隔开,使我们失去了与客观世界的直接联系,让客观现实变得模糊和陌生,而当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时,拟态环境所反映的模糊化、消极化的客观现实,势必会给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行为带来消极影响,这显然会混淆视听,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
(二)拟态环境的“碎片无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消解。当前社会,人们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的独立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日益明显,必须靠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消弭冲突,来增进社会共识,汇聚中国力量。大众传媒以及不断涌现的新媒体技术,保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直接性和无障碍性。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撑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多样化的传播渠道,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面公众,话语权下放,全民传播的格局彰显了人的价值,使信息传播的过程更具民主开放的气质。它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和自由发表声音的权利,推动了全民参与表达的产生与发展,使公众在虚拟网络中就可以体验到参与政治生活的机会;但与此同时,传播语境的碎片化却使信息传播的效率和效果大打折扣,使得信息内容变得零散和肤浅,事件经常以片面且不完整的方式呈现在网民面前,形成一个“碎片无序”的拟态环境,而网民的好奇心往往会促使人们不断挖掘和拼凑事件的缺失部分,也是因为这种碎片化,网民在不了解事实全部的情况下经常断章取义,导致事件的扭曲传播,人们在自导自演的拟态环境中狂欢,在唤起公众主体性意识的同时,也有引向极端个人三义的趋势。这些消极因素的出现势必会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向积极作用。
(三)拟态环境的“原生多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冲击。网络信息的海量在事实上弱化了信息的把关功能,而把关功能的弱化,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负面影响,一方面,造成信息内容的泥沙俱下,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呈现混乱无序的状态。另一方面,由于缺少过滤和加工,在原生多样的拟态环境里,网民们自由抒发着一己之见,享受着网络发展带来的自由。一些带有情绪性的话语,又会通过网络迅速传播,汇集成一股强大的并不合理的价值观,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强大的舆论压力。比如,在一些本应毫无争议的名人违法事件发生之后,各大论坛迅速传播,并往往都会兴起一波对违法者的同情、包容与辩护,对人们的价值观造成冲击。再如,低俗化、娱乐化内容的泛滥,会使广大受众脱离实际,失去批判精神,停留于表层的欢乐,而不再追问深层次意义。过多的色情、暴力信息扭曲、动摇着受众的价值观念,增加其对现实社会的不信任感。虽然这并不是真正的现实,只是媒介营造出的拟态环境,但因为原生多样未经严格把关,难免会影响受众对现实的认识,甚至会影响他们在现实中的行为。这样的事件无疑与我们所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背道而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培育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而这种负面效果在“拟态环境的环境化”的过程中会形成恶性循环,对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
三、拟态环境的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要想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就要在其传播和培育过程中,塑造良好的拟态环境,增强传播的有效性。
(一)掌握拟态环境中意识形态话语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扫清培育障碍。习近平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话语权即控制舆论的权力。大众传媒构筑的拟态环境,在决定人们关注什么问题、决定人们从哪种角度看待问题和用什么逻辑来分析问题,甚至于在塑造人们的态度和观点方面都能够扮演重要的角色,已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在评价拟态环境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时,不能只看传统媒体,也不能只关注虚拟网络,而应当考虑两者的综合加权,才能全面而不偏颇。传统媒体反映主流的官方意识,积极正向的引导较多,虚拟网络反映民间的非主流意识,负面消极的内容居多。网络媒介所构建的拟态环境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传统的拟态环境,但两者并不存在对抗性矛盾,它们都以其具有处理和加工海量信息的能力,彰显着在生产和社会变革中的重大作用,各自发挥特长和优势,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如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去主动运用拟态环境,那么必然会有大量其他的社会思潮乃至反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去利用它们。谁控制了大众传媒营造的拟态环境,谁就掌握了话语权,也就决定了社会舆论的导向,决定了社会舆论到底在传递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传输什么样的一种意识形态,从而也就控制了人们头脑中的现实世界。
(二)加强对拟态环境监督管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传播氛围。对拟态环境的监督管理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民情,倾听民意,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营造良好氛围。
其一,坚守底线,强化个人素养,营造积极健康的拟态环境。大众传媒要能及时、准确地传递事实真相,积极开展热点问题的探讨,放大“中国声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努力建设定位明确、覆盖广泛的积极健康的拟态环境。在当今社会,网络给人们提供了畅通的言论发表渠道,但却削减了人们思考的时间和欲望,看似每个人都拥有无限的话语权,都在积极地参与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讨论,但是与主流媒体意见相反的意见总是比较容易受到追捧,所谓的“意见领袖”也更乐于发表“唱反调”的意见来博取点击。面对明显偏离理性轨道的拟态环境,要敢于在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下发声,破除拟态环境的束缚和禁锢。
其二,运用法律,规范传媒秩序,治理乱象丛生的拟态环境。弘扬真善美,就必须打击假恶丑,虚假消息横行、水军出没,这些拟态环境中的乱象难免扰乱或操纵公众的民意。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了《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镑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为依法打击此类犯罪行为提供了更加明确的司法解释依据。通过厘清在信息网络上发表言论的法律边界,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着力对拟态环境引领净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舆论支持。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各种结构性矛盾逐步暴露,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造成了各种思想观念的嬗变以及价值观的多元,使得舆论环境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态势。而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人们接受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传统的传播控制手段受到全面挑战。以往精英控制的拟态环境不复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尊重传媒传播规律,解放思想,通过优化拟态环境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舆论支持。
其一,要让社会各阶层都能在拟态环境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大众传媒所塑造的拟态环境,是当前人们接受信息、形成观念的重要渠道,它应该是整个世界和社会的缩影,应当尽量真实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典型画面,保证各类信息量的平衡,使社会中的各群体都能通过媒体发出自己的声音。不能仅仅把目标锁定在能吸引眼球的群体之上,对消极内容进行频繁的关注和持续不断的报道。而是要让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也能有接近媒介的条件和能力,发出自己的声音,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被关注。
其二,要让正面、积极、向上的内容成为拟态环境中的主流。大众媒体利用自身的传播优势影响甚至改变受众,其营造的拟态环境真假难辨,让人无所适从,使得对于拟态环境的规范引导和全面整合显得尤其迫切和必要。大众传媒的作用不仅仅是“迎合”受众,最关键的是“培养”受众,大众传媒不应当仅仅是拟态环境的“创设者”,更应当是拟态环境的“净化者”,要明确什么可以讨论,什么不容置疑,对各种信息要进行合理分析、整合,对于社会热点问题提供指导性的意见和解释,使正面、积极、向上的内容在拟态环境中广泛叠加传播,从而引导社会的前进方向,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培育践行提供舆论支持。
作者:邓平安(宿迁学院,江苏宿迁 223800)